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期就醫 40%躁成誤診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憂鬱期就醫 40%躁成誤診

    2005/12/21 06:00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據統計,每一百人中約有一人罹患躁鬱症,有四成會被誤診為憂鬱症等疾病,患者平均得看四位醫師才能得到正確診斷。醫師提醒,躁鬱症患者吃抗憂鬱劑會使躁症加劇,家屬應有所警覺。

    精神健康基金會昨日舉行躁鬱症座談會,該會調查發現,國內七百四十萬人精神健康不良,其中約三百二十九萬人有病理性壓力反應,易因壓力或創傷,觸發精神疾病,躁鬱症是第二常見的精神疾病,僅次於精神分裂症。

    錯服憂鬱藥 躁成惡化

    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佳璇表示,據統計,躁鬱症罹病率約百分之一,很容易被忽略,約四成病患被誤診為憂鬱症等疾病。

    台大精神科主任胡海國指出,躁鬱症患者往往在憂鬱期才會就醫,所以容易被誤診,服用抗憂鬱劑,不但無助於病情,反而會使躁症加劇,病人以為自己好了,卻在不知不覺中,身陷躁鬱症的惡性循環。

    情緒起伏大 躁化弄人

    胡海國表示,病人在躁期會感到快樂、能力變強,常誤以為是藥到病除。事實上,憂鬱症要服藥幾週後才會逐漸好轉,若是立即痊癒,就很可能是躁鬱症,必須回診調整藥物。其中又以青少年躁鬱症最常以憂鬱發病,情緒起伏較大,可能在幾週之內,在憂鬱與躁動間擺盪。吳佳璇表示,躁鬱症不應與「自殺」、「神經病」劃上等號,它就像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只要按時服藥就可「痊癒」,也就是讓病情穩定,患者不但能正常工作,甚至能表現得更優異。


    躁症發作 她連買3別墅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多年前因為感情受創,讓高中護理老師莊桂香患躁鬱症,初期時以憂鬱症狀表現,她終日以淚洗面,醫師誤診為憂鬱症,吃錯藥讓她躁症加劇,旅遊到中國蘇州不假思索買下當地三座別墅。

    罹病初期,她感到極度疲勞,記憶力衰退得一塌糊塗。她說,躁鬱症病患不能吃抗憂鬱劑,她吃了醫師開立的百憂解後,躁症明顯惡化,迅速擺脫憂鬱,整個人無比快樂,「有如身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腦海中有如美麗境界,世界是如此美好」。

    她開始不斷到各處旅行,躁症發作時,看到什麼都覺得好美,並不知節制地大量購買自己喜歡的雕刻、繪畫等古典文物,甚至到了中國蘇州,不假思索就砸下好幾百萬台幣,買下當地三座別墅,面不改色。而她也文思泉湧、精力旺盛,經常徹夜不眠寫作,根本不知道自己生病了。

    莊桂香說,那種快感很迷人,卻也很可怕,因為是脫離現實。發病時,彷彿有三種靈魂共處於一個身體裡,腦海中有股聲音不斷操縱她做些不該做的事。她在躁期感到快樂無比,鬱期卻又極度悲傷、絕望,好像即將被槍決般地恐懼。直到家人驚覺不對,帶她去精神科,才發現是躁鬱症作祟。

    經過三年正確治療後,她病情逐漸趨於穩定,「總算從飄忽不定的雲端走下凡塵,兩隻腳真實踩到地面」。如今她已可以停藥,周遭沒有人看得出來,她曾是個躁鬱症患者,於是她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三種靈魂」一書,是台灣第一本躁鬱症患者日誌,要鼓勵病友們勇於面對疾病,走出生命幽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