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年少日記》盧鎮業:無法成為想成為的大人,沒關係 | 獨媒報導 | 獨立媒體
立即捐款

專訪《年少日記》盧鎮業:無法成為想成為的大人,沒關係

專訪《年少日記》盧鎮業:無法成為想成為的大人,沒關係

(獨媒報導)屈指一算,離盧鎮業(小野)以港台劇《幸福的旁邊》中「表弟」一角初為人所知,已有12年。這些年間,他拍過獨立紀錄片、在長片和短片飾演不同角色,並憑《叔·叔》入圍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12年後,他在《年少日記》擔任男主角,是他在商業長片的第一次。

《年少日記》的導演卓亦謙是小野的大學師弟,故事啟發自二人共同朋友的經歷。戲裡,小野飾演老師,嘗試找出寫下遺書的學生,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戲外,他頻頻出席映後談,盼為觀眾帶來一點力量與陪伴。

從前拍社運紀錄片介入社會,如今走進大銀幕呈現社會問題,小野說兩者的底蘊也是同質,只是方式不同。

多年過去,小野坦言成為不到當初想成為的大人,但他說「唔緊要」——當世界變化,如何與之共舞,「先至係人生有趣嘅地方」。

DSC_5564

無法磨滅的記憶

導演卓亦謙在很多訪問都說過,《年少日記》是源自大學朋友輕生的經歷。事實上,這也是小野的經歷——小野是卓亦謙在城大修讀創意媒體的組爸,逝世的朋友也是他的同學。

「嗰時嘅衝擊係好大,有一段時間係消化唔到。」小野說,那是第一次有認識的同齡人離世,但他事前並沒有意識到他的不開心——「唔知道原來面嗰浸同底嗰浸有咁大嘅差距,而佢係足以將一個人擊潰到呢個地步。」

那個學期末,班上許多同學的功課都圍繞這件事,想用創作的方法向離世的同學說一些話。小野形容,那是一個處理自己心情的過程。

小野和卓亦謙於大學時期互相參與彼此的製作,直至畢業後,卓亦謙投身電影工業做編劇,小野則做獨立紀錄片導演和演員,二人的生命甚少交疊。2019年卓亦謙憑《年少日記》的故事贏得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小野有聽聞也可以理解——當年卓亦謙的大學畢業作品《至少在夢裏》同樣圍繞自殺的題材,小野也有參與拍攝。

直至2021年,卓亦謙主動打電話邀請小野出演《年少日記》,起初小野還誤以為是客串。但後來得悉是出演鄭 Sir 一角,他很震驚,立即調整工作安排參與——從未試過在商業電影擔正、上一部作品已是2018年拍攝的《叔‧叔》,他的確「好猶豫」、也替對方擔憂,但既然卓亦謙認定他,「我都唔會幫佢諗太多啦」,小野笑了。

bts7
《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

真誠面對內心破碎靈魂

以往從未試過看劇本看哭的小野記得,第一次看完《年少日記》的劇本已忍不住哭了。在他眼中,鄭 Sir 很察覺到別人感受,但不懂表達自己、不懂安慰人,自童年承受的創傷演變成性格缺陷,再蔓延到身邊不該承受的人身上,內裡破碎空洞。卓亦謙曾提過,選擇小野做男主角,是因為他溫柔又帶點神秘,彷彿內心有些碎片破裂。閱讀劇本時,小野感覺和鄭 Sir 成為了朋友,找到彼此之間的共同經歷,「我相信我會明白鄭 Sir,我亦都相信鄭 Sir 會明白我。」

戲中的鄭 Sir 自小成長於嚴厲高壓的家庭,不過小野坦言,自己年輕時未試過承受這樣大的壓力——成長於普通家庭,成績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小野自言一直以來也「好中庸」、甚至不覺得會被老師記得。後來會考只有10分要重讀,高考後考進城大創意媒體學院,才開始覺得原來自己也可以成為電影創作者。

DSC04520
《年少日記》劇照

畢業後不久,他到過兆基創意書院教紀錄片,確實的做過老師。小野形容,兆基的學生個個都是「性格巨星」,與傳統學校相比背後有較複雜的故事,他知道自己要處理的「唔單純係知識嘅傳遞,而係佢哋背後嘅生活、背後 suffer 緊嘅嘢」。沒受過所謂正統教師培訓的他,嘗試與學生做朋友,也試過在離職後接面對家庭問題的學生到工作室暫住,「嗰個關係底下你覺得幫到佢幾多咪幫。」但他也知道那份經歷和信任,「如果同學唔畀你,你都唔會攞到。」

與此同時,小野承認,壓抑、較少表達自己的感受,鄭 Sir 的這部分與自己相似。他說自小性格就是如此,享受觀察別人多於「講自己」,像小學時有幾個同學玩得很開心,他會坐在一旁靜靜地看,聽到好笑的事情也會笑埋一份。但如果無端問他「你覺得點」,小野聳肩:「我唔識答。」

好幾年前,小野情緒陷入低潮,大部分時間攤在床上望住天花板。但去到某一日,他突然意識到時間的的物理性,發現時間正以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過去。「覺得咁樣唔係幾好」,他開始嘗試安排不同的活動填塞時間表,像是開始自己一個去看電影——以往很少哭的他,突然發現那些好 lame、好 melodrama、好煽情、以往一定「hit 唔中」他的電影,竟然都「hit 到」他。

「而喊咗出嚟又好似舒服咗。」

DSC_5531

而那些以往他沒有特別喜歡的片種,也令他開始能夠共情那些本來與自己差異很大的事物,擴闊了他的視野,「好似有少少幫到我牽住我向前行。」

「我未必幫到你,但我會陪住你。」到頭來,經歷創傷的人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個陪伴,無論是來自他人,抑或是真誠面對內心、學會與情緒共處的自己。就像戲中的鄭 Sir 去到最後,嘗試真心地對待他人和自己,雖然有可能換來傷害,但小野形容,那對鄭 Sir 而言是一個治療。

而小野也在跟鄭 Sir 學習。拍攝的時候,小野特意與戲中學生拍了張班相,閒時看看,記住作為班主任的感受,而隨着最後一日拍攝結局,他也順利地告別了鄭 Sir 的角色。但小野笑言,可能因為近日出席多了謝票場,他反被鄭 Sir「侵蝕」:「(發現自己)有啲位可能收埋咗,唔夠真誠,然後呢排會多咗個 urge 想同人有啲真誠啲嘅連結。」

PHOTO-2023-11-24-12-01-20
盧鎮業和卓亦謙一同出席《年少日記》謝票場。

被看見的創傷

從2011年港台電視劇《幸福的旁邊》飾演「表弟」一角,到拍攝社運紀錄片《那年春夏‧之後》並獲得藝發局藝術新秀獎,小野入行已有十多年。這些年來,他出演過《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的暴躁男友、《中英街1號》中捲入社運漩渦的青年、《叔‧叔》的基督徒年輕父親等,也執導過港台劇《最後的地圖》和不少 MV。

產量不算多,小野以往曾受訪說,曾想過演員生涯是否要完了。但三年前憑《叔‧叔》獲得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又彷彿是他的「續命丹」。這次演《年少日記》,起初也有猶豫,但他覺得做了演員一段時間,過往所有的拍攝經驗和感受也是一種累積——正因為以往成功做到某些事情,現在才令他相信自己,「原來可以做到」。

而觀眾的反應也成為他走下去的力量。《年少日記》上映以來,小野與導演和一眾演員頻頻出席謝票和映後談,教他深刻的是觀眾很願意分享自己的經歷與創傷。小野記得,有老師提到十年前有學生輕生,仍未走出傷痛;有父親因着電影,第一次向女兒分享自小遭受家暴的經歷;有觀眾鼓起勇氣向父母坦承,多年來在相處中受到的傷害和憤怒。

小野形容,電影除了是導演處理自己傷口的過程,同時也「click 中」許多人的真實生活經歷,迴響到一些過往或現在發生的事,並為人們打開新的形狀、找到新的可能。學童自殺趨勢近日上升,他們不是沒擔心過「模仿效應」,但小野記得近日出席情緒支援組織的包場放映,提到研究顯示透過類似的作品帶出討論,不會引發更多人輕生,「反而只有講出嚟,將佢擺上枱面,你先真係會感覺到,原來我係被看見。」

就如某場謝票場,小野步入戲院後向觀眾說,看了電影第三次仍哭得很淒厲,但每次行出戲院時都獲得一些陪伴的感覺。就算他未必做到 Miss Chan(陳苡臻飾),「我都好想可以學到鄭 Sir 咁,去向前行,去嘗試敏感自己有冇 capacity 去關懷其他人。」

bst2
《年少日記》拍攝花絮

碎片化下的連結

遊走於導演和演員之間,以往旁人或不知如何定義小野的身分,不過小野笑言,其實自2014年的《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後,「我嘅自我認同都係演員」,也希望往後大家對他的理解也從演員出發。至於導演的身分,他笑說相信沒什麼人看過自己十多年前拍下的紀錄片,「我拍咗先好叫我導演啦」。

從前拍紀錄片介入社會,如今做演員透過電影反映社會問題,小野說兩者的底蘊也是同質,只是方式不同。尤其是當《年少日記》與現實如此接近,「你點樣參與返個社會,一定係一個好重要嘅部分」,也因此他們盡量想找更多社工和社福機構等做包場放映,透過專業的中介,將電影的訊息「瀡返落社區」。

bts1
《年少日記》拍攝花絮

「總有一天你會長大,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不要放棄!」戲中傑仔心愛的漫畫有這麼一句話,鼓舞着他。找來小野過往的報導,紀錄過反高鐵、五區公投,2013年在藝發局頒獎禮上,還帶同罷工的碼頭工人上台發言。問小野,多年過去,有成為想成為的大人嗎?

「我覺得冇啊」,小野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着又補充:「因為個世界真係唔同咗⋯⋯我諗嗰樣嘢係不言自明,大家十數年前都喺嗰個公民社會度一齊成長,而大家成長到某一個年紀嘅時候,望吓咦,原來同我哋細個唔同咗喎。」

「咁冇嘢𠺝,咁咪變囉」,小野說得坦然。有時他也會打聽以前認識的朋友在做什麼,大家也好像有隱藏的共識:「個心唔變,但係都要諗吓點樣做𠿪。」

DSC_5608

無法長成理想的模樣,對很多人而言或是一種失敗,但小野強調,無法成為想成為的大人,「嗰樣嘢係唔緊要」,因為世界在改變,「反而有時我哋成日好預設我哋要成為一個點嘅大人,先至係畀最大壓力我哋嘅小朋友。」

「所以可能嗰樣嘢唔係一個咁預設性嘅嘢,反而係你點樣同個世界嘅變化共舞,先至係人生有趣嘅地方。」小野徐徐說。

說到底,即是可以做什麼?「冇㗎,大家都係學緊㗎咋⋯⋯我覺得大家都一齊搵緊。」小野笑了笑。像近來因為電影宣傳,小野才發現原來現在有很多 Instagram 專頁,寫香港的電影、音樂、文化,又會相約一起看戲。

近年來只認知社會越趨碎片化,傳統團體無法運作、公民社會消失,但原來又未至於「碎晒」。或者不再像以往那般,要「夾埋」做一些大事,「但係原來好散修修地,嗰啲連結係發生緊。」

DSC_5512

記者:黃蕊獻
攝影:劉裕城

情緒支援服務詳情機構及聯絡方法: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2222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撒瑪利亞會熱線︰28960000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2255
生命熱線:23820000
利民會《即時通》:35122626
明愛向晴熱線﹕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