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一年加薪3次留人 創興執董見證銀行業變遷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商業 - D190611

移民潮一年加薪3次留人 創興執董見證銀行業變遷

商業

發布時間: 2019/06/11 08:00

最後更新: 2019/06/11 12:31

分享:

分享:

華資銀行曾經叱吒風雲,但隨著內地經濟起飛,中資巨頭迅速膨脹,很多也敵不過被收購的命運。

華資銀行曾經叱吒風雲,但隨著內地經濟起飛,中資巨頭迅速膨脹,很多也敵不過被收購的命運,今日香港一切也在變。加入創興銀行逾30年的劉惠民,由審計做到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見證移民潮一年三度加薪留人;沙士時銀行空無一人;雷曼爆煲令從業員內外受敵;如今科網衝擊,銀行的角色愈來愈來淡化。

創興銀行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劉惠民入行逾30年,見證移民潮、沙士、雷曼及科網出現,對銀行業帶來轉變。(曾有為攝)

80至90年代 收入前景一片光明

「樓價跌,人工加,銀行員工更可低息買樓。」劉惠民憶述,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很容易找工作,加上當時註冊會計師並不多,專業資格受尊重,老闆看重意見。到88、89、90年移民潮開始,老行尊移民變相給予機會新人晉升。以前銀行業要查「家底」,但由於實在太多人移民,變相沒有背景的員工都可向上流。

傳統華資銀行晉升路漫長,一年最多只加薪一次,但由於當時日日都有人辭職,竟一年三度加薪,其中一次更有雙位數百分比加幅,90年代而言算是非常好的待遇。他形容當時整個社會都充滿希望,每個人求職、收入、前景都感到光明,有大學學位、專業資格都可以攀上很好的職位:「今天許多骨幹員工都是靠當時上位」。

移民潮開始,老行尊移民變相給予機會新人晉升。(資料圖片)

沙士來襲 西裝友守候吃剩快餐

隨後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經濟表現疲弱,直至2003年沙士爆發更重創本港命脈。他憶述:「銀行無人排隊,每條隧道都很暢通,完全無人出街。西裝人士會在快餐店內,進食別人吃剩的食物,全都是真人真事!」後來公司擔心員工染上沙士,實施分流上班,留守部分員工需要時補上。

「當時九肚山豪宅每呎僅5000元,帝景園也只需500萬元成交,如今已叫價過億,簡直匪夷所思!」他指當時的經濟很差,很多人負資產,員工的需求很現實,沒有想過加不加薪,有份工就已經很開心。然而,香港以外其實並沒有事發生,不少在內地設廠、出入口英美市場的客戶,往往就在當時變得最有財富。

沙士爆發,銀行無人排隊,完全無人出街。(資料圖片)

雷曼爆煲損銀行形象 員工受壓士氣低落

但要談及銀行業重要的分水嶺,就不得不提2008年雷曼爆煲,「多年來銀行建立專業、值得信任和受尊重的形象,自雷曼爆煲後開始動搖,外界覺得銀行有欺騙成份」。劉惠民當時已升為銀行骨幹,需負責財富管理及銷售過程等前綫零售業務。他形容當時銀行從業員內外受敵,監管機構日日壓下來索取大量文件,客戶也前來追究,整體銀行業的士氣非常低落。

他形容爆煲後怨氣很重,社會對產品銷售的要求突然提升了很多,員工沒想過要負上刑責,隨時坐牢。他直言:「不相信銀行從業員如果明知客戶蝕錢,仍會推薦給對方。」目睹員工當時的壓力很大,公司因而特設熱線,聘請心理輔導員、醫生等安撫員工。本港其後亦收緊金融產品銷售規則,包括銷售過程需錄音、設立冷靜期等要求,增加保障投資者。

雷曼爆煲,銀行從業員內外受敵,整體士氣非常低落。(資料圖片)

銀行傳統角色被淡化 合規風險人才渴

面對金融科技、虛擬銀行冒起,傳統銀行的角色愈來愈淡化。「以前人們求銀行借錢,現在反過來銀行求人借。」劉惠民慨嘆時代變了很多,機構可自行發債及供股,集資渠道毋須依賴銀行。加上新一代習慣用八達通、支付寶等電子貨幣,「錢」的概念愈來愈薄弱,櫃枱、自動櫃員機愈少人用,將來也許再沒有實體銀行。

他認為銀行要轉型,不可單靠存錢及借錢,還需兼顧個人財富管理,為客戶增加財富。業務更多元、工序再細分,晉升機會也因而增加。他透露現時合規及風險等部門由內審分拆出來,市場對這兩方面專業資格競爭激烈,而炙手可熱的科技人才對開拓虛擬銀行更是毋容置疑。即使中資銀行崛起,紛紛來港開分行,但他相信中後台都會起用香港人,皆因熟悉本地的制度和文化。

面對金融科技、虛擬銀行冒起,銀行要轉型兼顧個人財富管理。(資料圖片)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張凱傑 記者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