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周岁园锁宴_百度百科

12周岁园锁宴

河南、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的风俗
收藏
0有用+1
0
圆锁宴出现于河南、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的一种风俗。当地的小孩子在过十二周岁的时候要大办宴席。
中文名
12周岁园锁宴
外文名
12 years old park lock feast
简    介
一种风俗
地    区
河南、山西、内蒙古和陕西
人    物
12岁孩子
读    音
12zhousuiyuansuoyan

简介

播报
编辑
圆锁宴
圆锁”和“弱冠”“及笄”异曲同工,是孩子12岁生日举行的一种仪式。孩子到了12岁生日,要摘掉出生时佩戴的长命锁,从而标志着孩子的长大。当地的说法为,小孩子出生以后在未成年期间魂魄不全,每长一岁就会增之一分,并用面做的生肖锁锁命,当到十二岁的时候才可魂魄齐全,这个时候要举行开锁仪式(也称为圆锁)。北方地区,小孩子的12岁生日俗称为“圆锁”,是大人们对孩子即将步入少年时代的一个祝福。又称“开锁”、“迷魂锁”、“圆羊”,它是专给长到12岁的孩子举办的生日仪式。这种风俗习惯很普遍。开锁,其目的是要给那些即将成人的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聪明才智的方向发展,向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让孩子感到自己已经脱离童年,产生加入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来,摆脱依赖心理 [1]

民俗历史

播报
编辑
随礼
在中国人的纪年法里,十二年为一个轮回,人的属相也是十二个,圆,是因果,是圆满。一个人从生下来那天起到十二岁,整整过了十二年,就是划了一生的第一个圆。到十二岁,也就走完了童年,进入到了少年了。在旧的观念里,十二岁即是结束又是新的开始,这是个已经延续了很久的传统。家长用一种喜庆的隆重仪式将孩子十二岁生日演义成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圆锁!随着心智的开启,茁壮成长,孩子要逐渐熟悉和遵循社会规范和人生准则,不辜负家长对其的殷切希望和望子成龙的祝福。

圆锁仪式

播报
编辑
小孩长到12岁时,表示孩子已长成大人,要举行圆锁仪式,亦称开锁,“做十二”。开锁前,先要在家里的祖宗牌位前摆设一定的祭供物品,像各种糕点、果品、菜肴,穷人家摆些馒头、米饭也可供祭。供桌上,点燃香炉里的香。全家老少聚集到祖宗牌位前,燃香磕头自不必说,长辈要在开锁的孩子前训示,然后,开锁人向祖宗祷告,被开锁人要在祖宗牌位前跪拜。之后,开锁人(一般由被开锁人的舅舅担任)用钥匙打开事先挂在被开锁人脖子上的锁(锁上有十二层红布围裹的标记,一年一层),这样,开锁仪式即行宣告结束,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摆设一顿家宴,以示庆祝。
圆锁仪式一般在中午举行。时辰一到,就把所有送来的羊和礼品都摆在院中央的大桌子上,把头绳拴的锁子带在孩子的脖子上,同时再带上一条铁链子,用铁锁将铁链的两端锁在一起,先面对天地爷烧香叩头,再向家长叩头,最后孩子的母亲要头戴毛巾站在孩子身边,陪着孩子叩头,尔后用三个姓的人为孩子开锁子,口里念着:“长大了,开窍了,一定有出息”等词。然后进共午餐。操办圆锁规模的大小要根据自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交往而定,但圆锁的形式和操作的程序基本相同。圆琐要看吉日举行。这一天,姥姥家要施展一番自家的拥有。首先,要带上3至5个面粉蒸的大羊,羊的眼要连接在一起,不能断裂,成为圆形;蒸15个小羊,4个支羊馒头和一条用五尺多长红头绳、17个小铜钱(一岁一个钱,天一个地一个)拴起来的“锁子”,以示成人长大后,要象羊群一样,人旺性温。其次,还要带上被子、毯子、衣服和一些有关的礼物,其余亲友相应赠送。亲友多以钱物作贺礼,姥姥家的礼品格外重,有蒸食、圪脔、衣裤、长命锁等。是日,在院设置、摆供、烧香、放炮,过12岁生日的子女要穿新衣戴长命锁。长命锁一般由姥姥家送,用一根红线穿12个铜钱作成,以示12年锁圆,孩子长大成人。
圆琐生日过后,孩子的家长要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如裤子(布)鞋等送给“干娘”,感谢干娘为孩子12年以来生日的操心。这表明,从孩子12岁起,干娘就不再为孩子蒸“羊”做生日了。开锁,是民间流传的一种习俗。这风俗,主要流行于北方,是给那些年龄已到12岁孩子进行的一种精神启蒙活动。旧社会,开锁的对象一般只限于年龄刚满12岁的长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

变味的圆锁宴席

播报
编辑
现代的开锁活动已经简化,简化到全家人聚在一起,给被开锁的孩子脖子上挂一只锁,然后在全家人面前,由舅舅打开锁在脖子上的锁,聚餐一顿,高高兴兴地庆祝开锁,开锁活动即行宣告结束。孩子好像到了另一个境界,精神上很快得到了一种超脱。
“圆锁”本是内蒙古、山西和陕西、河南等地的一种传统风俗,近年在内蒙古的西部城市日益盛行。经常可以见一些酒店经常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里面还有头戴生日帽的孩子,原来这是在给孩子过“圆锁”。
孩子“圆锁”往往要大办酒席,广请宾客,还要请司仪主持。一位经常参加这类庆典的人士无奈地坦言,庆祝孩子成长只是个由头,实际上成了大人之间的一种礼尚往来,成了难以摆脱的人情债。他说,他每年都要参加这样的“圆锁”四五次,每次要出礼金少则200元,多则500元、1000元不等,这要看与孩子家长的关系而定,叫做“赶礼”。
位于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的一家普通的饭店,每月至少会接到10多家“圆锁”宴的订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酒席每家往往会安排20多桌。
“圆锁”本来是为了给孩子以激励,告诫他已经长大。但“圆锁”已经变了味道。其实祝福孩子成长的方式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大摆宴席吃来送去。这样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也会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好的影响。 [1]

圆锁宴心理

播报
编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圆锁”的传统意义已经发生改变。给孩子过12岁生日变得和结婚、孩子过“百岁”一样重要。大多数家长给孩子过12岁生日的方式基本一样,就是要很早就开始订饭店、发请帖、雇乐队,请亲朋好友去捧场。特别是这几年,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了,大有蔓延全国之势。
以位于包头市富强路的一家中档次饭店为例,该店每月至少会接到六七家“圆锁”宴的订单。饭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酒席每家会安排20多桌。此外,一些高档饭店每月也会有三四家“圆锁”宴的订单。
孩子:办“圆锁”宴在同学面前有面子
2009年5月1日,正在包头市青山区富强中路的一个大饭店举办“圆锁”庆典的小朋友说:他们班的小朋友都“圆锁”,而且一个比一个场面隆重,所以自己也不能落后。记者问:“这样过生日有意义吗?”小朋友说:“有点意义,能在同学们面前有面子!”记者问:“没有想过用其他方式庆祝自己的生日吗?”小朋友告诉记者:“想过!但有时家长不同意,只好按家长的意愿来办。”
记者又问了几个快要“圆锁”的孩子,他们的“圆锁”想怎么过:有的说想要邀请上同学一起在家过;有的说要按家长的意思到饭店过;还有的说想要和爸爸妈妈单独过。
家长:办“圆锁”宴成了难以摆脱的人情债
孩子“圆锁”,往往要大办酒席,广请宾客,还要请司仪主持。其实,作为家长,有的并不喜欢大摆宴席为孩子过生日,这样很浪费。“但自己搭出去很多礼,如果自己不办,那些钱就白搭了。这样,大家无形之中就陷入了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就是你办我也得办。”
记者问一位家长:“怎么过生日,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没有?孩子在这种家长们用乐队、宴席、钞票包装渲染的氛围中庆生,有什么益处?”这位家长说:“没有征求过,也没想过有什么意义。只是每个家庭都这样过,你如果不过,会没面子,甚至是结的礼钱少了,都会有人说你没势力,没人缘!”
一位正在参加庆典的人士说:庆祝孩子成长只是个由头,实际上成了大人之间的一种礼尚往来,成了难以摆脱的人情债和一项背后的交易。大家都看关系的远近随礼,一般的都要200元,多的有300元,再多的还有500元、1000元的。其中不乏有人借机会送礼拉关系。
“圆锁”的初衷是为了给孩子们以激励,告诫他们已经长大。但“圆锁”已经变了味道。其实祝福孩子成长的方式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大摆宴席吃来送去。这样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更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也会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
记者采访了10位即将面临给孩子“圆锁”的家长,有7位家长都表示要给孩子过一个上档次的生日宴会,不至于使孩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有两位家长表示会考虑孩子的想法,按孩子的意愿过,认为这样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1位家长表示想在家给孩子过生日,并认为这样会培养与孩子间的亲情。 [2]

随礼者的态度

播报
编辑
2009年五一期间,家住包头市青山区的刘先生接到了三份圆锁请柬,由于时间不允许,刘先生硬着头皮参加了两个,另一个找人给捎了礼。提起此番参加圆锁宴的经历,刘先生显得很无奈:“其实,我们都知道参加圆锁宴没有什么意义,可是碍于面子,为了捧场,也不得不参加。每年,我和妻子都能收到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热情邀请去参加圆锁宴。”
在该不该参加圆锁宴这个问题上,张女士有些左右为难。据张女士说,她的老家在鄂尔多斯市,那里有很多亲朋好友,每年她都能接到来自老家的圆锁宴通知,虽然由于她身在包头不能前往参加,但是几年下来,送出去的礼金已经上万了。“如果不给女儿办圆锁宴,我心里觉得不平衡,因为总觉得应该往回收一些礼金。可是,如果真让我办圆锁宴,我又嫌太麻烦!”张女士感慨地说。

现状

播报
编辑
圆锁宴逐年减少
一些观念超前的人已经开始自觉抵制圆锁宴,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各大中饭店的圆锁宴开始式微。
2009年5月6日,一位从宴会中途退场的女士说,她其实很不喜欢那种很煽情很做作的仪式,所以坐了一会儿就匆匆地出来了。据包头青山区一家饭店的经理介绍,最近一年来,他们饭店接到的圆锁宴业务相对往年少了一些,还好影响不算太大。
曾经多次参加朋友圆锁宴的王女士算了一笔账,结果发现如今办圆锁宴其实并不赚钱。“往往是忙碌了好几天,收回的礼金除了结算饭钱、请乐队等,最后只剩下几千块钱。人都有趋利心理,这也可能是圆锁宴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王女士说。

内容分析

播报
编辑
礼尚往来新标准
礼尚往来这句话由来已久。据《礼记·曲礼上》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面对圆锁宴这一现象,从蜂拥而上、推波助澜到逐渐归于理性对待,说明了人们对“礼尚往来”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我个人认为,礼尚往来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和强制色彩的。可事实却是,一方面很多家长不想办圆锁宴,可是另一方面却不断地收到各路亲朋好友的请柬,碍着面子只好去参加。这样一来,圆锁宴接二连三而来,你方唱罢,我便登场,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后饭店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陈先生这样分析说,“而圆锁宴逐渐减少,恰恰说明了人们的价值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

决策层意见

播报
编辑
过有意义的生日
包头市关工委秘书长马彦恒,包头市关工委副主任谢瑞翔和原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胡贶骥对记者说:“‘圆锁’是我们不应提倡的一种民间风俗,而一些公务员也不顾自己的身份大张旗鼓地为孩子举办宴席:一浪费资源,二浪费钱财,三污染环境,最主要的是不利于净化孩子的心灵,会使孩子变得世故、自私、没有爱心。大众应主动打破陈规陋习,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舆论也应提倡一种新的‘圆锁’方法:家长陪孩子做一些公益事业,看望敬老院的老人,资助福利院孤残儿童,参观博物馆,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农民如何种粮,领孩子去一个地方旅游等,或者和同学们联欢,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使孩子受益。在‘圆锁’的年龄段,正是小学知识量和见识增加的阶段,不适宜占用大量时间,来让孩子参加这种庆典活动。” [2]

专家建议

播报
编辑
抛弃陋习,用爱心沟通
对此,包头市著名作家柳陆表示:“‘圆锁’是个风俗,但也是陋俗。宴会人数的多少是家长权力、人缘的象征。人数多,收入礼金多,表示权力大,这些成为炫耀的资本。相反如果订的饭店不高档,或乐队不出名,自己的孩子都会觉得寒酸,感到父母没本事,这些都是浅薄的文化现象,是滋生社会不和谐因素的种子。12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家长举办如此隆重的庆典,一方面助长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另一方面只能让孩子变得世故。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所以当代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生活的不易,容易导致这些孩子不去关爱别人,更不懂得如何去面对未来生活的压力和挫折,这是我们这个社会落后面的体现,也是家长教育观念的一个缺陷。”
柳陆说他自己12岁生日是这样过的:“老师送了我一本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影响了我的一生。尽管我最后没有踏入大学的校门,但最后通过《我的大学》这本书的激励,把社会当成我的大学,人民作为我的老师。使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一步一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