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风物|喜洲破酥粑粑——美味在烘烤中升温_腾讯新闻

大理·风物|喜洲破酥粑粑——美味在烘烤中升温

喜洲破酥粑粑
食物是当地的符号
能将人和人相互连接
在大理
很多人都会为了一道美食慕名而来
它谈不上典雅精致
但却是当地的美食名片
它利用平凡的食材
为远道而来的朋友
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味蕾体验
图片
破酥,是云贵地区一种独特的面食烹饪方法,烤制过程中,油脂受热膨胀溢出。这种独特的面点可谓是外酥里嫩,层次分明。
图片
喜洲,这个位于大理的千年古镇,没有太多商业的喧嚣,走在喜洲古朴的石板街道上,宛如进入了一座民居建筑的博物馆,四处飘散着一股烟火气息味。
历史上,喜洲一直以白族显宦聚居、四方商贾云集而驰名于云、贵、川、藏及东南亚地区。丰饶的物产,富庶的绅民,滋养和催生了这里独特的人文风景和饮食文化。
图片
声名远播的喜洲破酥粑粑,一定是喜洲市井风情中,最具代表性和诱惑力的部分。作为喜洲古镇的美食名片,喜洲破酥粑粑曾被游客戏称为“东方披萨”。
图片
在喜洲四方街的西边,“酥香园--和尚喜洲破酥粑粑”的店门前,经常能看到顾客排队的景象。这是一个以店主别名来命名的喜洲粑粑小店,店主名叫杜方明,这个名字远不及他的外号“和尚”来得有名气。
“和气生财,尽尚尽美”。儿时的外号,如今成了杜方明经营店铺的理念,也许这只是一个巧合,但也一定是冥冥之中最好的安排。
图片
杜方明从19岁开始就对做粑粑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跟着舅妈学习制作喜洲破酥粑粑。25岁他与妻子段直芳正式起家,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到如今拥有固定的店面,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也许这就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图片
老式传统的喜洲破酥粑粑只有甜口,小麦粉是主要的原材料,发面尤为重要,加入适量的碱,与面揉透。在揉面的过程中多次放入猪油,油酥面因此而来。
图片
传统喜洲破酥粑粑烤制用的是双层炭火,上火为子火,下火为母火,子火大母火小,可以起到上烘下烤的作用。
一边烘烤,一边需要挪开上火翻转粑粑,这样才能受热均匀。大致六分钟后即可出锅。
图片
老式传统古仿甜的喜洲破酥粑粑,在杜方明的店里每天限量供应40个,与新式的甜味粑粑不同,老式甜味粑粑将面与糖揉在了一起,这能让酥皮更加香甜,白族话又称它为“汇糖粑粑”,这绝对算得上是店里口碑最好的一款。
图片
如今,喜洲破酥粑粑在口味上越发多元。
水和面的比例全凭手感,几乎零误差的配比来自于两口子多年的经验。
盖上盖子,醒发两小时。发好的面团状态稀软蓬松,液态感十足。面发的到不到位决定了粑粑的口感是否松软。
图片
发好的面团分成小份,摊开后抹上一份凝固的猪油,捏成团按压几下,再次加猪油,重复操作。
玫瑰、豆沙、红糖包裹进面团中,擀至约一厘米的厚度,表面刷上一层猪油,即可放入烤箱。烘烤过程中,要多次将喜洲粑粑拿出来翻转。
和老式传统粑粑不同,新式的甜味喜洲破酥馅料包裹在粑粑中间,切开后糖汁溢出,甜香集中。
图片
咸味的喜洲破酥粑粑,满足了更多人的口味需求。
面团上撒上适量的椒盐,放上猪油、肉沫、小葱,将它们裹在一起后,需要切上几刀,这些细节动作都是在为喜洲粑粑的口味做加分。
图片
鲜味即将在烘烤中升温。
火,带来光和热,既作用食物,也抚慰人心。
刚出炉的喜洲破酥粑粑滋滋冒油,咸香扑鼻而来。
图片
豪华版的喜洲破酥粑粑绝对是肉食者的福音。在咸味粑粑的基础上,多铺上一层肉沫,打上一个鸡蛋,撒上椒盐,搅拌均匀。营养和口感,都更上一层楼。
在选料上,杜方明对猪肉的质量严格把关,他购买的猪肉一定是通过了肉质检疫。
图片
此时正值夏季,站在烤箱前的杜方明比平时流下了更多汗珠。络绎不绝的食客,没有给他停下来歇息的时间,对此他倒也乐此不疲。
当热爱与味蕾生出羁绊,人们总能战胜重重的困难。
图片
每到中午,杜方明的母亲就会照例来给两口子送饭,顺便帮他们看会儿店。
短暂的午饭过后,又迎来了客流的高峰,两口子立马放下碗筷,进入了做粑粑的战斗状态。
图片
遇上第一次来店里的顾客,杜方明都会大方地给他们切几个不同口味的粑粑试吃。
“和尚喜洲破酥粑粑店”平均每天能卖出上百个喜洲破酥粑粑,遇上节假日,销量还能翻上一倍。“和尚”家的粑粑还曾远销至马来西亚。
图片
没有那些虚无缥缈的噱头
也无需华丽的包装
食客的慕名而来
也许就是时间与味道
在食物上的最好诠释
对于一个地方的记忆
可以超越时间,穿过河山
风亦为马,纷至沓来
图片
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大理广播电视台《非遗大理行》栏目
编辑:唐恋 陈琳玲
值周:胡亚玲 张辉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