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做什麼運動最好?改變3習慣延緩衰退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15,189

40歲後做什麼運動最好?改變3習慣延緩衰退

這篇文章可以用聽的

00:00
00:00

步入中年,跟20多歲時做一樣的運動,可行嗎?40歲後生理機能改變,應為迎戰高齡衰退做足準備,調整3大運動習慣,即可延緩衰退,更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

進入40歲後,身體機能開始面臨全面性的衰退,不少人因而迫切地想培養運動習慣,希望扭轉身體的老化。

然而,肌肉量減少、新陳代謝下降、骨密度下降⋯⋯這些生理變化,都代表過去的運動習慣可能已不再適合你了。專家建議,中年運動前,要先評估身體能耐,並重新設計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微調運動的重點與習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肌肉量每10年流失8%!中年身體機能衰退,運動傷害風險增

研究已經證實,年紀愈大,骨密度、肌肉量、心肺機能等都會開始下降。30歲開始,人體每10年約會自然流失3~8%的肌肉量,60歲後流失速度還會加快。即使是過去一直有運動習慣的人,某種程度上能減緩、甚至逆轉骨骼與肌肉量流失的現象,但中年後運動傷害的風險依然存在。

舉例來說,中年骨密度下降,會導致骨折風險大增。骨質疏鬆症的人應避免從事對身體衝擊性較高的有氧運動、或是避開容易跌倒的運動,選擇散步、瑜伽這類比較溫和的運動。

骨質疏鬆症的人應避免從事對身體衝擊性較高的有氧運動,選擇散步、瑜伽這類比較溫和的運動。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人體的韌性很強,但韌性高也有壞處,那就是我們很能忍耐,直到自己承受不了為止。」紐約市物理治療師、肢體伸展服務設計者威克漢(Grayson Wickham)提醒,中年如果想要開啟健身計劃,務必先請運動生理學專家、物理治療師、持有專業證照的健身教練,或者透過線上的資源,替自己做好完整的體能評估。

評估後,再針對自己的機能弱點、或是需要加強的面向,制定出個人化的訓練計畫。如果是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或有其他潛在健康隱憂,專業的醫療檢查和諮詢更是必需。

1.弱項機能優先:中年運動先做4大機能檢測

若想調整40歲後的運動習慣,威克漢建議先找專家,針對以下4個要素做機能檢測,優先加強自己較弱的項目:

  • 身體力量

身體力量指的是肌肉在對抗阻力時,所能展現的強度。增強身體力量不僅能提高日常活動的效率,也有助於提升運動表現、防止運動傷害。如果你的身體力量不足,可先多做舉重、使用阻力帶等重量訓練,或多做俯臥撐、深蹲。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穩定度

穩定度指的是當身體承受外力,能夠控制穩定、不移動的能力。穩定度較低的人,可先從單腳站立、動態承重偏移,或是太極、皮拉提斯這類訓練穩定度的運動著手。

  • 活動度

活動度跟柔軟度有點不同,指的是身體部位在執行動作時,改變位置、狀態的能力,比起柔軟度更看重關節的活動力。活動度如果不達自己的期望,可以優先練習瑜伽、動態伸展等運動。

  • 心肺健康

測量心肺功能的最佳方法,是透過測試最大攝氧量(VO2 max),這個數值可以幫助評估身體在做高強度運動時,整體可以承受的功能性能力。如果VO2 max太低,可以多做有氧訓練或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

2.多樣化優先:培養驚喜感,運動不單調、有益心血管

隨著年齡增長,中年人應力求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至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外加兩次重量訓練(每次15~20分鐘),有助於延年益壽、提高生活品質。美國麻州史密斯學院運動生理學家暨副教授維特科沃斯基(Sarah Witkowski)建議,中年做運動計劃時,可以每天、每週都安排不太一樣的訓練。因為多樣化的訓練,可以讓訓練過程不那麼單調乏味,還能促進身體各面向能力的均衡發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中年做運動計劃時,可以每天、每週都安排不太一樣的訓練。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維特科沃斯基說,如果想讓運動的效益最大化,就要常常「讓你的身體去猜測」,培養一種驚喜感,因為「身體是非常善於適應的。」而且多樣化的運動訓練,對心血管也有益處,2023年一則研究指出,多樣化的運動可以幫助降低血壓。

即使是微幅調整運動項目,也可能會有幫助。維特科沃斯基舉例,如果你通常做弓箭步,可以某幾天變換弓箭步方向,或是偶爾搭配啞鈴過頭推舉。如果你喜歡散步,可以每週挑1~2次,選擇一條坡度更陡的路線去走,或加快行走速度,從小細節裡改變運動模式。

3.核心肌群優先:中年健身顧肌力,比「外表健美」重要

在重訓方面,中年後調整訓練重點也很重要。加拿大個人重訓教練底比斯(Amanda Thebe)告訴《紐約時報》,年輕時重訓,多半是追求體態健美、為外表吸引力而練。然而,如果只專注訓練腹肌、二頭肌等單一肌群,往往會忽略那些外觀上不那麼明顯、但卻對健康與身體力量有著重要貢獻的肌群。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她建議,應優先加強核心肌群,多做像是棒式撐體、骨盆底肌肉訓練這類運動,因為這有助於在步入中年後,提升整體的身體力量。

「如果你想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型,是可以做些二頭肌彎舉、三角肌舉重訓練的。」底比斯強調,若想顧及健美,可將健美式的訓練結合其他多關節、多肌肉的複合動作,「像是硬舉、深蹲等,因為這些動作能讓我們上下、左右移動。」

最後,在重訓時持續挑戰自我,也是中年運動必備的態度。物理治療專家利納斯(Lauren Lynass)告訴紐時,重訓時可以制定「漸進式計劃」,持續增加舉重重量、或是增加重複訓練的次數。

「我們無法透過做容易的事情來變強。」利納斯指出,愈有意識地去挑戰自己的身體,就愈能迎戰各種訓練目標。

資料來源:New York TimesMedical News Today

●【 康健超高齡社會終極解論壇:提早啟動 活躍老化!】​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會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解?又有哪些機會?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康健》攜手全球及台灣頂尖權威機構
邀您同場互動交流,共同探索更精準、更有意義的超高齡社會終極解方!限量席次報名,活動詳情由此進>>

延伸閱讀

文章關鍵字 #健身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