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_百度百科

广东汉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藏
0有用+1
0
广东汉乐,传统音乐,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
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有“中州古乐”之称,素有中原遗响之美誉,曲风典雅大气,古朴流畅。在与大埔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大体包括丝弦音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 [1-2] [30]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和福建龙岩、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 [2]
2006年5月20日,广东汉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51 [3]
中文名
广东汉乐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
Ⅱ-51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自4世纪开始,汉族就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南迁,到粤东、闽西、赣南等地定居,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客家人不仅带来了异乡习俗,还带来了《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等中原古汉乐乐谱,与客居地的民间音乐、庙堂音乐等乐种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流派——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传承宋元明清以来的古韵遗风,历史上曾有“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之称,称谓不一。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埔县志》设祭祀礼乐栏目,详载了琴、瑟、钟、磬、笙、箫等乐器,并附迎神、祭奠、送神用的"钟、吕"文字古乐谱五首。
20世纪初,乐社林立、人才辈出,是广东汉乐兴盛时期的标志之一。这一时期的乐社活动形式多样,雅俗并重,同时,乐谱整理和理论研究的风气甚盛。成立于1949年前的民间乐社有潮州扬风国乐社(20世纪50年代发展为“扬风汉剧团”)、汕头公益社、大埔以成社、大埔国艺国乐社等,成立于1949年之后的民间组织有大埔民间音乐研究会、大埔县汉乐研究会、广东省汉乐研究会等,此外海外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的汉乐组织也与中国国内的民间音乐活动遥相呼应 [4]
1962年,“羊城音乐花会”期间,由音乐界人士共同定名为“广东汉乐”。
2004年,广东省文化厅命名大埔县为“广东汉乐之乡”。
2008年12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大埔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 [5]
广东汉乐

基本特征

播报
编辑

类别

按照传统的演奏形式、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及不同用途,广东汉乐分成五个类别。
一是丝弦乐,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大众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扬琴、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
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它追求比较高雅的演奏形式,为文人雅士所偏好。演奏时乐器较少,主要有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人称筝、琶、胡“三件头”。
三是汉乐大锣鼓,又称八音。它主要应用于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客家传统节日。演奏时以唢呐主奏,另辅以大鼓、苏锣、大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八音用)等打击乐器。
四是中军班音乐。历史上它主要由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音乐班社演奏,作为仪仗性质的音乐,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演奏时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
五是庙堂音乐。它是举行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演奏时以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 [1] [4]
广东汉乐

风格

1.曲调类别与标题特征
在广东汉乐“和弦索”和“清乐”中,历来有“大调”和“串调”之分。“大调”是指乐曲长度在68板并属于八板系统的乐曲。“串调”是指在戏曲音乐(汉剧)中用以配合剧情和舞台表演,以及渲染、烘托舞台气氛的开场和过场音乐。串调乐曲长短不一,多则数十板,少则十几板。
由于广东汉乐基本上属于有标题的曲牌类民间器乐曲,在不少“大调”乐曲中,通过标题揭示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趣,如《出水莲》《昭君怨》《崖山哀》《怀古》等;但也有不少乐曲虽有标题曲名,也表达某种情绪,但并不表现特定的音乐形象,如《南进宫》《北进宫》等;有的只表明乐曲的来历和出处,或略示其音乐的某些特点和用途,如《单点头》《乱插花》等。
2.音阶调式与特性音
广东汉乐基本上可分为两种调式音阶,一种是以“5、6、1、2、3”五音为骨干音,增加“4、7”两个偏音作为装饰性辅助音,构成七声徵调式,在广东汉乐中常称作“硬套”或“硬线”乐曲,与潮乐中的“轻三六”调及粤曲中的“正线”调基本相同,是广东汉乐音阶的基础。另一种是以“5、7、1、2、4”五音为骨干音,增加“6、3”两个偏音作为装饰性辅助音,构成带有特性音的七声徵调式,其中“7、4”两音在“6、7、1”和“3、4、6”的三音列中,其音高近似一个中间音,通常称为“特性音”或“中立音”;“7、4”两音构成纯正五度音程,在广东汉乐中常称为“软套”或“软线”乐曲,与潮乐中的“重三六”调及粤曲中的“乙凡调”基本相同,是广东汉乐曲调风格富有特色的一种音阶。由于广东汉乐存在两种不同的音阶组合方式,因此在广东汉乐中便形成了“软线”和“硬线”两类不同风格韵味的乐曲。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软线”与“硬线”乐曲之间还具有相互转换的特点,即将“硬线”乐曲中的“6、3”分别转换为“7、4”,即为“软线”乐曲;反之,将“软线”乐曲中的“7、4”分别转换为“6、3”,即为“硬线”乐曲。
3.套曲联奏及变奏特点
广东汉乐属曲牌体音乐,是套曲结构或称曲牌联奏体结构。在传统演奏中,有的乐曲慢板转快板变奏是同一首乐曲,而有的乐曲慢板转快板是另一首乐曲的联奏,即为套曲形式。此外,还有由同宫系统的若干首乐曲组成套曲联奏形式,构成联套式结构,演奏时按照慢板、中板、快板依次演奏,但均严格保持“同官到底”,以求得调式调性上的统一。一般“软线”接“软线”乐曲,“硬线.’接“硬线”乐曲。按照传统的演奏习惯,如《出水莲》后面多接《昭君怨》和《崖山哀》联为套曲,又如《玉连环》后面多接《绊马索》和《落地金钱》联为套曲等 [4]

乐器

广东汉乐的传统乐器分为两大类。一是文乐类:有头弦(俗称吊规子)、提胡、椰胡、低音胡、笛子、洞箫、唢呐、笙、月弦、三弦、扬琴、琵琶、筝。二是武乐类:有正板(片鼓)、副板(片鼓)、小鼓、大鼓、堂鼓、戥子、小钹、碗锣、当点、马锣、小锣、铜锣、大锣 [6]
头弦是广东汉乐的特色乐器,俗称“吊圭子”,它的弦杆比较短,约60厘米,弦筒的前筒宽5厘米、后筒7厘米,弓长约为75厘米。头弦定弦为西皮63,二黄52两调。演奏时手法多样,有八种基本奏法,一手弓拉尽,叫“长弓”;送至1/3而复拉回,叫“短弓”;调中前音已尽,后音未来,顺手添字将弓带转,叫“带弓”;逐字平均送去,叫“平弓”;短声连奏,叫“摧弓”;忽然停止,叫“顿弓”;摧弓或停止之后忽作长音,叫“跌弓”;曲调中应有的音故意省去,叫“偷弓” [7]

代表作品

播报
编辑
广东汉乐曲目丰富,从已整理出版的《广东汉乐曲目集》来看,共有曲目612首,其中丝弦乐430首,清乐56首,汉乐大锣鼓23首,中军班音乐62首,庙堂音乐31首。代表曲目有丝弦曲《单点尾》、《玉山坡》、《思夫》,唢呐曲《粉叠》、《普天乐》、《玉芙蓉》,庙堂音乐有《一封书》、《水底鱼》等 [1]
广东汉乐

传承保护

播报
编辑

传承价值

广东汉乐作为汉民族客家民系的音乐,广东汉乐是一种移民文化,是中原文化的“边沿储存”,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广东汉乐既传承了中国中原地区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精华,又吸收兼容了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同时还吸纳了潮乐(大锣鼓)的一些成份,形成了独特、完整的音乐体系,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具有研究价值。广东汉乐既保留了“中州古韵”,又富于本地民俗风情的特色,特别是在反映民间习俗方面有相当部分的乐曲(如反映季节的《春串》,反映民间传统节日的《闹元宵》,反映民间小卖的《卖杂货》,反映民间婚庆的《拜花堂》,反映祭祀的《大乐》等),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广东汉乐的五大类中有庙堂音乐,如《佛曲》有鲜明宗教色彩,它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法事演奏的音乐,体现了宗教学的价值。作为一个古老乐种,广东汉乐风格独特,体系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8]
普宁地区的汉乐与大埔的广东汉乐为同源异流而各具特色,历经百年而不衰,其历史文化价值弥珍,其流源、沿革、发展对研究中原音乐在岭南地区流变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7]
汉乐的传承方式颇具特色,是以不同乐器的特殊演奏技巧体现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因此不分专业或业余,无论职业或非职业,大多数的“局内人”演奏者均能演奏多种乐器。汉乐的传承路径也具有多样性,即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相互交融,这种特征聚焦于“和弦索”这一开放性的民间日常音乐交流活动形式,使之不仅广为民众喜闻乐见,也承载了客家人儒雅纯朴、重乡恋家的社群传统。 [29]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如今年轻一辈对传统音乐大多不感兴趣,老一辈艺人随着年岁增长退出舞台或离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广东汉乐面临濒危的处境,亟待加强传承与保护 [7]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已远远不能满足广东汉乐良性发展的生存空间 [9]

传承人物

罗邦龙,男,汉族,1942年生,广东大埔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大埔县汉剧团国家三级演员,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顾问 [10]
张高徊,男,1940年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9年至1980年,其在大埔汉剧团音乐组担任头弦、提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并担任编剧。20世纪80年代,中国唱片社到埔录制汉乐卡带中的扬琴均由其演奏 [11]
饶宝尤,男,1948年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世纪60年代初师从广东汉乐资深艺人黄石花,主习头弦、提胡。2005年担任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会长 [12]

保护措施

1988年,广东省汉乐研究会成立;12月,惠州市广东汉剧(汉乐)艺术研究会成立。
1989年,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成立。
2006年,梅州成立梅州广东汉乐协会 [13-14]
2007年,河源市成立广东汉乐协会。
2009年,广州羊城广东汉乐团成立。
2011年,广州增城广东汉乐团成立。
2013年,增城汉乐团和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在校内成立了汉乐社 [15]。11月,“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广东汉乐曲库》在梅州出版发行 [16]
2014年,梅州市客都女子广东汉乐团成立 [17]。2015年8月,由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编辑的《提胡演奏曲谱选集》出版 [18]
2019年5月21日,深圳市龙华区广东汉乐协会成立;8月3日,龙华区首期汉乐创作培训班开班 [19-20]。10月,由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重校的《广东汉乐三百首》首次正式出版,此部传统乐曲集分丝弦音乐类和中军班音乐类,包含汉乐300多首。此次同时出版的还有广东汉乐文献家李德礼1994年编辑内部出版的《广东汉乐新三百首》 [21]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埔县文化馆获得“广东汉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2]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东汉乐项目保护单位大埔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31]

社会影响

播报
编辑

荣誉表彰

2004年,梅州市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正式授予“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 [23-24]
2012年10月,在2012CCTV 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传统民间器乐组合总决赛上,由广东汉剧院9名乐手组成的广东汉剧院乐团,以一首广东汉乐《翠子登潭》夺得传统民乐组合第一名 [25-26]

重要演出

2006年10月21―22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系列活动在京举办。此次活动中,来自梅州、大埔、广州、深圳等地的汉乐演奏家联合组成的“广东汉乐晋京演出团”,还于10月21日、22日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两场音乐会,为首都观众带来较为原汁原味的广东汉乐 [2]
2007年2月,广东汉剧院受邀专程赴深圳,为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演奏广东汉乐、汉剧 [25]
2010年12月,汉乐·首届(2010)学术论坛暨展演在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27]
2010年,2011年广东汉乐演奏先后亮相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让广大市民领略到古老的广东汉乐的艺术风采 [28]
2016年6月17日到18日,梅州广东汉乐协会举办成立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