鍾安平

時隔10個月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進行了任內的二次訪華。他亦是近期美國訪華官員中級別最高的一位。中國外長王毅在北京同布林肯舉行會談,雙方在全面交換意見基礎上形成五點共識。在當前氛圍之下,中美能夠展開高層交流,值得肯定。不過,雙方來之不易的共識在日後如何落實,仍面臨一定考驗。

去年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之後,雙邊關係出現了企穩止跌跡象,高層之間亦保持了密切互動。包括美國財長耶倫在內的美方高層官員接連訪華,且中美經濟和金融兩個工作組已形成機制性會談。在社會及民間人文交流等方面,雙方亦共同推出建設性舉措,如增加中美客運直航航班、優化簽證申請流程等,這對於中美之間交往氛圍的改善形成助益。

不過,美方並未改變對華基本認知,近期在經貿、科技、南海、台海等議題上對中國不斷施壓,造成了中美關係負面因素的上升。布林肯訪華前夕,美方高調炒作「中國援俄」、台海、南海和產能過剩等議題,美日菲又舉行了三國之間的首次峰會,對華威脅之意不言自明。美方似乎習慣了在對華談判前先給中國「下馬威」,以增加談判籌碼。然而,在講究尊重與誠意的中方看來,美方的做法恰是不利於解決問題的。

也許,布林肯此行並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他帶着美方所謂的關切與要求來華,高調展示美方價值觀,向中國示強,也為拜登政府即將面對的選戰拉攏選民。事實上,美方近段時間炒作產能過剩議題,以及宣布準備加徵對華鋼鋁關稅等種種舉動,正是為了爭取地處「鐵銹帶」的賓夕法尼亞州的選票。如果美方對待外交問題的思路,僅是出於國內選戰的謀劃,一味將中國當靶子煽動民粹,顯然有違解決外交事務的專業性原則,不利於中美之間真正的交流互動。

其實,耶倫訪華以及去年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時都提到,美國不尋求對華「脫鈎」,並且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客觀而言,當前中美關係出現的障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方遏華戰略造成的。中方一再強調,樹立正確認知始終是中美關係必須扣好的「第一粒紐扣」。中美到底是夥伴還是對手,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今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布林肯時,引用了中國古語「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這表明中方希望美方能把握住中美關係的根本。只有把握住根本之道,才可兼及旁枝末節,而捨本逐末是不可行的。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45年來,中美關係歷經風雨,得出的相處之道應該是:兩國要做夥伴,而不是當對手;要「同球共濟」,而不是漸行漸遠。希望美方通過布林肯此訪,能接收到中方的善意提醒,並在日後多做改善兩國關係的正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