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矯正牙齒有最佳時機,但8種狀況需要提早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123,307

兒童矯正牙齒有最佳時機,但8種狀況需要提早

「我們家小朋友到底什麼時候矯正牙齒最適當呢?」平時常會遇到家長詢問這個問題。

一般來說,等換完牙齒、生長發育已穩定時再做矯正是可以的。但如果您的小孩有以下的情形,可能需要提早介入矯正喔!(推薦閱讀:矯正有年齡限制嗎?

1.前牙反咬(反咬會造成牙齒磨損)

(左圖 - 矯正前,上左側門牙內傾反咬;右圖 – 矯正後。圖片來源:品御牙醫許雯婷醫師提供)

正常的上、下門牙咬起來時,上門牙會咬在下門牙的外側,反咬就是上門牙咬在內側,這種情形常會造成牙齒不當的磨耗、齒質受損變薄,有時還會造成對咬牙異常搖晃、牙肉萎縮等牙周傷害。

2.後牙錯咬+歪下巴(咬不好會讓下巴歪掉)

(左圖 - 矯正前;右圖 – 矯正後,下巴回正。圖片來源:品御牙醫許雯婷醫師提供)

導致後牙錯咬的原因分為「齒性」或「骨性」。若純粹是齒性的、牙齒的角度不佳,產生咬合的干擾,可調整牙齒的角度,例如:修磨單顆牙齒來作咬合調整,或用矯正裝置一次改善多顆,讓下顎不會因咬合干擾而有偏移、導致歪下巴。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3.恆牙異位生長與阻生齒(定期看牙可提早發現阻生齒)

(左圖 – 阻生齒尚未長出;右圖 – 可透過X光片發現阻生齒。圖片來源:品御牙醫許雯婷醫師提供)

兒童換牙期間,恆牙長在不正常的位置(異位生長),甚至長不出來(阻生),就要藉用矯正的力量,甚至搭配手術(使牙齒暴露出來),將埋伏齒拉回來。因此,至少每半年定期給牙醫師檢查很必要的,有時需要拍X光,才能及早發現。

4.前牙深咬+小下巴(讓卡住的小下巴長出來)

正常咬起來時,上門牙會覆蓋下門牙約2~3公釐的距離,如果咬起來只看得到下門牙的一半或甚至看不到,這種上下門牙垂直覆蓋太多的情形稱為深咬。

在兒童青少年時期,若深咬合併小下巴、下巴後縮,最好能提前改正深咬,讓被卡住的下巴,有機會長出來多一些,以改善臉型。

5.暴牙(改善美觀,降低撞傷牙齒的機會)

(左圖 – 矯正前;右圖 – 矯正後。圖片來源:品御牙醫許雯婷醫師提供)

暴牙除了不美觀以外,研究顯示有較高的機會撞傷門牙。如圖的案例是陳小妹撞斷門牙,作完根管治療和反覆黏回斷片後,用矯正來改善暴牙的角度,牙齒與斷片之間就再也沒有斷過了。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提醒您,暴牙仍要根據個案的情形、結合醫師的判斷來決定是否適合提早矯正喔!

6.上下顎骨差距大

有暴牙或戽斗傾向的孩子來說,可藉由孩子仍在發育的生長潛力,改善上下顎骨生長差距太大的問題,例如:戽斗的臉型若來自上顎發育不足,可提前作上顎擴張,如此能簡化後續治療的難度,但若是戽斗的臉型來自下巴前突,可等發育完畢、青春期過後一併矯正或手術。(推薦閱讀:什麼情況需做齒顎矯正? 

值得注意的是,上顎擴張要把握兒童7~10歲的黃金治療期,年齡越大,效果越差。

7.齒列擁擠(該拔牙矯正嗎?)

(左圖 – 齒列輕微擁擠;右圖 – 齒列嚴重擁擠。圖片來源:品御牙醫許雯婷醫師提供)

齒列擁擠代表空間不足而出現牙齒重疊排列的情形。空間缺乏的程度若是輕微到中度,可提早矯正來爭取空間,以後可能不用拔牙,但若嚴重的空間不夠,極有可能需拔牙矯正。另外,臉型、外觀也要納入考量。

8.不良的口腔肌肉習慣

(因吐舌癖造成的前牙開咬。圖片來源:品御牙醫許雯婷醫師提供)

口呼吸、吸奶嘴、吸手指、吐舌癖會造成前牙暴牙或前牙開咬,可透過自主訓練口腔肌肉,或是採用肌功能矯正裝置,搭配肌肉訓練。當口腔肌肉恢復正常時,齒列也恢復整齊。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醫師小叮嚀 :

以上都是孩子牙齒生長拉警報的徵兆。早期矯正需要整體來評估,包括孩子的臉型、年齡與生長趨勢、咬合、換牙情形以及孩子的配合度,這項任務由長期追蹤孩子口腔健康、孩子也最熟悉的兒童牙科專科醫師來執行,是最直接、專業又有效率的!

(本文作者為新竹品御牙醫兒童牙科專科醫師許雯婷)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讀者投書

歡迎您投稿「康健名家觀點」,分享您的專業知識與觀點想法。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