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魂》@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04 09:30:44| 人氣6,7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黃埔軍魂》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黃埔軍魂》 A Teacher of Great Soldiers (197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qL9CRZIl3Y

導演:劉家昌 
編劇:鄧育崑 
演員:柯俊雄/甄珍/谷名倫

黃埔軍魂的評論   

  《黃埔軍魂》是的,就是這部阿伯級的電影,前幾天在電視上無意轉到,但越看越熱血,就一直看下去了。   
  片子描述"永遠的連長"柯俊雄飾演的官校教官,不求名不求利,一心只想春風化雨,教導出一批批未來的優秀軍官供獻給國家,雖然一開始學生都不諒解他的作法,但在與他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慢慢的了解他嚴格的背後,是一顆關懷學生的心。後來他結婚了,仍然與夫人一同將所以心力放在學生身上,即使家裡經濟困難,也從不對學生吝惜。他一次次的放棄升遷的機會,只為了跟學生在一起,即始後來學生成為他的長官,他也遵守軍人的本份來服從,一直到他退休為止。   
  這部1979年出品的電影,雖然藍本來自更早以前美國的《西點軍魂》但加了許多臺灣人較熟悉的時空背景而有相當大的不同,加上劇情緊湊而感人,不愧是軍教片的始祖,到現在看來都讓人熱血萬分。   
  這部片子可分兩個時代,前半部約在民國四十年代(1950),柯俊雄飾演的連長教官正值年輕,讓人覺得鐵血無情,軍人的威嚴與個性在此表露無疑,但私底下卻默默的關心學生的生活,雖然生活清苦,但把錢都花在照顧學生身上,在這部份,柯俊雄可真是把那種人前鐵面,人後菩薩心腸的角色扮演得絲絲入扣。這段的結束,是學生們上了戰場,聽到幾個學生陣亡的消息,雖然心如刀割,但仍強忍著安慰自己,令人動容。   
  後半段,到了民國六十年代(1970)柯俊雄一直放棄昇遷的機會,因此都還只是營長而已,雖然他的學生都已經是兩顆星回來當校長了。這個時候,時代風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仍然堅持以不變的教育方法教導一代又一代的官校生們,而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也不斷被他的理念所影響,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他面對新一代的官校生,那種思想上與理念上的衝突,但不變的是他對學生的關懷。   
  最後一幕可說是全片的狗血最高點,退休的教官,離開住了三十多年的宿舍,只有幾包簡單的行李而已,而校長帶著全校的師生歡送他,而老教官終於感動得流下忍了三十多年的淚水,簡直就是催人淚下。看完只能說,後來的軍教片都沒有那麼熱血的,可說是空前絕後。   
  這部片可說網羅了當時的大牌演員,可能一些老演員大家不熟悉就不說了,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演員的年輕時代,比如柯受良、翁倩玉、胡茵夢等,有些人眼尖一點會發現,龍五....呃不,是縱橫香港黑白兩道的娛樂大亨─向華強赫然也出現在片中,而且從學生演到兩顆星的校長呢!原來龍五的槍法不是在南越學的,是在官校學的啊!   
  雖然說,這部片是因應那個時代國民黨政策下所拍出來很符合政治正確的電影,但其感人的劇情與演員非常精湛的演出,讓我看了心中也燃起熊熊熱血,還好我老了理智點了,如果早個十幾年看,說不定我一時想不開就去報名官校也說不定了。
http://www.douban.com/review/1423302/

電影【集結號】觀後心得

故事大綱:
故事背景為國共內戰末期 (即大陸所稱的解放戰爭),中原野戰軍獨二師139團3營9連連長谷子地所率領的一連共軍在某次戰役中與國軍某部於某城鎮遭遇。在衝鋒發起前,谷子地連長實施心戰喊話後無效,便派遣焦排長率領尖兵五員 (連排長共計六員)向前搜索。
向城鎮搜索時,遭國軍伏擊,共軍遇到裝備山砲、輕重機槍、衝鋒槍、步槍等火器的國軍,攻勢一度受挫。此時指導員 (也就是國軍所稱的輔導長)要求連長發起衝鋒,連長谷子地認為敵軍火力過猛,應讓九連弟兄喘口氣在衝鋒。
指導員指責連長這是畏戰行為,正當兩方僵持不下時,國軍山砲朝向共軍開砲,恰巧打中共軍指導員所在之處。
造成指導員被炸成兩截,下半身飛走並造成嚴重大量失血而陣亡。
隨後,共軍在摧毀國軍山砲後發起衝鋒,在大量傷亡的情況之下,拿下國軍陣地,並俘虜倖存的國軍。
此時,連長谷子地在悲憤之餘,下令要求投降的國軍把槍撿起來繼續再戰,不准投降。
但此時國軍已經投降成為戰俘,焦排長命令投降的國軍撿起槍來之後,馬上就給帶頭的國軍軍官一槍....。
戰鬥後,共軍獨二師對九連殺戰俘及強奪國軍戰俘身上的裝備行為,認為嚴重違反戰場紀律,故下令139團團部給予嚴懲。
除把九連番號撤銷,剩餘的47員官兵編入團預備隊,連長谷子地記大過乙次、禁閉三日。
此時國軍85軍254師對共軍展開攻擊,共軍正準備撤退。
禁閉後,團長命令預備隊 (原九連) 於汶河南岸舊窯場陣地擔任阻擊任務,掩護大部隊撤退。
團長對預備隊谷子地連長的口述命令為:「在明天12點以前,不惜一切代價,在汶河南岸舊窯廠堅守陣地。不管幾點鐘,以集結號為令,隨時準備撤退。」
團預備隊 (原九連) 未補充兵員,僅有重機槍兩挺 (彈藥三千發)、山砲一門、發射桶若幹 (類似迫擊炮的土造武器,可朝敵軍發射炸藥包,對步兵有極大的殺傷力)及47員輕裝步兵。於防禦陣地內,遲滯國軍254師三次攻勢、擊毀坦克兩輛、殲敵無算。
而後九連仍因寡不敵眾,最後除連長谷子地外,全連陣亡於陣地內。
倖存的連長谷子地在操作山砲對國軍坦克實施攻擊的同時,也遭國軍戰車砲攻擊,谷子地被砲擊所傷,也幸運的活下來。
醒來之後,為了找吃的,拔下國軍陣亡人員的軍服外出找吃的。半途中又被解放軍俘虜,後送到第三野戰軍的戰地醫院。
由於被俘的同時,身上穿的是國軍的軍服,衣服內有國軍證件,故被誤認為戰俘,而不是共軍自己人。
最後陰錯陽差的被送到朝鮮半島,被編入炮兵加入抗美援朝戰爭 (韓戰),並與該砲兵連連長結為生死之交。
戰後復員,谷子地連長一心想為九連犧牲的戰士由作戰失蹤,平反為革命烈士 (撫恤有差)。
最後在棄而不捨之下,透過抗美援朝的生死之交 (後來晉升為團長),找到當初團部司號員與政委。
為九連弟兄爭取為革命烈士,最後在汶河縣發展基礎建設的同時,挖到九連陣亡人員的骨骸,為陣亡將士立碑,也了了谷子地連長的一樁心願。

個人心得:

最近小弟經由廣西兄的介紹,看了大陸所拍攝的「亮劍」與「集結號」兩部戰爭影片 (前者為影集,後者為電影)。若不探討劇中的觀點及立場,集結號是一部蠻不錯的戰爭片。畢竟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當政者當然擁有歷史的解釋權。
抗戰期間,共軍就靠著與日軍交戰,或是襲擊日軍等方式,獲得武器及裝備。不斷的壯大自己的實力,連帶的也更新自己的裝備。同樣的,在抗戰之後的國共內戰,也是靠著俘虜國軍、襲擊國軍、清掃戰場等方式,不斷的從活人及死人身上扒裝備。
當時的國軍嫡系部隊,已經使用美式裝備,身上穿的和用的,都和二戰美軍一樣。連帶的部分共軍也和國軍一樣,穿的用的都是美式裝備。使得本片看起來,有點像是「搶救雷恩大兵」的中國版。雖然故事內容和主題與「搶救雷恩大兵」完全大相幹,但步論是共軍或是國軍,都穿著二戰美軍的裝備,和以往的抗戰電影中,對於國軍扛大刀、拿中正式步槍、戴布帽或德製鋼盔的印象相比,可以說是完全不同。
若以軍事片的標準來比較 (當然不是和甚麼狗蛋大兵相比....),片中所拍攝的搜索、攻擊、防禦等動作與戰術作為,可以說在華人戰爭影片中的佼佼者。
特別是近年來,臺灣地區已經沒再拍甚麼戰爭片,除了早期的中影黃埔軍魂、筧橋英烈,或是壯志豪情等軍事片之外,剩下的就是甚麼機車班長之類的娛樂片。
要看戰爭片,都只能看老外所拍攝的電影或影集,例如HBO所拍攝的BOB、電影「搶救雷恩大兵」等。
雖然本片是由大陸拍攝,故事內容也是描寫共軍,但傳達出來的軍人本色及精神,卻是兩岸軍人都值得效法的。
明知在敵眾我寡的劣勢之下,深信會聽到團部下達撤退的集結號而堅守陣地,雖然最後團部沒有吹集結號,但九連仍死守陣地,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以47人的兵力,對抗國軍254師之一部,擊退三次攻擊、擊毀兩輛坦克,並殲敵無數。
最後是連長以下,全體陣亡,都無人在沒有聽到集結號之前敵前逃亡。
片中對於戰役的經過,是否符合史實?小弟不得而知。
但從片中所示,國軍明明有砲兵和坦克,卻無法攻下僅有47人防守的陣地,明顯的是指揮失當、戰術錯誤。
在第一波攻擊時,國軍先砲擊共軍陣地,接著再用步兵推進。共軍在遭受砲擊的同時,已經撤退到坑道中躲避砲擊。
當國軍步兵開始推進的同時,從坑道中回到陣地的共軍,刻意讓國軍逼近之後,在利用交叉火網殲滅國軍步兵。
此時國軍向前搜索的部隊,未能把正面展開,兵力過於集中,容易被共軍輕重機槍掃射,造成大量傷亡。
共軍刻意把國軍步兵放進再打,除了避免過早驚動國軍,也提高命中率,更使得國軍炮兵不敢貿然開砲攻擊,以免誤傷友軍。
更蠢的是,指揮步兵推進的國軍指揮官,頭戴大盤帽,手持手槍。和其餘的戴鋼盔的官兵相比,目標甚為明顯,沒多久就被共軍狙擊手鎖定狙殺。
第二波攻擊時,國軍出動坦克兩輛並伴隨步兵實施步戰協同,對共軍陣地實施攻擊。
共軍首先用發射桶射殺坦克後方的步兵,再用山砲對國軍坦克實施攻擊,接著再由敢死隊手持燃燒瓶 (汽油彈),對國軍戰車攻擊。
國軍戰車在沒有步兵伴隨掩護的情況之下,強攻共軍陣地,除了遭受到山砲攻擊外,又被步兵牽制住。
深入共軍陣地的同時,車長不善用車內機槍,反倒是用車長機槍對逼近的共軍及週遭陣地內的共軍步兵實施掃射。
當然在失去步兵掩護及戰車車體的保護之下,車長就死於共軍的步槍之下。最後坦克更陷在共軍陣地內動彈不得,被圍著打。
隔日的攻擊,九連只剩下連長谷子地及指導員,指導員重傷無法動彈,因而選擇在坑道內引爆炸藥,炸燬坑道口,以避免集中到坑道內的共軍屍體被國軍擄獲。
連長谷子地利用僅存的一枚山砲砲彈,擊毀國軍坦克,同時也被國軍戰車砲擊中山砲附近,陷入昏迷.....。
醒來之後,為了尋找吃的,便拔下國軍陣亡士兵的軍服,出外覓食。卻又被共軍俘虜,誤認為國軍傷員,再加上部隊改番號,醫院單位無法查證谷子地是否為共軍?
而後谷子地被砲兵單位帶走,隨軍前往朝鮮半島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韓戰),並在朝鮮半島與砲兵連連長結為生死之交。
戰後復員,谷子地選擇回到汶河,要為被列為作戰失蹤的弟兄,爭取平反為革命烈士。
既然片中的國軍有戰車和砲兵的支援,應當在砲擊共軍陣地的同時,步兵與戰車同時推進。
當步戰逼近到共軍陣地的時候,停止砲擊由步兵及戰車實施掃蕩,其中戰車針對堅強工事與敵重火力實施攻堅,步兵在戰車的掩護之下,向敵軍陣地發起衝鋒陣內戰。相信也不用死傷那麼多人,耗費那麼多時間,才攻下來只有47人防守的陣地。
軍人的事業在戰場上,袍澤之間的兄弟情,也是外人無法理解與體會的,特別是沒有服過兵役的人。
最近看了大陸拍攝的亮劍與集結號,除了片中的故事之外,主要還是傳達出軍人的使命。
兩軍相遇勇者勝,如果敵我實力懸殊之下,擁有精良武器和裝備的一方,不見得能獲勝。
北伐的黃埔校軍如此、八年抗戰的國軍如此、國共內戰的共軍如此、越戰中的共軍如此,在在的証明擁有統一信念,戰鬥意志佳的一方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轉進來臺的國軍,過去曾有一段莊敬自強、雪恥復國、枕戈待旦的歷史。
接受美援的國軍,雖然不是拿到美軍第一流的裝備,但展現出來的精神戰力,卻是不容小覷的。
但歷經精實案、精進案等裁軍計畫的國軍,雖然兵力精簡了,裝備更新了,戰力卻不見得比以前的部隊勇猛。
雖然我們有錢可以購買先進的飛機、船艦、火炮,精神戰力卻是買不來了。
擁有先進武器,卻沒有強大精神戰力的軍隊,充其量只是一隻紙糊的獅子。
甲午戰爭之前,清北洋艦隊是遠東第一大水師,船隻數量與噸數遠遠超過日本,但最後還是敗於日本之手。
因此,不管時代再怎麼變,環境再怎麼變,如果部隊不重視無形的精神戰力,只重視有形的船堅炮利。
一隻沒有軍魂的部隊,還能打甚麼仗呢?
http://www.rocmp.org/viewthread.php?tid=20183&page=1&authorid=4

  黃埔軍校(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陸軍軍官學校(R.O.C. Military Academy)

  黃埔軍校建于1924年,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爲“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爲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然後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1946年中國國民黨移交軍隊于國家後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到現在。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産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産物。作爲中國現代曆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爲宗旨;以“親愛精誠”爲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爲骨幹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爲目的。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教育;一方面灌輸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軍校采用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爲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爲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遷往臺灣高雄縣鳳山市,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在臺續辦至今已七十三期,在大陸時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41386人。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現代史上占有顯赫地位。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于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校史

   1923年9月,孫中山派蔣介石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廣東陸軍學堂和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介石爲校長,廖仲愷爲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爲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爲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爲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爲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産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孫中山在開學典禮結束後,同蔣介石、何應欽、王柏齡合影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的訓詞後來成爲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爲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以排斥共産黨人在校內的黃埔軍校及臺灣陸軍軍官大學校徽地位。學校在當時集中了革命軍中有才能的人。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但在北伐戰爭期間蔣介石與中國共産黨關系破裂,所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
  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1926年10月27日,國民黨中央先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12月,又決定將黃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爲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革命家宋綺雲、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文學家謝冰瑩,都是武漢分校畢業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職。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學盛況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爲(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七一五政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爲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團長是由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同志兼任),成爲後來廣州起義主力,武漢軍校便不複存在;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余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長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改稱學校爲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在南京,1927年底,由蔣介石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國後的海軍少將張學思,曆史學家黃仁宇都是中央軍校畢業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于1937年8月遷至成都。在抗日戰爭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結束後,實行軍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後改爲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蔣介石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臺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蔣介石下令將臺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運到臺灣。1949年12月蔣介石及其中華民國政府遷居臺灣臺北市,其後1950年10月,黃埔軍校在臺灣臺灣高雄縣鳳山市維武路1號以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名稱被重新建立,並續辦第二十四期作爲黃埔軍校的繼續,學校現占地面積173公頃。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現任校長是陳良沛將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是國府遷臺後二十二座在臺複校的大陸大學之一。

舊址建築

  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于1938年被日本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一次較大修繕,基本恢複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複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余萬元,複原了孫中山、廖仲愷、周恩來及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但由于趕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質量隱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將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趕工期”兩大原則。
  1995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被評爲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評爲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現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遊泳池、東征烈士墓、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建築。
  黃埔軍校大門原貌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清末譚延闓所書。校門于196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在二門門口挂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挂著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彩樓兩旁原挂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住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爲“革命都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爲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回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故居即“史迹陳列室”,原爲清朝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爲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0年重修。其中陳列有伴隨聶榮臻數十年的皮箱、自己裝了輪子的椅子、墨鏡、墨盒,解放軍中唯一外籍將軍洪水使用過的手紡毛毯,抗日遠征軍名將鄭洞國的私章等珍貴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贈。
  位于孫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禮堂講臺中央和兩側分別懸挂孫中山像、總理遺訓、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和林則徐焚鴉片、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犯天津、沙基慘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畫;禮堂懸挂廖仲愷、朱執信、史堅如等名人像。黃埔軍校當年的“清黨”便是在俱樂部舉行。俱樂部西側的遊泳池原是小船塢改建。
  東征烈士墓園坐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是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爲紀念因討伐陳炯明等叛軍而陣亡將士修建的,安葬有國共兩黨516位烈士遺體,面積5萬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園前有1928年修建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是一座凱旋門式建築,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紀念坊後由墓道、墓塚、紀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墓塚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墓園于1984年修繕,1991年新建了“東征史迹陳列室”。北伐紀念碑矗立在長洲島平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崗石碑,爲紀念北伐陣亡的軍校生建立的。由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垂紀于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大部分共産黨員陣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記。
  黃埔軍校後山的八卦山頂建有孫總理紀念碑,碑頂塑有孫總理銅像。1928年孫總理紀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孫中山先生銅像高達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當年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出資,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場鑄造。碑的正面爲“孫中山紀念碑”六個隸書大字,背面爲總理像,東面爲總理遺訓,西面爲總理開學訓詞。從山底到山頂的階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裝飾,表面鑲有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
  此外還有中山公園、仲愷公園、黃埔公園(又稱中正公園)、濟深公園;張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臺、白鶴崗炮臺;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港等景點。

機構設置

  大陸時期機構設置
  軍校由六個部門組成:政治、教育、訓練、管理、醫學和補給。
  軍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憲兵、政治等科

  遷臺時期教學單位:、大學部、研究發展中心、土木系、機械系、管科系、外文系、物理系、化學系、電機系、資訊系、政治系、通識教育中心、軍事管理科學研究中心

沿革

  1924年 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於廣州市長洲島成立,稱黃埔軍校。
  1927年 改名爲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1928年 寧漢合流後,遷校至南京。
  1937年 因抗日戰爭遷校至成都。
  1946年 改名爲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1949年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1950年在高雄縣鳳山市複校。
  2004年 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兩岸官方同時舉行慶祝活動

分校

  潮州分校 長沙分校 洛陽分校(中央軍校第一分校) 武漢分校(中央軍校第二分校,後遷移至湖南武岡) 江西分校(中央軍校第三分校) 廣州分校(中央軍校第四分校) 昆明分校(中央軍校第五分校) 南寧分校(中央軍校第六分校) 西安分校(中央軍校第七分校) 湖北分校(中央軍校第八分校) 迪化(現在的烏魯木齊)分校(中央軍校第九分校) 鳳山分校(中央軍校第十分校)

校訓校歌

  校訓“親愛精誠”是由蔣中正親自擬選,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宣布的。校慶日定爲每年的6月16日。

  1924年制定的《陸軍軍官學校歌》: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松,預備作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衆,攜著手,向前行。
  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
  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陸軍官校學生生活公約:
  身爲陸軍軍官學校學生 堅持不說謊 不欺騙 不偷竊的榮譽信條 也不縱容他人違反 立志成爲允文允武 術德兼備的軍事領導人才 具備領導管理 解決問題 語文溝通 及持續學習四大能力 信守國家 責任 榮譽 犧牲 團結 勇氣 自信的核心價值 發揮親愛精誠校訓 確定 我 是最好的認知 貫徹 尊師重道 存誠務實的要求

曆任校長

  第一任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蔣介石
  第二任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關麟征
  第三任 1949年9月— 1949年12月 張耀明
  第四任 1950年8月—1954年8月 羅友倫
  第五任 1954年9月—1957年3月 謝肇齊
  第六任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誠
  第七任 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靉
  第八任 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張立夫
  第九任 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
  第十任 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
  第十一任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謙
  第十二任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許曆農
  第十三任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遠
  第十四任 1981年7月—1983年6月 盧光義
  第十五任 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黃幸強
  第十六任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黃耀羽
  第十七任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湯元普
  第十八任 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
  第十九任 1991年7月—1993年9月 楊德智
  第二十任 1993年9月—1996年7月 馬登鶴
  第廿一任 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陽
  第廿二任 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洲
  第廿三任 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張嶽衡
  第廿四任 2002年3月—2005年6月 楊國強
  第廿五任 2005年7月—? 王根林
  第廿六任 ?—至今 陳良沛

創辦初期主要教職員

  中國國民黨
  蔣介石:校長
  廖仲愷:國民黨代表
  李宗仁:黃埔軍校校務委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
  陳誠:軍校軍事教官、校長辦公廳特別官佐
  李濟深:教練部主任
  鄧演達:教練部副主任兼總隊長;教育長;武漢分校代校長
  王柏齡:教授部主任
  戴季陶:政治部主任
  邵元沖:政治部主任
  林振雄:管理部主任
  周駿彥:軍需部主任
  俞飛鵬:軍需部副主任
  宋榮昌:軍醫部主任
  李其芳:軍醫部副主任
  杜景祺:軍醫部主任
  何應欽:戰術總教官;教育長;潮汕分校校長兼教育長
  胡謙:教育長
  王柏齡:教育長
  錢大鈞:參謀處處長
  石醉六:長沙分校分校校長
  顧孟余、徐謙: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方鼎英:黃埔軍校教育長、代理校長
  張治中:武漢分校教育長,南京中央軍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
  邵力子: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秘書長、政治部主任
  程潛:黃埔軍校校務委員,長沙分校校務委員會主任

  中國共産黨
  葉劍英:教授部副主任
  張申府:政治部副主任
  周恩來:政治部主任
  周佛海:政治部主任
  包惠僧: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熊雄:政治部主任
  聶榮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
  魯易:政治部秘書
  惲代英:本部總政治教官;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夏曦:長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項英: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陽翰笙:政治部秘書,中共黃埔軍校入伍生部總支書記
  陳毅: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部文書、中共武漢分校校黨委書記
  董必武: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陳潭秋: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李達:武漢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總教官

  民主黨派
  許德珩:黃埔軍校政治教官、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章伯鈞: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郭沫若:政治部教官

  蘇聯
  瓦西裏?布留赫爾(加倫將軍):顧問團團長
  契列班諾夫:軍校總顧問
  鮑羅廷:軍校總顧問兼政治講師
  白禮別列夫:步兵顧問
  嘉列裏:炮兵顧問
  互林:工兵顧問
  喀扶覺夫:政治顧問

重大事件

  黃埔軍校(中國陸軍軍官學校)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以及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並稱世界“四大軍校”。 一說戰前世界四大軍校爲美國西點、英國皇家、中國黃埔及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994年6月16日,爲紀念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了紀念郵票1枚,面值20分,票面爲黃埔軍校大門全景。臺灣的中華郵政亦發行郵票1枚,票面爲黃埔軍校大門全景與蔣中正校長頭像。
  2004年6月14日,臺灣當局(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李傑與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參觀“黃埔軍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200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紀念日,由黃埔軍校同學會、廣東革命曆史博物館共同編輯的《黃埔風雲人物》專題郵品紀念冊在北京首發,收入50余枚有關黃埔軍校人物、曆史事件的郵票。在臺北大安森林公園,來自臺灣各地的萬名黃埔軍校校友舉行盛大慶祝活動。

著名校友

  國民黨指揮官(含起義將領)
  杜聿明 胡宗南 張靈甫 鄭洞國 宋希濂 毛人鳳 關麟徵 賀衷寒 鄧文儀 李仙洲 李默庵 陳明仁 康澤 鄭介民 李延年 李彌 胡璉 唐生明 俞濟時 黃維 戴笠 沈策 郝柏村 蔣仲苓 王升 黃珍吾 桂永清 謝晉元 劉勘 範漢傑 李默庵 邱清泉 蔡文治 李桂丹 廖耀湘 鄭作民 劉璠 王竣 黃翔 曾澤生 徐會之 趙子立 陳頤鼎 李以劻 肖贊育 戴安瀾 蕭作霖 唐生明 林偉儔 呂旃蒙 覃異之 賈伯濤 胡靖安 鄭庭笈 陳修和 沈蘊存 李奇中 文強 楊伯濤 侯鏡如
  共産黨指揮官
  左權 陳賡 周逸群 蕭克 徐向前 林彪 蔣先雲 劉志丹 羅瑞卿 周士第 王爾琢 王良 陶鑄 許光達 陳伯鈞 宋時輪 楊至成 郭天民 陳奇涵 聶榮臻 陶鑄 程子華 廖運周 張學思 馮達飛 蔡申熙 曾中生 許繼慎 趙一曼 趙尚志 宣俠父 阮山(越南籍) 李運昌 段德昌 閻揆要 郭化若 陳毅安 李默庵 王諍 譚希林 彭明治 曹淵 唐天際 張宗遜 劉疇西 盧德銘 李之龍 張學思

黃埔軍校同學會

  青年軍人聯合會時期

   黃埔軍校于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六日正式開學。同年八月左右,黃埔一期的共産黨員學生蔣先雲與在粵的粵、桂、湘、滇各軍軍校的學生聯系,醞釀“青年軍人聯合會”的組織,並向黃埔軍校建議成立這個組織,意在以革命的黃埔學生,影響各軍官學校的學生,以免成爲各軍在廣東爭奪地盤,各霸一方的罪惡工具。此建議,不僅爲全體黃埔同學所贊同,並得到校長蔣中正的特許。蔣曾親筆寫了一篇發起這個組織的序言,說明成立青年軍人聯合會的革命意義。十月,青年軍人聯合會的組織已基本建立,加之黃埔二期共産黨員學生周逸群、王一飛的積極活動,在大多數的青年軍人中,樹立了相當的威信。一九二五年一月間,就發展到了相當人數,成爲較有力量的組織,能在廣東的青年軍人中起著領導作用了。
  隨之于二月一日上午,在廣東大學召開青年軍人聯合會成立大會,會員約兩千人,出席大會並講話的國民黨要員有:廖仲凱、胡漢民、鄒魯等。會後參加遊行人數達五千人,旗幟蔽空,整齊嚴肅,實爲從來未有,市民觀看者,途爲之塞,可謂盛況空前。

   孫文主義學會時期

  原由起于堅持反共的國民黨元老謝持,謝持(1876-1969)四川富順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3月末宋教仁被刺後,謝至北京,謀炸袁世凱,事泄被捕,獲釋後避往日本。1917年起先後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代理秘書長、國民黨特委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等職。
  黃埔軍校開學時,國民黨元老謝持由上海耒到廣州,極力拉攏教授部王柏齡等以及學生賀衷寒、潘佑強、冷欣等。並煽動說:“共産黨名雖與國民黨合作,其實是想乘機篡奪國民黨的黨權,一朝得逞,所有國民黨員,尤其是黃埔同學中的國民黨員,將受到無情的迫害,而無立足的余地”等等,激起了上述諸人對共産黨員同學的仇視。後耒又感到蔣先雲、周逸群等在校內公開散發《向導》和宣傳共産主義的刊物,而他們又是青年軍人聯合會的核心分子。就斷定這是一個發展共産黨組織的據點,從而決定采取以組織對付組織的行動。
  1925年4月孫文主義學會成立後,經常與共産黨員同學發生爲主義之爭論,矛盾不斷升級,其最爲突出的是在廣州中山大學內互歐事件,彼此都受了傷。青年軍人聯合會與孫文主義學會在黃埔軍校形成了兩個對立的組織,在師生中兩種思想和勢力的內部鬥爭越演越烈。

   黃埔同學會時期

  一九二六年,校長蔣中正于中山艦事變之後,除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限制共産黨的辦法,和把在軍隊中任黨政工作的共産黨員一律清除出去之外,並以青年軍人聯合會和孫文主義學會有違親愛精誠的校訓,破壞整個同學的團結,下令一律撤銷。決定成立黃埔同學會(是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同學會的簡稱)的組織,並派蔣先雲、冷欣、賈伯濤、楊引之、余灑渡、曾擴情等爲籌備員。五月中旬,在廣州中山大學體育場召開成立大會,校長蔣中正任黃埔同學會會長,秘書曾擴情,監察幹事胡靜安,組織科長楊引之,宣傳科長余灑渡,總務科長李默庵。
  黃埔同學會規定,凡屬黃埔軍校學生,均爲當然會員,由同學會負責登記考核之責。凡畢業同學的任免和升遷調補等等,均須根據同學會的登記考核耒決定。無論畢業與未畢業的同學,均須在同學會的監督指揮之下,效忠于國民黨,奉行三民主義,絕對服從校長領導,不得有任其他的組織活動,尢其不准從事共産主義的宣傳,如有違反應受嚴厲的處分,或以叛逆論處。這表明同學會不僅對所有同學有任用罷免之權,而且操有生殺予奪之權。

   建國後的黃埔軍校同學會

  1983年在中共中央與鄧小平的親切關懷下,決定重新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198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同學會在紀念母校60周年華誕之日宣告成立。李先念、徐向前、烏蘭夫、習仲勳、楊靜仁等領導同志出席了成立大會。
  當年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葉劍英元帥在賀詞中祝願廣大同學“發揚黃埔精神,致力振興中華”。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和聶榮臻元帥爲大會題詞。徐向前元帥在賀詞中深盼校友、同仁“切記中山先生教導,發揚黃埔精神,惟發國家統一、民族強盛爲己任,抛嫌釋怨,攜手合作,爲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貢獻余力,爲中國革命和自己的曆史增光添彩”。明確的指示和諄諄教誨都充分體現了他們對海內外黃埔同學的真摯愛護和殷切期望。
  功勳卓著、德高望重的徐向前、聶榮臻二位元帥親自領導黃埔軍校同學會發展前進,並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90春節,兩位元帥發表談話指出:“和平奮鬥,統一祖國,是黃埔師生曆史使命”,“深切期望海峽兩岸和旅居海外師生,煥發愛國、革命精神,同心戮力,爲按照一國兩制構想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恪盡職責”。
  過去20多年中,無論是黃埔的重大活動,還是重要接待工作,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1986年11月理事擴大會議期間,胡耀邦、彭真、萬裏、習仲勳、楊尚昆、胡啓立、楊得志、余秋裏、王震、楊靜仁等同志曾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與會全體同志,1990年5月,鄧小平會見發從臺灣來訪的黃埔一期同學鄧文儀,1991年4月,江澤民會見了臺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謁陵訪問團,1994年,當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10周年之際,江澤民、劉華清親筆題詞,李鵬、李瑞環、胡錦濤等參加了紀念活動。這都體現了中央對黃埔軍校師生及其同學會的重視。
  黃埔同學會的會員包括:1924年後在黃埔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及其分校的學生;在大陸辦的1至23期的中央軍校學生;在臺灣辦的24期以後各期中央軍校學生;冠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各種訓練班的學生。符合上述規定的黃埔同學,自願申請,經理事會同意,均可爲會員。
  首任會長徐向前,顧問聶榮臻。第二任會長侯鏡如,第三任會長李默庵,現任會長爲李運昌。

交通路線

  1可到廣州天河區乘43、210、227、292路車到玉蟹山站下,或在南方大廈乘水上巴士到魚珠碼頭下,再換輪渡,票價1.5元,就可以到達軍校碼頭;
  2從廣州動物園出發乘137路公共汽車至終點站新洲碼頭;從海珠區的赤崗乘座262路公共汽車至終點站新洲,從新洲碼頭坐船到軍校碼頭即可
  3外地來廣州可從,廣州火車站坐地鐵2號線,到琶洲站(琶洲站是地鐵2號線的倒數第二站)票價爲5元,轉137路或者262路(這兩路公交站的名字也爲琶洲站)票價爲2元,到新洲碼頭換乘輪船到達,票價爲1.5元,回程一樣。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網(繁體、簡體)http://zh.wikipedia.org/wiki/
2.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網站(繁體)http://www.cma.edu.tw/
3.黃埔信息網(繁體、簡體) http://www.hp.gov.cn/
4.中國黃埔軍校網(簡體)http://www.hoplite.cn/
5.黃埔軍校同學會(簡體)http://www.huangpu.org.cn/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67.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6,701)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孤獨里橋之役》
此分類上一篇:《西點軍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