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莱士(苏格兰民族英雄)_百度百科

威廉·华莱士

苏格兰民族英雄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威廉·华莱士苏格兰盖尔语:Uilleam Uallas,英语:William Wallace;1270年—1305年8月23日),是一名苏格兰骑士,后来成为了苏格兰独立战争的重要领袖之一。1297年,他在斯特林桥战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中击败英格兰军队。之后,他被指定为苏格兰护国公,直到1298年7月在福尔柯克战役(Battle of Falkirk)中失利。1305年8月,华莱士在格拉斯哥附近的Robroyston被英格兰人擒获。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下令对他严刑拷打之后,以叛国的罪名斩首。
华莱士死后,他的声名远扬,超出了他的故乡的范围。他成了苏格兰独立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苏格兰人视其为民族英雄,在不列颠有好几座华莱士的纪念碑和塑像。
中文名
威廉·华莱士
外文名
Uilleam Uallas
国    籍
苏格兰王国
民    族
苏格兰人
出生日期
1270年
逝世日期
1305年8月23日
职    业
骑士、军事家
主要成就
带领苏格兰人抗击英格兰侵略者
出生地
伦弗鲁郡-埃尔德斯利
信    仰
天主教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武艺高强

威廉·华莱士教堂壁画
1270生于艾尔德斯莱 [3],父亲是苏格兰贵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农。威廉早年的经历无据可考,不过,按当时的习俗,威廉作为次子应担任神职。传说他的一个叔父就是斯特灵附近邓尼佩斯(Dunipace)的牧师,教授给他拉丁语和圣经箴言,灌输了自由思想,据说他的剑术和骑射工夫也是在这段时期学的。 [1]
传说中的华莱士武艺高强,可力敌数人并最终取胜。他能从屡次追剿和血战中生存下来,相信传说不虚。但事实并不止于此,华莱士还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显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纵横山林多年的经历使他作战经验丰富,深谙游击战术,懂得收集和利用情报,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部队,善于利用地形,对攻击的时机把握得恰倒好处。
华莱士的另一面,是嗜血成性、杀人如麻。有一幅画表现战斗中的华莱士,天上日光惨淡,地上浓雾弥漫,手握利剑的华莱士在遍野的尸堆中逡巡,仿佛饿虎下山,色调阴冷晦暗,气氛恐怖肃杀。对于英格兰人给他造成的伤害和侮辱,他都以冷酷的杀戮加倍报复。起义军每攻克英军盘踞的城堡或在野战中击败英军,都要杀尽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英格兰人及其外国雇佣兵,从不抓俘虏,心情稍好一点的时候会放过妇女、儿童与僧侣。有的时候甚至他的部下都觉得过于残暴而于心不安,以至于事后跑到主教那里去忏悔。毕竟他生活在一个以暴易暴的时代,野蛮是生存的需要。征服者的傲慢侮辱与残酷镇压,多年来你死我活的追杀,已经令复仇之火烧焦了他心里最后一点仁慈和怜悯。
华莱士对英格兰人的刻骨仇恨,不仅仅出于对自由的信念,也来自亲身感受到的亡国毁家之痛,由家仇而知国恨。据说,1291年,当爱德华一世上演“至尊”闹剧时,华莱士的父亲——刚正不阿的老马尔科姆属于少数拒绝低头的苏格兰人。为了躲避迫害,他带了长子离家出走,但终于还是被个叫费尼克(Fenwick)的英格兰骑士杀害于艾尔郡的罗顿山(Loudoun Hill),年方弱冠的威廉只好随母投亲,就是这段时间他进了教会学校,但不久,就因杀死向他挑衅的英国占领军而被通缉,从此浪迹江湖。此后的故事有些像《水浒》,斗殴、追捕、复仇、死里逃生,甚至有人说华莱士其实是传奇侠盗罗宾汉的原型之一。

游击生涯

在游击生涯中,华莱士周围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亲族为核心的骨干力量,包括舅舅帕特里克(Patrick Auchinleck of Gilbank)、堂兄弟亚当、理查和西蒙(Adam, Richard and Simon Wallace),表兄弟威廉(William de Crauford)、外甥爱德华·里特和汤姆·哈利德(Edward Little、Tom Halliday),以及贵族格拉汉姆(Sir John Graham Jr.)、爱尔兰人史蒂芬(Stephen of Ireland)、勇士格雷(Gray)、克雷(Kerly of Cruggleton)、修道士约翰·布莱尔(John Blair)、土匪爱德华·、约翰、乔治·等。他们利用袭击英军缴获的装备、马匹和给养武装自己,不断壮大。

罗顿山伏击战

比较可信的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战斗。譬如罗顿山伏击战。1296年7月,威廉·华莱士率宗族数十人在父兄遇难的罗顿山守株待兔,利用狭路设伏,击毙仇人费尼克骑士,截获了他护送的运输队。再如夜袭拉那克(Lanark,在苏格兰南部)。华莱士的妻子梅伦(Marion Braidfute,一个富有领主的独女,二人是否正式结过婚无从考证)死于爱德华一世委派的拉那克郡长荷斯里格爵士(Sir William Heselrig)之手。华莱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长的府邸。《勇敢的心》中,这一事件被编排成由“初夜权”引起的官逼民反,并作为大起义的导火索

拉那克之战

威廉·华莱士
拉那克之战是华莱士命运的转折点。军事上,这一战斩杀英军240多人,使华莱士声名大振,激发了饱受压榨的苏格兰下层人民的反抗意识。在他周围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义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而在此之前,追随他的不过是数十名亲族和一些真正的江洋大盗,至多算一支游击队罢了。政治上,华莱士由自发反抗占领军的残暴统治向为光复祖国而战转变。罗伯特·维斯哈特主教早有发起复国运动之心,但苦于手中无兵,而实力派贵族又只重私利罔顾大义。华莱士义军的崛起正合他意。主教找到华莱士,劝说他打出了恢复国家独立、迎请巴里奥国王还朝的旗号。在此之前,华莱士及其抗英斗争一直被当作暴民作乱,得不到大贵族的认同。
一些贵族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但此举也给本来没什么政治倾向的华莱士贴上了“拥巴里奥派”的标签。
华莱士率领义军连续攻城拔寨,席卷整个北部高地。
多加特湖(Loch Dochart),华莱士联合当地起义军突袭占有数量优势并有伪军支援的英军爱尔兰军团迈克法迪恩(MacFadyen)部,全歼该敌,斩杀了所有爱尔兰籍俘虏,但对缴械求饶的苏格兰俘虏则全部释放。迈克法迪恩本人逃离战场后,被追及并枭首。
北方重镇珀斯,起义军填平城壕,架云梯攻入城中,英军2千人被杀尽。
达诺塔(Dunottar)城堡,对“艾尔谷仓事件”等暴行记忆犹新的华莱士拒绝给逃入城堡避难的4000多英格兰人及其追随者以任何怜悯。抵抗者最终被赶下悬崖,甚至教堂也被点燃,把躲在里面的人活活烤死。
阿伯丁(Aberdeen)港,英军匆匆登船撤离,被疾速赶来的起义军乘低潮攻上甲板,杀得片甲无存,百余艘舰船被焚毁;英国派来的郡长挂起了巴里奥的旗号,从而免于血战。
随后,华莱士与安德鲁·莫雷合兵,围攻邓迪
这时,降伏了苏格兰贵族的英军,已在瓦伦的指挥下大举北进。

斯特灵之战

威廉·华莱士油画
9月10日,起义军先敌赶到福斯河北岸,占据了奥奇尔山上的有利地形,山顶的克雷格修道院成了指挥部。
此其时,苏格兰正规军已经不存在。来到斯特灵迎击英军的这支队伍,简直就是乌合之众。莫雷的六千北方部队情况稍好,有一些正规军的底子,其中还有150名装甲骑兵。华莱士的一万人,则由临时聚集的揭竿而起的平民组成,加上一些附义的小贵族,缺少军官,装备低劣,训练严重不足,几乎没有战斗经验。尽管如此,他们的爱国精神都已经到了狂热的程度,渴望一战。
瓦伦率领的英军稍后也赶到了南岸,与斯特灵守军会合。这是一支可怕的力量,共有一千重装骑兵、五千步兵、三百威尔士长弓手,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士气高昂;统帅经验丰富、深孚众望。他们蔑视对手,认为这些苏格兰人既没勇气又不团结,缺乏纪律和战术。
瓦伦曾经在邓巴之战中击败苏格兰科明家族的军队,但面对华莱士和莫雷的指挥,瓦伦却被以弱胜强,遭遇惨败,仓皇逃走。斯特林桥战役以苏格兰军队获胜告终。
穆里在此战役中伤重不治而死,从此华莱士只得独自担任起领导义军的重任。十月,华莱士乘胜攻克了英国北部重镇德汉姆,但由于兵力和补给不足,无力防守,因此十一月退回苏格兰。 1298年五月,华莱士在斯科克森林被授勋为骑士,并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公,领导整个苏格兰争取自由的大业。
威廉·华莱士定下两个应对英格兰人的策略:
1.坚壁清野--将英军可能路过之处的居民,牲畜、粮食全部转移,不给英国人留下任何可以补给之物。
2.训练士兵使用“枪阵”,即以若干长枪兵为一组,背靠背站立,枪尖朝外,形成一个攻击和防御力都倍增的作战单位。
威廉·华莱士雕像
1298年,爱德华一世亲征,在福尔柯克战役击败了威廉·华莱士。苏格兰几乎成为英格兰王国领土的一部分。
为了击垮苏格兰人的斗志,“长脚”爱德华一世分兵数路,深入苏格兰各地大肆烧杀。法夫、克拉克曼南、拉纳克、艾尔等地均惨遭英军荼毒,所有的男性不分老幼尽皆杀死。
苏格兰人在撤退的途中破坏了斯特林和珀斯,苏格兰基督教的中心圣·安德鲁斯也被弃守,后遭英军付之一炬。不久以后,重整队伍的华莱士再度发起了游击战, 这令英军又一次陷入了补给不足的困境。爱德华一世不得不退往福斯河口,以便从海军舰队那里获取给养。华莱士抓住机会集中兵力,尾随英军,在林利斯戈袭击了他们的后卫。英军在这次袭击中损失惨重,被迫迅速撤回了卡莱尔边境,此次远征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福尔柯克会战的失败意味着华莱士军事生涯的结束,他于1298年年底辞去了护国主一职,此后再也没有领兵打仗。威廉·华莱士支持巴里奥家族,在辞去护国公职位后前往欧洲大陆,与法国和教皇宫廷进行斡旋,试图使约翰·巴里奥恢复苏格兰王位,据说他还曾去挪威等地寻求支援。
1304年8月,由于苏格兰人,华莱士信任的伙伴,叛徒约翰·曼提斯的出卖,华莱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随即押往伦敦。作为奖赏,曼提斯被任命为德姆巴敦的行政长官。而在伦敦,经过一场形式上的审判后,华莱士被指控叛国及谋杀拉纳克执政官哈泽里克,判处死刑,而且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华莱士遭到围观人群的辱骂嘲笑,人们还纷纷向他投掷腐烂的蔬菜,面包等,因为他们被告之这个犯人是个罪大恶极的匪徒,叛国者,而且杀害了许多无辜的英国人。在遭受了绳勒、刀割、火烧等酷刑后,威廉姆·华莱士被斩首,身子被肢解为四块,分别送往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四方, 头颅则被悬挂在伦敦桥上,以警告人民休要反抗。
[2]

轶事

播报
编辑

出生年份

关于他的出生年份,没有一个确切可信的说法。传说的日期跨度近十年,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主观地加以取舍。希望这位悲剧式英雄的年庚尽可能长一些的人,相信他出生于1267年;认为他是少年英雄的人则主张他的生辰其实是1275年或1276年;也有人为了凑历史的巧合,说他生于1272年或1274年,因为前者是他的死敌爱德华一世在十字军中继承王位的年份,后者是回到伦敦加冕的年份;也有主张1270年的,可能是为了取整数。

父亲名字

他父亲的名字是马尔科姆还是理查也各有其说。父亲叫马尔科姆,而理查是叔叔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根据比较公认的说法,华莱士家有三兄弟,老大叫马尔科姆,老二就是威廉,老三叫约翰,而一个堂兄弟叫理查。当时流行长子继承父名,所以小马尔科姆这个名字来源于父名,当在情理之中。

人物形象

传说华莱士身高两米(六英尺七英寸),即使在当代也算得上巨人,更何况据考证当时成年男子平均高度才1.5米。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留下真实的画像,但作为人们寄托理想的英雄和崇拜效法的榜样,他的形象在苏格兰民间有很多版本,有青春偶像的,有小胡子的,有络腮胡子的,甚至还有须发皆白的,多数是披坚执锐的战斗姿态。但是引起最大争议的,还是新近在斯特陵旅游服务中心前落成的那尊塑像。因为很多人说,他们要纪念的是威廉·华莱士,而不是梅尔·吉布森

家族成员

播报
编辑
华莱士家族,据信系由威尔士迁入苏格兰的。Wallace也作Walensis,词义为“说威尔士语的人”。这个家族是苏格兰西南部的小贵族,也就是向大诸侯称臣的小领主,这种多层分封的关系在中世纪的欧洲很普遍。作为苏格兰皇家司礼事务大臣(High Stewards)家族的封臣,华氏先人不迟于1250年获得了老树原(Elderslie,Field of Elder Trees)领地,位置在当时伦弗鲁郡(Renfrewshire)的派斯雷(Paisley)附近。威廉的母亲也出自望族,是艾尔郡(Ayr,在苏格兰西部沿海)郡长雷吉纳德·克劳福德(Sir Reginald de Crauford)的女儿。

人物影响

播报
编辑
他对苏格兰民族的影响,还广泛反映在各种文学作品中。
威廉·华莱士雕像
威廉·华莱士被处死的地方,立起了纪念碑
华莱士死后,英王爱德华一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苏格兰人民在威廉·华莱士无畏精神的激励下,浴血奋战,誓把英国人赶出自己的国土。最终,他们赢得了自由。似乎没有资料记载华莱士在临死前高呼“自由”,但有一首华莱士最喜欢的诗却流传至当今。
原文为拉丁文
告诉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许多事值得争取。但,自由无疑是最重要的。永远不要带着脚镣,过奴隶的生活。
如今,在苏格兰可以看到不少苏格兰人为他们的英雄建立的纪念碑。其中一座在爱丁堡,位于城堡入口的一侧,(另一侧是罗勃特·布鲁斯);一座在拉纳克的大教堂门口;最著名的则是在斯忒林的国立华莱士纪念碑。威廉·华莱士永远活在苏格兰人民心中。
15世纪时,吟游诗人哈里(又称盲哈里)就凭长达十一卷、一万两千行的凯尔特语传奇史诗《华莱士之歌》(The Wallace)名动一时,文化阶层争相传阅。此书自16世纪付梓后,在苏格兰的流行程度仅次于圣经。1995年好莱坞出产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尔·吉普森成功塑造的华莱士形象俘获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于在影片公映后,苏格兰旅游局便推出了“电影旅游”(filmtourism)的项目来满足从全世界蜂拥而至的观光客的要求,互联网上有关“Braveheart”的搜索链接竟然达到了21000个之多。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剧本改编自兰道尔·华莱士1995年出版的畅销小说,而小说就是以《华莱士之歌》为蓝本进行创作再加工的。从15世纪的史诗到20世纪的电影,它们无疑都在延续着一个“威廉·华莱士的神话”。

影视表现

播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