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山楂树之恋》?

关注者
1
被浏览
740

2 个回答

人民日报2012年4月6日 第24版 文艺评论


太美了,请停一下

——评电视剧《山楂树之恋》

尹鸿


歌德在《浮士德》的最后,用“太美了,请停一下吧”将美与慢的辩证法阐释成为名句。《山楂树之恋》,从小说到电影再到这部35集的电视剧,也给不少观众带来了这种“太美了,请停一下”的感慨。在爱情可以速配、恋爱变成游戏、婚姻可能背叛的浮躁背景中,它似乎成为一面镜子,让今天在快节奏中奔波的人们看到了自己内心中那被遮蔽的纯爱和被稀释的情怀。

的确,电视剧中静秋与老三的爱之所以能再次打动今天的观众,正源于两个人物用生命对爱做出的阐释。爱不是情欲、不是占有、不是索取报偿的权利,而是一种付出、一种关怀、一种心甘情愿的牺牲。所以,在电视剧中,老三默默地坚韧地关切着、帮助着、支持着静秋,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把静秋的喜怒哀乐当做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把对静秋的关爱看的远远超过对自己的关爱,并且从不索取回报和补偿。当他发现自己生命垂危的时候,宁肯忍受思念的痛苦也要让爱人不要因为自己的爱而背上情感负担。这种爱情的“纯”,体现的就是这种无欲无求的对自己所爱的人无条件的情感付出。爱情在这个故事里,甚至多少有了一点乌托邦性质,而那棵我们在电影中已经熟悉的山楂树,似乎成为了这个乌托邦世界的象征符号,傲然挺立、纯情绽放。

这样一个纯爱故事,的确需要一种超越我们今天浮躁现实的时空氛围。所以,电视剧将上世纪70年代这个特殊岁月的环境质感尽可能营造得与我们今天的时代有一种陌生的距离。这个年代,一方面是政治社会环境为爱情命运的沉浮提供外在的故事推动力,另一方面则是物质的贫乏带来人们心灵的透明,为这个爱情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合理假定的时间距离。电视剧在场景、道具、服装、音乐的使用方面,都尽量还原出那个特殊年代的氛围,同时,也让演员最大限度地去还原那个时代人的音容笑貌、精神风貌的简单与质朴。王珞丹和李光洁都努力地试图通过洗尽铅华来体验故事中的年代,王珞丹饰演的静秋,将善良、温柔、天真、执着演绎得尽可能生动,而略显老成的李光洁则将老三的大度、担当、睿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围绕他们周边的一群人物,“反面形象”的李主任,静秋的妈妈,妹妹静思以及林丹青,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当观众看到静思偷吃静秋给妈妈买回来的核桃酥的细节时,那欲止难休的犹豫和狼吞虎咽的馋样,都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心照不宣、忍俊不禁。这些生活的细节,为这个多少有些飘渺的爱情故事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电视剧舒缓得甚至有时显得拖沓的节奏,加上传统的线性渐进的叙事方式,与偏冷的色调、悠扬的音乐,与静秋和老三含蓄而内敛的情感一起,像一首从天边悠然飘来的田园牧歌,飘飘荡荡在观众的情感里、记忆中,诠释着一种古典田园爱情之美。

这种纯爱之美,不仅远离我们今天喧嚣的现实,而且似乎也多少有些脱离那个腥风血雨的大时代。所以,电视剧仍然选择了忠实于原小说,当观众渴望“家庭成分不好”的静秋与司令员之子老三的爱情成为一个灰姑娘嫁给白马王子的大结局的时候,它却把一段如此美好的爱情,让疾病的偶然残酷地夺走了。老三死不瞑目的苦恋,静秋生不如死的绝望,把这个本来如歌如梦的爱情故事演绎得让人柔肠寸断,体现了“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之美。于是,这部爱情电视剧又超越了小清新、偶像剧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俗套,多了些人生宿命的深刻。

当然,也许不是所有观众都能适应这部电视剧叙述方式的回归传统、视听风格的故意怀旧、推进节奏的人为缓慢以及人物关系的相对简单。慢生活、慢感情、慢节奏,对于来去匆匆的现代人来说,已经是种生活的奢侈。而电视剧35集的长度要支撑起这样一个舒缓的、简单的、含蓄的纯爱故事似乎也多少有些缺乏情节和细节的密度。但美好的东西,只有慢一点,才能真正体会到。正如近来所流行的那句话所说,身体慢一点,灵魂才能跟得上。慢节奏、慢生活、慢感情,体现的也许正是这部电视剧 “停一下”的爱情期许。




人民日报2012年5月8日 第24版 文艺评论


一曲真爱的颂歌

陈先义


爱情主题,从有文学和艺术的历史以来,就被人们千遍万遍地演绎着。历史发展到今天,当世间的一切都被物化并注以商品符号时,人们似乎都在哀叹当今之世已经没有“真爱”可言。爱情越是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越要把对这种情感的追求赋予理想主义的色彩,这就是电视剧《山楂树之恋》之所以撼动人心的社会大背景。

1974年初春,家庭成分不好的宜陵八中高中生静秋,下放到西坪村去编写村史教材,邂逅了父亲为部队高级干部的勘探队员“老三”孙建新,在身份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萌动着爱情,当即将看到幸福之光的刹那间,幸福却与他们擦肩而过。静秋的转正问题即将实现时,对爱情执着追求的“老三”却意外地患了白血病,从困难和清贫中熬过来的一对青年,最终经历了生离死别的人生至痛。这样一个平凡故事,经过编导们的精心演绎,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引发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用身份的落差来描写和表现爱情,是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戏剧作品常演不衰的题材。《山楂树之恋》中静秋和老三的爱情,表现的同样是这样一个主题,出生于军队高级干部家庭的老三孙建新,完全有理由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孩,但他却偏偏爱上了出生于贫寒之家的女孩静秋。出身的反差一下子便把两个青年人置于苦难的漩涡。女孩静秋虽然打心眼里喜欢老三,但命运却使她保持十二分的冷静和清醒,她强忍着情感的折磨与老三保持着距离,她不愿自己表姐因出身差异造成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再现。然而执着于爱情追求的老三孙建新却摒弃门第观念,下决心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选择。所以,他们俩的每一次约会都几乎瞒着家人和朋友在悄悄进行,而越是如此,故事越发显得让人揪心,越是揪心,故事背后的内蕴和张力越被凸显出来。与老三孙建新对真爱的执着追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静秋表姐美诺和丹青的情感线。美诺、丹青这对人物虽然不是作品主线,但却更加衬托了静秋与老三情感的高尚与圣洁。虽然美诺从内心对城市干部家庭的丹青一往情深,但纨绔青年丹青只不过是在戏弄这个贫苦女孩的感情,在遭受身心的痛苦折磨后,美诺最终嫁给了一个乡下残疾人,以致最后被毒打致死。这对人物塑造不仅是对数千年来门第观念的一种无情鞭挞,也用悲剧的结局反过来颂赞了老三和静秋相互扶持的情感的美好,讴歌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励志青春。

一部优秀的作品,题材好立意好仅是一个方面,要真正感染人打动人,还要在艺术的再创作上下实实在在的功夫。电视剧《山楂树之恋》的编导在消化原著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视媒介的艺术优势进行深度创作,对题材内容做了现实主义的拓展和表现。无论是王珞丹主演的静秋,还是李光洁主演的老三,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内在的“神似”,以表现出特殊时代的人生况味,这比起时下滥用俊男靓女来追求收视率的选择,要老实得多,也忠实得多。而老实和忠实的表现手法,也最终成全了《山楂树之恋》于人性世情的开掘和思想精神的揭示。

这个电视剧被下架了,很遗憾,网购了一套DVD珍藏,唯一一次购买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