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后_百度百科

赵威后

战国历史人物
收藏
0有用+1
0
赵威后(?~前264年),战国时期赵国太后。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亲。 [7]
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前266年),赵惠文王赵何去世,赵丹以太子身份即王位,是为赵孝成王。因赵孝成王年幼,赵威后便代理国家大事。其执政时期,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但齐国提出让赵太后爱子长安君到齐国为质,太后不肯听从,左师触龙进谏,赵太后采纳了触龙的建议,从而顺利得到齐国的援兵。 [5]
赵威后重视民生,体恤百姓,颇具威信。一次,齐国派使者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其先询问使者齐国的年成和百姓的情况,最后才问到齐王,体现了其先民后君的“民本”思想。 [6]
别    名
赵惠文后孝威太后
所处时代
战国
逝世日期
公元前 264年 [2](赵孝成王二年)
本    名
赵威后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执掌朝政

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赵何去世,太子赵丹继位,史称“赵孝成王”。 [1]

触龙说后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进攻赵国。赵国没有实力同强大的秦国对抗,只好向关系较为密切的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赵威后溺爱其子,不肯这样做,多位大臣力谏均无果。左师触龙最后说服了赵威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最终发兵救援赵国。 [3]

齐王遣使

齐王建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4]

太后去世

赵孝成王二年(公元前264年),赵威后去世。 [2]

治国思想

播报
编辑
赵威后
如,赵威后答齐王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的奴性太强,听了不很高兴,说“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不先贱而后尊贵乎?”他的意思是王为贵,岁与民皆下贱,应先问候“王亦无恙耶?”才合礼仪。威后立即回答:“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难道“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她特别强调“民为本,君属末”,不可本末倒置! 看来,赵威后的思想实在是太先进了!
“以民为本”,尚在宣传、提倡之中,说明真正实行起来是多么之难。那么,已被倒置了几千年的“本末”,能不能重新再倒置过来呢?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轻视人民就是舍弃根本——这就是赵威后的治国思想。
由此观之,岁比民重,君比民轻,治国就要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为什么“无岁”就会“无民”呢?倘若一国一年收成不好,粮食就会缺乏,人民就会处在饥饿之中,处在死亡边缘,那么一国有再多的民,有再多的珍藏,也会无所用处。最终民只会是野上饿莩,珍藏只会是他国之物,因此无岁则无民。
既然一国之“岁”如此重要,那些“岁”又从何而来呢?岁在于天时,在于地利,但更在于人和,人和则心聚,心聚则岁成。有天时有地利而无人和,发亦无成!可见人和的重要,民心团聚的重要。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国好比汪洋之中的一叶扁舟,而人民大众则是运船推舟的浩浩汪洋。没有汪洋,就没有扁舟的存在,没有汪洋的承载与推动,就没有扁舟的顺利前行。因此,无民则无君,治国须以民为本。
这一“民本”思想,不仅在古代有其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国际社会,亦有其积极的意义。

家族成员

播报
编辑
父辈
公公:赵武灵王
婆婆:吴娃
平辈
丈夫:赵惠文王
子辈
儿子:赵孝成王长安君
女儿:燕后(燕武成王王后)。

小说形象

播报
编辑
在明代冯梦龙所编著的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赵惠文王在位十年时,娶了齐湣王的女儿,是为威后。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
1994年电视剧《东方小故事之触龙说后》:倪以临饰演赵威后;
2004年电视剧《西风烈》:严晓频饰演赵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