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古民居

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
展开2个同名词条
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就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江西总门里、广东镬耳屋、西北黄土高原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绍兴的台门,闽南古厝及中西合璧的番仔楼,还有福建、广东等地的特色古民居如何子渊故居及客家土楼建筑
中文名
古民居
外文名
ancient dwellings

简介

播报
编辑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中国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广东镬耳屋、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闽南的皇宫起古大厝及番仔楼、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和蒙古、青海、西藏的蒙古包。

四合院

播报
编辑
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座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1]

江西总门里

播报
编辑
江西总门里古民居
江西古民居的代表是总门里清代建筑群,位于江西省东乡区黎圩镇王安石(荆公)故里上池村,
坐落在明珠峰和东岭山脚下,相传是王安石二十三代后裔王来起所建。
他在湖北老河口开办冶炼业致富后,从湖北运回18车金银珠宝,
(1864-1869年)于清同治八年建成。太平天国运动正是1864年失败结束,太平天国运动对江西造成的破坏是空前的.可以说“总门里”见证了江西的兴衰。这里传承了王安石家族千年来的家风家训。总门里有江南荣国府之称。

广东镬耳屋

播报
编辑
广东民居的代表是镬耳屋,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粤西地区,是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2],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
据说镬耳状的建筑防火和通风性能良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在明清时期,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或有功名的乡绅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也是家境殷实的象征。
后来,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一所镬耳屋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 [2]
镬耳屋的内部格局是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的肌理。“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
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这种廊檐相间的布局,刻意营造虚实相结合的意境,不但较于闭塞自封的北地建筑更显开放,而且还拧开了一道实用的阀门:一方面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另一方面靠着廊庑连接了建筑的骨骼,起到隔绝风雨、遮挡阳光的作用。
当然,有的镬耳屋的间数不止如此。开间越多意味着等级越高,这自然与先民的等级观念相关 [3-4]。广东现存的镬耳建筑群有碧江金楼资政大夫祠黄飞鸿纪念馆锦纶会馆庐江书院岭南印象园沙湾古镇大旗头古村黄埔村周氏大宗祠黄埔南湾村坑贝古村塱头古村阮埇村罗格孔家村碧江村大湾古村落长岐古村深井古村九江烟南烟桥村莘田村松塘村武垄村莘村黎边村逢简村璜溪村莲塘村上岳村大岭村汶塘古村古蓬村楪村思本村黎槎村瓜岭村雅韶村岗头村等等。

窑洞

播报
编辑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居

播报
编辑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
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皖南民居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5]

绍兴台门

播报
编辑
初到绍兴的远客,几乎都能听到“台门”这个字眼,有的人感到很新鲜,不免要打听一下是什么意思。其实,在绍兴凡是房屋比较象样一些的都称作台门,且往往聚族而居。“台门”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变化,就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历朝以来,绍兴人凡为官经商、功成名就或家境较为殷实的,都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荣宗耀祖,光彩门楣。而绍兴传统民居的格局即以台门为正统,所以绍兴的台门特别多。过去,民谣有“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可见台门数量之多。
绍兴诸暨斯宅村也有不少台门建筑,比如千柱屋台门(斯盛居),下新屋台门(发祥居),上新屋台门(上新居),新谭家台门,门前畈台门等,这些老台门聚族而居,一般都为三进建筑,沿着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大厅,座楼。 [6]

千柱屋台门

千柱屋,又称斯盛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中规模最宏大的台门,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当地巨富斯元儒(1753- [6]-1822)所建之住宅。整座建筑东西面宽108.56米,南北进深63.10米,占地面积6850平方米,建筑坐南朝北,共三进,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大厅,座楼,以中轴线为中心,东西侧各分设辅轴线两条,计有八个四合院,各院之间设天井,前后楼屋,左右厢楼。

下新屋台门

下新屋,又称发祥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台门,因门厅有“长发其祥”门额而得名,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是斯元儒胞兄斯元仁的住宅。其平面布局近似正方形,其坐北朝南。东西宽59.4米,南北深 54.80米,占地面积3255平方米。平面以中轴为中心,作对称式布局,中轴建筑三进,依次为门楼(屋)、大厅和座楼。左右两侧设东、西厢楼,边门出入。东、西厢楼与中轴各进建筑,既以廊轩互为贯通,又相对独立,形成半封闭院落的格局,造作讲究,尤其是门窗、牛腿、雀替、砖雕、石雕等,工艺高超,精美绝伦。

潮汕古民居

播报
编辑
潮汕农村人一般是聚族而居,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一般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汕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融合。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12]

琼北古民居

播报
编辑
琼北古民居多集中在海口,而保存至今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主要集中在海口市龙华区义兴街和琼山区的宗伯里、草芽巷等几条老街上。从保留至今的谢氏家宅、吴氏家宅、何家大院以及侯家大院来看,都非常注重塑、嵌、刻、雕、画、描等工艺,建筑及家具雕花带有古代江浙地区、闽南地区民居建筑工艺的特色,而且渗透进了儒教和道教的思想。从现存琼北古民居的结构上,就不难看出中原文化的影响,其结构主要有头门、照壁、前堂、后寝、厢房、厨房、通道等。
琼北古民居兼容并蓄了各种中原建筑的风格。比方说,我国北方地区多采取抬梁式的梁架结构,江南一带流行的是穿斗式的梁架结构,再加上南方地区的干栏式结构,这三种梁架结构在琼北古民居中都能找到。雕刻艺术上,多是浙江一带广为流传的在梁头、柁墩上的雕刻彩绘艺术,谢氏家宅便是这种雕刻风格,还有砖雕、木雕、石雕层层叠叠、细致入微的徽派艺术,侯家大院就带有这种气息,连宅子中的石柱四边都雕上了竹节,以显示主人的高风亮节;庭院天井中铺的石地板上,也有精细的象征平安的雕刻。 [13]

闽南古民居

播报
编辑
闽南蔡氏古民居
闽南古民居称作“古厝”,又称大厝、红砖厝。字在闽南语中是房屋的意思。闽南的红砖建筑既承载了中原文化,又包容海洋文化兼具地方民俗文化,以及民间工艺文化,是独特的南派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闽南文化的核心支柱。闽南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泉州古民居建筑。闽南重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曾经盛极一时,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汇合,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富有特色的闽南建筑一向为人们所称道,那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蚵壳厝;被称为闽南建筑大观园蔡氏古民居;还有被称为闽南民居大观园的观山村李氏古民居建筑群和中西合璧的李功藏故居番仔楼;这些保存完好的红砖厝,处处体现着闽南建筑的特有风格。
闽南古厝与番仔楼
泉州蚵壳厝
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该类建筑源始于唐昭宗光化年间,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现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多以三间张双落大厝为基本单元,罕见的还有五开间的大厝,规模大的院落还加护厝于左右。此类建筑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广泛应用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有部分名门望族还用名贵的青草石,屋顶多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十分精致,工艺精美,不仅外观独特;而且在装饰与色彩纹样等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都与其他区域的建筑截然不同。它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客家民居

播报
编辑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客家人生活和艺术的结晶,是客家民系的重要标识。 [17]汉族民系之一客家的民居,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社会特征是宗族共同体聚居,其建筑特征是围堡式大屋。前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共同体聚居制度和坞堡宗族聚居方式,后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与坞堡建筑。 [19]
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 [18]客家围屋客家土楼是军事斗争的产物,军事防御能力强大,围屋比土楼的门少,每个门都是木头包铁皮的、三层的。最重要的是,围屋四方形的围墙四角各有一个高出来的炮楼,所以 “没有军事死角”。 [11]
出土的西晋陶坞堡模型
客家民居建筑有较多讲究。营造前,必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踏勘选址;根据“涉水藏凤”的要求“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由大的四境到具体界址,分步确定居住的方位朝向,最后选好吉日时辰立“泰 山石敢当”,开工动土。房屋结构分前后栋,中间设天井,中轴设正厅,其余的叫偏厅或横厅,房间均为二层,楼上供储藏之用,楼下为卧室或书房。门前一般有一块大的场地,称为“禾坪”,供晒物之用。 [14]
赣南作为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在长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其中赣南客家民居就是这一文化的直接映射,糅合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和审美意识,呈现出依山傍水而居、同宗聚族而居、质朴有序而居的民居特点。 [16]
位于福建上杭县庐丰的麻子坝围龙屋,是一座九厅十八井式客家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15]客家民系,根在中原,中原汉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礼”。先民虽然远离故土,但坚守中原礼制文化,表现在客家聚居建筑遵循等级秩序、主从尊卑的构图法则。 [16]
客家土楼
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

平遥古民居

播报
编辑
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为清代修建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一般三进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间多用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侧或后面还建有花园。
古民居
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的窑洞,在窑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筑木结构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顶。正房屋顶是平顶,一般在两侧砌砖梯可登上,在屋顶上有的还建有照壁式风水楼。也有的在窑洞上再建一层木结构双坡顶的楼房。平遥民居的外墙都用砖砌,做成清水砖墙,高达七、八米,对外不开窗户,外观坚实雄壮,有的在墙顶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木,迷信观念认为树木会招致鬼怪,家宅不宁。院子里地面均用砖满铺,多垒起花坛,没有泥土,便于清扫。平遥民居内外装饰华丽,有木雕精细垂花门,正房梁下挂落子曲替都有花饰,有的刻有狮子滚绣球,有的是福禄寿三星,或琴棋书画等,都有一定的样式。门窗都是木樘木棂,大都花纹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门扇上还雕塑有唐尧虞舜禅位的故事。当时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为保暖防寒,门窗大多做成双层,屋檐下椽木梁枋等都施有彩画。沿街巷的宅门都特别讲究,门顶形式多样,有悬山卷蓬、悬山有脊两坡、两坡不等长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门墩等。大门门扇上有门匾,书有“修德”、“修齐”、“繁鳌”、“霞蔚”、“乐天伦”等,有的住宅门外还立有上马石、栓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当时这些人家住户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余座,其数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国内实为罕见。

通山古民居

播报
编辑
通山古民居
通山古民居王氏老屋位于环境优美的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西南三面环山的江源自然村南侧迪德堂,全村160余户、800余人口,为王氏的世居之地。自106国道杨林段始已修筑村级公路沿南岭口通至该地。2009年6月5日,通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进行了登录。建筑命名为王氏老屋,王氏老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180余年,为此村进士王迪吉与富甲一方的大财主王迪光兄弟等人所建。由东西并联的正屋与横屋组成,面阔共8间,深四进,占地1404.36平方米,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门楼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整个建筑高大庄重,具有一定的气势,外貌与装修上不泛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大夫第

播报
编辑
通山大夫第
大夫第”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自然湾,是清末知县王明璠的府第。据王家族谱记载,王明璠在清咸丰年间中举,曾任江西武宁、瑞昌上饶南康丰城萍乡知县,为官30年。他任瑞昌知县时,“外江内湖,公倡筑长堤,以捍水患,人称为王公堤”。任萍乡知县时,他兴建了“福惠仓”以赈济灾民,“萍民歌颂,建生祠百余处。”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两宫西巡”王明璠跋涉数千里面奏圣上。朝廷褒其忠义,授予“朝议大夫”封号。 这座百余年古宅,占地6600平方米,有28个天井,48间正房,16间厢房,是湖北省现存的明清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民宅。家祠、家学,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和杂役间等多达三十余间。还有“怡济药房”,家庭戏楼,牢房等等,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被称为“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

培田古民居

播报
编辑

核心提示

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

导游

古民居
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明清古民居。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最大的建筑九厅十八井,占地6900平方米。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一些建筑专家和国外友人前来考察后认为,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画里村庄

据载,吴姓先祖早于1344年迁至培田,在此开基,繁衍至今已历30世,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
冠若山、笔架山武夷山南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环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五个山头,又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一方安宁。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就是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驿站。一条河源溪绕村而去,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村落南边水口处,古梅、香枫茂密掩映,似巨人把口,"保端避邪"。培田就坐落于这块如画的风水宝地。走进培田,便觉处处是画。这里有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或花鸟虫鱼或历史故事或工笔写意的木刻窗雕寄寓理想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联壁画;深深庭院,幽幽小巷$哇哇稻田、如黛远山,遥远连绵……培田,不愧为人们称道的画里村庄,无处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水样灵性

村中心是一条千米长的古街,贯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铺,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相传,盛时街上商铺数十间,客枝、轿行、赌庄、布店等等无所不包。
曲折古街,巷道,互为连通,把错落的明清古建筑有机连为一体,"虽是人工,宛若天成"。
街道边有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是古时自来水工程。村中老人回忆,过去圳水清澈见底,村里人就靠屋旁流动的圳水作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中还有一口口水塘、古井,见于房前屋后。
数百年前的建村者,极为讲究村落的理水。每一座古建筑都布有暗沟,用来排泄家家户户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汇聚一处,顺沟而出,流人石砌水池,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心理。排水路径讲究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泻而出,乃因"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有的民居还在厅堂下设有陶制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爬动,起着排污清沟作用,别出心裁。
如果说街是村的骨髓,水就是村的血脉。灵动的水赋予了村子水样的灵性。 [7]

上岳古民居

播报
编辑

基本介绍

上岳村的特色缘自于上岳古民居,古民居位于上岳村委会横围片村,占地面积约四万五千平方米。该古民居建筑风格属于明清岭南派,建筑群布局清晰、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保存完好。整个古民居建筑由十八“里”组成,共有37幢108座古民居,每幢民居均雕梁画栋,墙壁绘画各具特色。建筑物均青砖到顶,山墙为耳形,屋檐耳边刻有各种图案。从远处望,可以看见五六十个锅耳式防火墙和硬山顶整齐排列,十分壮观。 [8]

古村历史

民安上岳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这里的传统民居保存得相当完整。整个村落大约长200米,纵深50米。这个小村落聚居着朱姓宗族6000多人。从他们的族谱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太祖是南宋抗元名将朱文焕(朱熹第6代孙),至今已传到第32代。这个家族在南宋末年跟随宋恭帝南逃,兵乱之中选择了这个宁静偏僻的地方安居到今日。 [8]
根据《广东通志》和《清远县志》记载,帝祥兴年间(1278年),朱文焕抗击元兵于北江,孤军固守于清远、英德交界处的旧横石,虽然身负重伤,仍然击鼓指挥抗敌,鏖战2天2夜,最后壮烈殉国。其后人避乱于广州,经100多年后,朱文焕第六代孙子英公迁徙到上岳村繁衍生息。至今已经有32代6500多人。 [9]

民风民俗

抢花炮
每逢正月十七,各个“里”的村民门就要聚集在一起抢“花炮”。“花炮”编上编号,分为头炮、二炮、24炮、尾炮,还有其他一些小炮。抢到头炮后会带来吉祥、兴旺。 [8]
神工戏
每隔6年的秋收后,上岳村的村民们要请戏班来唱戏,称为“神工戏”。有庆祝丰收,感谢神灵,祈祷来年再获丰收的寓意,同时村民们还实行斋戒,举办赈济贫穷的活动。 [9]
上岳村至今还保留着祭井文化,每逢节气祭日时,上岳村的村民们都要到井边拜祭井神。为了祭祀方便,村民还在井旁设立神龛。这种祭井文化在全国已经十分罕见。
上中下归仁里
上岳村主要有十八里(注: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其中相连在一起的上归仁里、中归仁里、下归仁里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一个里有一个门楼,门楼的门匾乍看没什么特别,细看就令人啧啧称奇了,首个是“归”,第二、第三个“归”字分别少了一横、一撇。听村民的介绍,三个归仁里约建于乾隆年间,由于建造时间不一,古人想出这个法子来区分。 [9]
房屋山墙则是有名的锅耳墙。因其形状与菜锅的手柄相似得名。在元明清时代,锅耳墙并非由百姓随意建造,拥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资格。官位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有的锅耳墙在额角上雕龙画凤,可见屋主当年的地位显赫。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蕴涵富贵吉祥丰衣足食。锅耳墙后又称为“鳌头墙”,有“独占鳌头”的寓意。
下归仁里的泗美楼,亦称银庄,是村里最坚固的建筑。外墙厚实,大门是与门廊齐高的铁栅。若是遇到战乱或盗匪,大门一关,谁也奈何不了。沿堂屋的木梯子上到二楼,墙上正面侧面各两个方孔,通过方孔能环视全村,既是观察敌情的瞭望口,防御外袭的射击口,又能通风透气。而银庄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村中91岁的陈奶奶讲,抗日战争期间,村民们因为担心银庄楼层太高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把顶层拆掉了。 [9]
百年不竭的古井
村里的三口古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井水至今源源不竭,清爽甘甜。这完全取决于古井上窄下宽的特殊结构,形如当代的灯泡。在南方炙热的气候下,这样的结构使井水不易迅速蒸发,又可保持井水的温度。百年前的村民竟有如此巧妙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听老人家讲,他们平时洗衣做饭,冲凉泡茶全都用这古井打上来的水。多少年过去了,古村上下物是人非,但古井仍在,井水仍甜。从外地回来过节的上岳村人,都会打一杯井水,一饮而尽,以解思乡之情。[2]

遭遇毁坏

损毁 [10]
2013年4月2日的一场12级强风裹挟冰雹席卷佛冈县汤塘、龙山两镇,不少古树都被拔根、吹倒,上岳古民居也难幸免。
据该村初步统计,古建筑群共倒塌房屋5间,房顶“龙船脊”毁坏近30个,“锅耳”毁坏40多个,瓦面毁坏不计其数,部分古建筑虽未倒塌,但墙面已经倾斜,面临倒塌的危险。整个古建筑群大部分房屋都受到损害。[3]
修缮
为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2013年4月10日,县文物管理部门已组织力量,投入灾后自救工作。同时,规划、住建等部门已介入古民居抢救加固维修保护工作。 [10]

交通指南

距佛冈县城16公里,有省道经过,交通方便。驾车从广州市沿京珠告诉往北行到佛冈县汤塘出入口转上106国道,然后往广州方向行驶至龙山镇,再转入县道376线,前行15分钟即到达古民居。广州市为出发点,全程时间大约1小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