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齡化亮起的多重警訊

文◎許紹猷

1
1259

生活周遭發生的各種事物、現象都可稱之為「訊息」,當種種訊息都透露出風險正在靠近之時,就可稱之為「警訊」。高齡社會應運而生的各種現象,即是在述說「長壽風險」已充斥在周遭的警訊。

  或許你會發現,你所住的社區,步履維艱的老人變多了;或許你會發現,去醫院看病,等待叫號的時間愈來愈久,而身旁坐的人都是以上了年紀的人居多;或許你會發現,在身旁的親朋好友中,超過35歲才結婚早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而通常不意外的都一定會有人問新人們:「之後想不想生?想生幾個?」、「我們講好了,不會生,養小孩太貴了,而且會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這樣的回答相信你一定也聽過很多次。

  有些改變就這樣不張揚地發生在生活周遭,或許你我都不會細想這些訊息背後的涵義,以及它對未來會造什麼樣的影響。

  事實上這些都是警訊,臺灣人口結構正在轉變的警訊。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數據顯示,臺灣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例從一九九三年約佔總人口7.1%,至二○一八年已達14.05%,且預估在二○二五年高齡人口將會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轉變的速度之快,位列世界第5位,超越鄰近的南韓、新加坡及日本。

  造成臺灣高齡化的速度如此之快有諸多因素,而其中最主要的則是生育率的低落及平均壽命的延長。依照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生育率從一九八一年的22.97%,至二○一八年下滑到7.7%;平均壽命從一九九三年的74.28歲,至二○一七年達到80.39歲。此消彼長下,臺灣的老化指數(65歲以上老年人口與14歲以下幼年人口的比值)在二○一七年首度突破100,意指老年人口已正式超越幼年人口。

  造成生育率低落最直觀的因素是,臺灣年輕人不婚,或結婚卻不生育的觀念日盛。無論是「久久不見起色」的薪資水準或是居高不下的房價等,都讓年輕人對於想到組織家庭及生兒育女伴隨而來的經濟重擔望之卻步。

  臺灣結婚率從一九八一年的9.29%,至二○一八年下滑到5.74%,儘管對照到風氣自由、沒有「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為人生大事」傳統觀念的歐洲諸國,結婚率並不算低,但以亞洲諸國,尤其以華人社會來說卻是相對較低,更何況逐漸下滑是不爭的事實。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