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山下英子创作的家庭生活类著作)_百度百科

断舍离

山下英子创作的家庭生活类著作
展开1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断舍离》是日本山下英子创作的家庭生活类著作,于2009年首次出版。
该书主要讲述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断等于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等于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等于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1]
作品名称
断舍离
外文名
断捨離(日语)
作    者
山下英子
创作年代
现代
类    型
家庭生活类著作
字    数
113千字
首版时间
2009年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该书叙述了“断舍离”的含义,让读者了解并做到“断舍离”。该书还记录了如何做到断舍离的具体过程——从断舍离的思考模式到领悟断舍离的思想到真正进行断舍离。 [2]

作品目录

播报
编辑
推荐序 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前言 什么是断舍离
第一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为了维持好心情而收拾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筛减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筛减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由实践到意识的转变过程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断舍离专栏1 蒙古人与断舍离的生活法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香鱼变成鲶鱼了吗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代表停滞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断舍离专栏2 南丁格尔口中的居住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将物品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厘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可惜”的两种含义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断舍离专栏3 小松老铺房屋推广计划——死而复苏的老屋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垃圾分类这道墙
垃圾的三大类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厨房里的“三分法”
为什么分成三类刚刚好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每次主义”就挺好
断舍离专栏4 断舍离的级别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自动整理的机制
断舍离与自动化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断舍离并非要提倡清简的生活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
关于“碍事”这个词
接受来自未知世界的支援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后记 [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山下英子出生在东京,家中成员有父母和一个大她6岁的姐姐。因为时代所限制,山下英子从两位主妇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影响。一个是她的母亲另一个是她婆婆。妈妈非常讨厌主妇的工作,婆婆不一样,她非常执着于主妇的工作,但除此之外她并没有找到其他任何的人生意义。”山下英子对于这两种生活状态的不认同,给了山下英子写下《断舍离》的契机。 [3]山下英子在22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瑜珈的道场,被传授了“断舍离”的理念。但在十年之后才开始意识到“断舍离”确实可以运用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于是作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实施“断舍离”,在不断的失败和体验中,总结出来“断舍离”理念,就开始写博客,最后被出版商看到。 [4]

作品思想

播报
编辑
“断舍离”的概念非常简单,“断”: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的那些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书中写到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一、逃避现实型。这类人太忙碌,几乎没时间待在家里,所以没办法收拾屋子;二、执着过去型。这类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三、担忧未来型。这类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例如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综合来看,大部分人应该都算是这几种类型的混合。“断舍离”具体如何指导生活。作者一再强调“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核心是让人思考“物品和自己的关系”,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这不单单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而是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不断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致力于将身边所有 “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 “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改变居住环境,改善生活面貌。断舍离的意义不单单在于此,它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思考法则,甚至是一种心灵修行术。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通过物品来认识、发现、肯定自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改变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从而改善看不见的精神世界,让人从外在到内在,都彻底焕然一新。 [5]

作品影响

播报
编辑
山下英子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断舍离”的概念。但“断舍离”真正热起来,还是2011年同名书的再版。该书登上日本各大畅销书榜,“断舍离”一词也成为2011年的流行词汇。 [6]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山下英子
山下英子,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杂物管理咨询师”。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从2000年起,山下英子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日本NHK、TBS、东京电视台、《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竞相采访,令断舍离讲座成为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全民断舍离的热潮,参加讲座的学员也日益增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