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_百度百科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上海市境内公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收藏
0有用+1
0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上海市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 [133]、“985工程”、“211工程”。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闵行、普陀2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有4个学部、34个学院(系),85个本科专业;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有教职工4269人,全日制本科生15903人。 [136]
图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华东师范大学
外文名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简    称
华东师大、ECNU
创办时间
1951年
创办人
孟宪承 [176]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师范类
学校特色
双一流(2017年、2022年) [133]
全国重点大学(1959年) [162]
985工程(2006年)
211工程(1996年)
2011计划(2014年)展开
现任领导
梅兵(党委书记)钱旭红(校长)
专职院士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137]
本科专业
85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0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1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2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 [20]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27个 [136]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2个
二级学科10个(含培育学科5个)
院系设置
4个学部、34个学院(系)
校    训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校    歌
《华东师范大学校歌》
校庆日
10月16日
地    址
普陀校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闵行校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 [136]
院校代码
10269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前身史略

  • 大夏大学
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王伯群与欧元怀王毓祥等人应失学青年要求,捐资创办大夏大学,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是大夏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大夏大学先后担任董事长、校长,集多年努力,使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大夏大学是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办学实力和声誉,使得学校获享“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 [1]
大夏大学校徽
大夏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郭沫若厉麟似田汉邵力子何炳松曾昭抡李石岑艾伟吴泽霖王蘧常、马宗荣、夏元瑮谢六逸吴泽周昌寿姚雪垠、程湘帆、邵家麟等著名学者曾在大夏大学任教。
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者6000余人。刘思职郭大力周扬陈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刘伯里、熊映楚、王元化罗俊江景波雷经天、陈国柱、马承源姚雪垠陈旭麓孙亢曾陈伯吹任溶溶戈宝权陈鲤庭吴亮平冯白驹杜星垣陈赓仪叶公琦华联奎徐惟诚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大夏。 [2]
  • 光华大学
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572名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教育家、文献学家、财政经济家张寿镛是光华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光华大学终身担任校长和董事长期间,将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校名寓“光我中华”之意,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光华大学校徽
光华以“知行合一”为校训(1930年改为“格致诚正”,1949年11月恢复原校训),以“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校长,并延聘胡适、厉麟似钱钟书徐志摩吕思勉钱基博容启兆张歆海颜任光张东荪谢霖蒋维乔韩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罗隆基王造时章乃器、朱公谨等著名学者执教。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张青莲邓拓周熙良林华周有光张芝联杨宽张允和周而复田间穆时英赵家璧、储安平、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汪道涵黄鼎臣徐僖夏鼐董纯才邵洛羊杨小佛张承宗吕翼仁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光华。 [2]

建校初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和响应“培养百万人民教师”号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华东地区成立一所学科齐全、高水平的师范大学。1951年7月17日,筹备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主要基础是创建于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创建于1925年的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从大夏大学接收校园面积近300亩。 [161-162] [167]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
8、9月间,同济大学动物系、植物系,复旦大学教育系,沪江大学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陆续调入华东师范大学。10月16日,学校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 [162]是年冬天,华东师范大学接收暨南大学54279册图书。 [177]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系、理学院(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部分)和浙江大学地理系、沪江大学教育系、大同大学教育系、震旦大学教育系并入学校;又从交通大学(数学、物理、化学3系及国文科、英文科)、同济大学(数学、物理、化学3系)、浙江大学(化学、生物、中文3系)、沪江大学(化学、生物、社会3系)、大同大学(物理系)、复旦大学(史学系的地学人才)等校调入多名教师。之后,江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系分别于1953年、1958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初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人数为最多。圣约翰大学部分院系并入后,华东师大数、理、化三系在圣约翰大学原址上课,直到1954年才结束。 [3-17] [164]
1952年,华东师大师生热烈欢迎前来报到的圣约翰大学等校师生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
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开拓奋进

1952年起,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
校园内的毛主席雕像
1956年起,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今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和河口研究室(今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
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华东师大被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162]
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华东师大被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162]
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成立学校第一个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
1964年,在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与教育部首届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学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4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国内高校居领先地位。 [162]
1965年,还招收首批来自越南的留学生210多名,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

文革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自1966年到1969年,华东师范大学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1年12月7日,上海市委决定将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再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163]上海师范大学本部和校部机关设在华东师大校区,分部设在原上海师范学院校址。理科部分设在华东师大校区学习,文科设在原上海师范学院学习。学校大丰“五七”干校南迁奉贤 [163]
文革期间,作为“上海师范大学“的华东师范大学。 [123]
学校主要开设三年制普通班(工农兵学员)、外语培训班,以及函授和短训班等。1972至1978年,三年制普通班毕业学生5300余人。为培养国家紧缺的外语人才,1972年至1974年,学校招收三届“五七干校”外语培训班,共595人。 [162]
在此期间,学校科研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种种磨难,坚持对一些基础问题和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学校“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文科方面,坚持编写完成《教育发展史》和《世界近代史》,标点《二十四史》等。 [162]

改革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院和上海教育学院分别脱离上海师范大学,结束了长达6年的并校历史。 [163]并校期间的档案由华东师大保管。 [163]分校之后,华东师大继续沿用“上海师范大学”校名。 [163]
1979年9月,学校创办夜大学。 [18]
1979年4月27日,应校党委邀请,中共中央党校顾问、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吴亮平校友来校作题为《形势与若干理论问题》的报告。在接待期间,吴亮平询问学校校名变迁经过。在听取相关情况后,对母校不恢复原校名认为不当。他嘱学校用“华东师大部分教师”的人民来信名义致函教育部。吴亮平把信函带回北京后,亲自送给中共中央党校校长胡耀邦和教育部部长蒋南翔。1980年8月15日,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师范大学”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 [163]
1980年8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被列为联合国援助的20所重点大学之一。
思群堂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12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51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 [19]数学系研究生王建磐是华东师范大学培养的第一名博士,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
1984年9月,学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设立研究生院(试办)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 [20]
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
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
1997年8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划归华东师大管理,9月与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心理系特殊教育专业合并组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21-22]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是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排球、手球比赛场馆 [125]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改为开放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6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到华东师大物理系工作,成为学校第一位院士。
1999年12月,河口海岸研究所陈吉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学校第一位当选院士的教师。
2000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确立为首批22个国家级华文教育基地之一。
2001年,学校成为中国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同年,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3]
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同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学校成立国内第一个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24]
2011年3月,由学校携手纽约大学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
2014年,学校首设教学贡献奖。同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5]
2015年3月,学校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学校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的“亚欧商学院”正式成立。 [26-27]
2016年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分别签署合作协议,联合举办物理学、化学和微电子专业菁英班。5月,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月,作为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联合共建的涉海高校,华东师大成立海洋科学学院。 [28-30]
2017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庄长恭研究所”成立;同月,学校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31-33]
2018年6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7月,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34-35]
201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同月,学校与长宁区人民政府举行区校合作共建推进会暨附属医院签约仪式。7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月,被教育部评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36-40]
文史楼(群贤堂)
2020年1月,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5月,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成立,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直属附属医院。9月,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同月,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落地华东师大。 [41-44]2020年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 [45]
2021年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 [117]7月5日,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建校70周年,华东师大中山北路3663号校门修缮后正式重新启用; [119]12月,华东师范大学-百度AI人才培养合作签约仪式圆满完成。 [131]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132]6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作为虚实结合的平台单位,挂靠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139]7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作为虚实结合的平台单位,挂靠传播学院; [138]8月,加入全球中文学习联盟 [140]10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揭牌成立。 [141]11月,华东师范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42]11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揭牌,同日,华东师范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水产科学与鱼类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143]12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上线校俄文官方网站。 [145]12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蓝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146]
2023年4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皮亚杰研究中心牌。 [160]5月7日,新的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成立。 [165-166]5月26日,发起倡议成立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 [168]6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173]7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东方哲学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 [175]7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上海揭牌成立。 [174]9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合并原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原地理科学学院,新地理科学学院成立。 [191]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3663号校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3663号校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3663号校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3663号校门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3663号校门
丽娃河
202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组建经济与管理学院。 [192]10月27日上午,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新成立认知与神经科学系、毕生发展与学习科学系、社会与管理心理学系、健康与临床心理学系。 [198]12月14日,上海市临港华东师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 [200]12月1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的全球中文教师教育联盟成立。 [201]
2024年1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大零号湾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成立。 [202]达卡当地时间3月2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等联合建设的达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CS)揭牌成立 [205]4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8]5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家庭教育研究院。 [220]5月31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揭牌成立。 [226]

办学条件

播报
编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4269人,其中专任教师2358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2140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9人,国家级及上海市人才计划入选者730人次。 [136]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
类别
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旭红 [137]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2月,学校设有4个学部、34个学院(系),4个书院,开设8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 [136] [203]
华东师范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学部)
系(学院)
书院
专业名称
专业备注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
公费师范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
国家优师专项,定向生源所在省份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就业
中国语言文学系
-
汉语言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
强基计划
-
-
汉语国际教育
-
英语系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
英语
公费师范专业
英语系
英语
国家优师专项,定向生源所在省份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就业
英语系
-
英语
-
翻译系
-
翻译
-
翻译系
-
翻译(双学位)
与历史学进行双学士学位培养
德语系
-
德语
-
法语系
-
法语
-
-
-
西班牙语
-
日语系
-
日语
-
俄语系
-
俄语
-
金融学类
含金融学、经济学2个专业
金融学(双学位)
与统计学进行双学士学位培养
工商管理类
含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3个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旅游管理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专业
工商管理(中法创新实验班)
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办,专业课程为全英文授课;后两年可申请去法国,另按法方规定缴纳学费
公共管理类
含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2个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双学位)
与应用心理学进行双学士学位培养
统计学类
含统计学、保险学2个专业
统计学(双学位)
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双学士学位培养
-
-
新闻传播学类
含新闻学、编辑出版学2个专业
-
-
新闻学(双学位)
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进行双学士学位培养
-
-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类专业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类专业
历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
历史学
公费师范专业
历史学系
历史学
国家优师专项,定向生源所在省份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就业
历史学系
-
历史学
-
哲学系
-
哲学
-
哲学系
-
哲学
强基计划
-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
-
政治学与行政学(双学位)
与新闻学进行双学士学位培养
-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公费师范专业
-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
法学
-
-
-
法学(双学位)
与心理学进行双学士学位培养
-
-
社会学类
含社会学、社会工作2个专业
-
-
教育学类
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4个专业。师范专业
-
-
学前教育
公费师范专业
-
-
特殊教育
公费师范专业
-
-
教育技术学
师范
-
-
教育技术学(双学位)
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双学士学位培养
-
-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
-
-
心理学类
含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个专业
-
-
心理学(双学位)
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双学士学位培养
-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公费师范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优师专项,定向生源所在省份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就业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强基计划
-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
物理学
公费师范专业
-
物理学
国家优师专项,定向生源所在省份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就业
-
-
物理学
-
-
物理学
强基计划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通信工程
-
-
通信工程(双学位)
与教育技术学进行双学士学位培养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软件工程
第三、四年学费16000元/年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
化学
公费师范专业
-
-
化学
-
-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
生物科学
公费师范专业
-
-
生物科学类
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专业
-
-
生物科学
强基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
地理科学
公费师范专业
-
地理科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含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2个专业
-
生态学
-
-
-
美术学(美教)
公费师范专业;艺术类专业
-
-
美术学类
含绘画、雕塑2个专业;艺术类专业
-
-
设计学类
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4个专业;艺术类专业
-
-
音乐学(音教)
公费师范专业;艺术类专业
-
-
音乐与舞蹈学类(声乐)
含音乐学、音乐表演2个专业;艺术类专业
-
-
音乐与舞蹈学类(钢琴)
含音乐学、音乐表演2个专业;艺术类专业
-
-
音乐与舞蹈学类(管弦乐)
含音乐学、音乐表演2个专业;艺术类专业
-
-
体育教育
公费师范专业;体育类专业
-
-
体育学类
含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2个专业;体育类专业
-
-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单招,运动员保送生招生专业
-
-
体育教育
运动员保送生招生专业 [204]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2月,学校现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 [20]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文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基地类别
专业
获批年度
国家文科基地
中国语言文学
1994
历史学
国家理科基地
数学
1996
地理学
心理学
1997
物理学
2008 [4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获评年份
示范中心名称
2009年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2012年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48-49]
国家级特色专业
批次
专业名称
第一批(2007年)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
第二批(2007年)
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对外汉语
第三批(2008年)
化学、生物科学
第四批(2009年)
哲学、学前教育
第六批(2010年)
英语、体育教育、统计学 [46]
国家级精品课程
年份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所属院系
2004
数学系
2005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数学系
综合英语
邹为诚
外语学院
2006
体育心理学
体育学院
2007
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院
气象学与气候学
地理学院
2008
中文系
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院
经济地理学
地理学院
2009
汉译英
外语学院
西方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系
健美操
周燕
体育学院
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院
计量地理学
地理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科部
2010
国学专书系列讲读
中文系
运动解剖学
体育学院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
地理学院
2008
幼儿园课程
学前教育学系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院
2009
古代汉语
中文系
2010
外国文学史
中文系
异常心理学
心理学院 [50]
国家级双语课程
入选年份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院系
2007
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
生命科学学院
2007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刘静
软件工程学院
2008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
地理科学学院
2009
水生动物营养学(Nutrition of Aquatic Animals)
生命科学学院
2010
软件工程数学(Software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朱惠彪
软件工程学院 [51]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负责人
获评年份
心理学教学团队
吴庆麟
2008
体育理论教学团队
季浏
实验心理学教学团队
杨治良
2009
自然地理教学团队
郑祥民
2010 [52]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团队
张春柏
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平台(不完整名单)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教育部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
教育部华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
上海华文教育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上海市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上海市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市终身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篆刻)
- [53-62]
类别
名称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 [63]
上海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
非遗文化衍生品研发工作室 [64]
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
石春轩子中国声乐艺术工作室 [65]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华东师范大学
“耀翔班”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16]
“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34]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35]
  • 教学成果
2001-2014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 [66]
综合排名
时间
排名
2020年7月
“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30位 [67]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
完成人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群、王建磐、戴立益、赵健、吴成领、荀渊、周彬、苟健、华春燕、吴薇、王玉琼、张华瑞、陈灵犀
一等奖
2014年
创建高校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共享体系,开辟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郑祥民、杨胜天、王乃昂、王腊春、曾从盛、邓辉、林爱文
二等奖
开拓·创新·推广:大学语文建设三十年
谭帆、徐中玉、齐森华、程华平、彭国忠、归青、查正贤、杨焄、刘晓军、赵厚均
二等奖
面向教师教育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
吴庆麟、皮连生、庞维国、胡谊、沈烈敏、郝宁、周加仙、库逸轩、林立甲
二等奖
实践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上海市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徐国庆、谭移民、匡瑛、李小华、鲍贤俊、陆国民、茅维兰、曾海霞、朱建柳、付雪凌
一等奖
“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卜玉华、王浩、丁伟明
一等奖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季浏、汪晓赞、谭华、潘绍伟、董翠香、朱伟强
一等奖
江苏锡山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创新
唐江澎、夏雷震、佟柠、张克中、胡晓军、崔允漷
一等奖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崔允漷、周文叶、朱伟强、徐淀芳、周文胜、唐江澎
二等奖
基于师幼共同成长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朱家雄、华爱华、李慰宜
二等奖
多目标、多主体、多途径中学校长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陈玉琨、代蕊华、沈玉顺、刘莉莉、王俭、杨全印
二等奖
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陈东珍、蔡蓓瑛、刘春玲、梁志华、马珍珍、孙爱青
二等奖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顶层设计与实验研究
张华、李雁冰、高振宇、仲建维、李树培、安桂清
二等奖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教师教育课程群建设
俞立中、任友群、戴立益、荀渊、万明霞、秦虎、党远鸿
二等奖
2009年
拓展高校体育课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季浏、季克异、陈文斌、张惠红、汪晓赞
二等奖
2005年
数学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与数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王建磐、张奠宙、柴俊、胡善文、林磊
二等奖
地理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刘敏、张超、应龙根、蔡永立、徐建华
二等奖
“教育心理学”课程立体化建设
吴庆麟、沈烈敏、庞维国、胡谊
二等奖
文科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
陈锡喜
二等奖
《教育原理(第二版)》(教材)
金一鸣
二等奖
历史系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
王斯德、李学昌、余伟民、李宏图、郑寅达
二等奖
2001年
深化和拓展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思路和实践
宋进、姜国祥、陈锡喜、都培炎、曹景文
二等奖
地理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张超、王远飞、陈澄、洪雪晴、吴沛林
二等奖
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张奠宙、柴俊、陈志杰、袁震东、赵书钦
二等奖
国家理科基地《心理实验》课程改革和实践
杨治良、郭秀艳、蔡华俭、王新法
二等奖
资料来源:2015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66]
  • 学生成绩
2013年,该校与巴黎高师联合培养的2009级博士生竺淑佳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Structural&Molecular Biology刊发了学术成果“Allosteric signaling and dynamics of the clamshell-like NMDA receptor GluN1N-terminal domain”;
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生门卫伟为第一作者、范明霞为通讯作者的论文“The corpus callosum of Albert Einstein's brain:another clue to his high intelligence?”发表在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Brain杂志,揭示了爱因斯坦大脑胼胝体与常人不同之处,吸引了《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等全球媒体的关注。
陈大康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谢仁敏的论文《晚清小说低潮研究——以宣统朝小说界为中心》入选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学系张蛟、物理学系郝强两名博士生的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5月,201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全培荣获“2012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物理学系纳米物理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熊智淳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在各类赛事中,健美操队运动员11级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车磊、陶乐,10级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涂子通与中国健美操队其他运动员默契配合,夺得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7个项目中的三人操、五人操、有氧舞蹈、有氧踏板4枚金牌;
校辩论队在德教联合总会大专华语辩论会之精英邀请赛2013(德辩2013)上获得银牌;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公共管理学院何天琦获一等奖;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选送的6件作品共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两项,在新增的“累进创新奖”评选中,该校项目《绿色碳基纳米水处理装置》因在科技累进孵化方面的明显成果获得金奖。
备注:以上为2013年度学生成绩汇总,2012年度-2009年度数据请参考资料 [68]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有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教育学、世界史,II类:地理学、统计学,IV类:岛屿大气与生态、智能教育),第五轮学科评估中40%参评学科获评A类学科。在历年评选中还曾获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 [20]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学校A类学科12个,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19位;学科优秀率30%,并列全国高校第16位;A档及以上学科7个,并列全国高校第12位。 [69]
根据2019年3月公布的ESI数据显示,在ESI统计的22个学科中,华东师范大学的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ESI排名中国内地高校第37位(1%学科数并列第18位)。在2018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包括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学校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123名,其中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59位。 [70-71]
学校着眼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优化学科布局,继续支持“2+5”重点学科(群)冲击一流。 [73]结合教育部认定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统计学软件工程等5个特色学科率先冲击一流。 [72] [74]
类别
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美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美术学、基础医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教育、电子信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教育、法律、新闻与传播、金融、应用统计、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艺术、体育、国际商务、保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翻译、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出版、汉语国际教育、党务管理、创意写作
资料来源: [75-78] [178]
重点学科
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教育学、地理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中国哲学、世界史、动物学、运动人体科学、系统分析与集成
上海市重点学科
中国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光学、物理化学、人文地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
教育学、世界史
上海市II类高峰学科
地理学、统计学
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崇明生态研究院(牵头单位)
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
教育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
哲学、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
资料来源: [79-82]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4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 [136]
华东师范大学
2023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在法国里昂成立海外办公室。 [199]

附属学校

截至2022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拥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67所(正式招生办学)。 [20] [83]
附属学校(不完整名单)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济南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重庆中旭科创学校

附属医院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84]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

学术研究

播报
编辑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2月,学校理工科建有3个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3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教育部国别区域联合研究院,2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5个中央各部委等其他研究基地,7个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含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6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5个上海高校智库,10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上海市其他创新基地。 [20]
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
级别
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建设研究基地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 [85]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软科学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创新战略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
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筹)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上海高校智库
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
电竞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上海高校统计应用与理论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空间信息与定位导航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可信物理网软件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方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张永岳工作室(方向:房地产与城市管理政策研究)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余南平工作室(方向:国际战略与上海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吴瑞君工作室(方向:上海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方向)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冯学钢工作室(方向:都市旅游与服务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汪荣明、殷德生工作室(方向:大数据统计与金融风险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方向:城市与区域创新)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上海市"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市"青少年体育教育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心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生命科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信息科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通用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158]
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水产科学与鱼类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 [144]
与上海市司法局合作共建
上海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 [148]
实体研究院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城市发展研究院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
崇明生态研究院
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
-
资料来源: [86-89]

科研成果

2013年,该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九;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5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17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华东师范大学“大师石”
根据“自然亚洲”(natureasia)网站2013年6月发布的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 Index:NPI)”中国排名,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过去12个月在《自然》(Nature)及其系列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篇,总贡献点数(Corrected Counts:CC)为2.14,在内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列第十五。
2013年,该校何积丰院士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资料来源:201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2019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集中受理期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华东师大共有164项获得资助,获批直接经费9346.7万元。获批项目包括面上项目10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 [90]
2021年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集中受理期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华东师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179项获得资助,获批直接经费11717.7万元,连续三年实现立项和经费双增长。2021年获批项目包括面上项目9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点项目10项。 [121]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由闵行校区图书馆和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藏资源包括古今中外各类印刷型文献和数字文献。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等学科领域,尤以教育学、地理学、文史哲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 截至2022年9月,图书馆拥有实体馆藏文献总量495.29万余册,其中图书407.86万余册,期刊合订本41.28万余册,古籍文献33.48万余册,学位论文5.79万余册,非书资料5.1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64个(466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8.02万余种,电子图书220.16万余种,学位论文789.0万余篇。 [20] [91]
闵行校区图书馆
  • 学术期刊
截至2022年9月,学校主办、承办和合办各类中文期刊23种、英文期刊7种。 [20]
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和承办的学术期刊、集刊(不完整名单)
ECNU Review
(华夏学术)
ECNU Scientific Reports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
Statistical Theory and Related Fields(统计理论及其应用)
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中国文字)
《知识分子丛论》
词学
Anthropocene Coasts(人新世海岸)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师大法学》
《企业合规论丛》
《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
-
-
-
资料来源: [92-10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杂志,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三种期刊。三刊均已连续多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研究评价中心(CSSCI)、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1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停刊,后于1978年复刊。该刊以致力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2001年,该刊被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2004年,该刊“世界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学报名栏”;2006年,该刊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复刊于1978年。该刊主要刊登华东师大师生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同时适量刊登历届校友和海内外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以及反映有关科研课题最新研究进展的学术简报;其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该刊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高校中第一本教育科学专业类学报。该刊开设了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教育史、心理学等栏目以及如“海外来稿”、“专题讨论”等特色专栏。该刊已连续多次被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闻出版局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的称号,曾多次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的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

文化传统

播报
编辑

学校标志

  • 校训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求实,汉语词语之一,其意思是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该词语出自于孙犁的《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
创造,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
为人师表,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112]
校训碑
  • 校标
学校校徽
关键词:华、东、水杉、树人、挺拔。
1.华东师范大学校徽以“华”、“东”两字以及校树“水杉”作为基础造型元素。
2.“华”、“东”在寓意“华东师范大学”的同时另含深意;
“华”:该校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名中均有华夏之意,旨在继承;
“东”:中国东部,世界东方之意。
3.“水杉”形象的融入,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标志以汉字作造型元素,立意凸显东方属性,寓意弘扬东方文明。
5.标志形态积极、向上、挺拔、健康,厚重而有内涵,符合大学属性。
6.深红色,象征活力、理性、包容、大气。 [112]
60周年校庆标识
60周年校庆标识含义:数字“6”和“0”分别以果实桃和李子的形象变体表达,说明该校举办60周年校庆,同时寓意着该校作为重点师范大学,60年来奋发进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字体颜色采用该校视觉标识系统的主色调红色。 [113]
70周年校庆标识
70周年校庆标识:70周年校庆标识由华东师大设计学院师生团队设计,其灵感来源综合了华东师大标志性历史建筑群贤堂前的立柱、三馆门前建筑纹饰和博士帽等元素,寓意华东师大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国之栋梁。 [118]
  • 校歌
《华东师范大学校歌》
作词:王晓玉
作曲:奚其明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
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
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
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
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
美丽的校园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未来的园丁,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茁壮成长,茁壮成长。
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
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民族的重任让我们生命壮丽辉煌,
壮丽辉煌,壮丽辉煌。
祖国的未来指引我们奔向前方,
奔向前方,奔向前方,
让我们生命壮丽辉煌,指引我们奔向前方。 [114]
  • 校树校花
华东师大的校树是水杉,是校内的分布最多的树种。
华东师大的校花是荷花,中山北路校区丽娃河等水系里多有种植,闵行校区的樱桃河里亦有种植。 [115]
校花、校树校花、校树
校花、校树

吉祥物

华东师范大学吉祥物为“师大狮”,其创意取自校名中“师”字谐音,以及作为“百兽之王”其蕴含的特征元素。
师大狮

校区情况

播报
编辑
截至2024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和普陀校区。 [20]

闵行校区

闵行校区位于上海市东川路500号。 [20]
华东师范大学-南门

普陀校区

普陀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20]

学校领导

播报
编辑

现任领导

职务
党委书记
梅兵
校长
钱旭红
党委副书记
钱旭红、曹友谊、顾红亮、孟钟捷
副校长
戴立益、雷启立、顾红亮、施国跃、程静
参考资料: [159]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姓名
在任时间
1952.1-1966
1978.8-1984.6
1984.7-1992.12
1992.12-1997.1
1997.1-2005.12
2006.1-2012.7
2012.7-2018.01
2018.01-
资料来源:2018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107-108]
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
在任时间
周抗
1952.2-1953.5
胡友庭
1953.5-1955.12
1954.6-1965.8
1965.10-1966.7
魏进
1970.12-1975
陈准堤
1977.6-1978.2
1978.8-1984.6
王璞
1984.7-1986.7
1986.7-1989.9
徐豫龙
1989.9-1993.10
1993.10-2000.10
2000.10-2011.7
2011.7-2019.12
资料来源:2015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109]

校园环境

播报
编辑
华东师大早期建筑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校园建筑的时代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于2015年被公布为第一批普陀区文物保护点。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华东师范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形象和内涵的提升,把校园绿化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管理”的工作思路,注重传承历史底蕴与把握时代特色相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绿化园林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打造适宜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 [225]
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
  • 文脉廊
华东师范大学文脉廊,依樱桃河曲折而筑,以造型艺术展现华东师大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由杏坛、会通碑、梅苑、松坡、兰亭、竹巷以及华师门七部分构成。这是在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华诞而庆祝建造的。
华东师范大学文脉廊一角
  • 大夏大学建筑群
大夏大学旧址位于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内,1937年—1944年期间建造,现存历史建筑有群贤堂、思群堂、生物实验楼和化学实验楼等。 [128]
群贤堂,又称文史楼,是一座三层高的白色小楼,正门前有4根古典罗马式建筑风格的门柱。 [161]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者。抗战初期,大夏中山路校舍毁于炮火者甚多,群贤堂因为被占用作伪沪西法院而得以保留,待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大夏大学的怀抱。 [161]一大批人文科学的泰斗都曾在这里执教。鲁迅也曾在文史楼的二楼平台发表过演讲。 [161]
思群堂也被习惯称为“小礼堂”,很长一段时间享有“沪上高校礼堂之最”的美称。入口饰多立克柱式四根。思群堂见证了华东师范大学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 [161]
大夏大学旧址是上海市第一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127]其中,大夏大学思群堂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129]
1930年代的群贤堂 [161]
1946年的思群堂 [161]
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
  • 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群
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位于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包括老干部活动中心、办公楼、“三馆”和毛主席像等。老干部活动中心(师大一村163号),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413平方米,五十年代曾作为孙陶林副校长住宅。办公楼建于1952年,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建成后连接原大夏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楼用作学校行政办公楼。物理馆、地理馆、生物馆统称“三馆”,建于1954年,工字型布局,砖混结构中式建筑,中部四层、其余三层。数学馆和化学馆建于1954年,位于“三馆”前方南北两侧,一字排开,三层砖混结构。
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
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建筑:三馆
  • 闵行校区尚义桥
宣德二年(1427)蒋性中登进士后,将御赐建坊的钱财在莺窦湖上建尚义桥。“尚义落虹”,一向为莺窦湖胜景,历代留下不少纪念尚义桥的诗文,赞叹其“偏移坊费将桥建,尚义高风世所无”。历五百年沧桑,至今幸存,古风未失。2006年,华东师大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后,尚义桥周边环境进一步优化,成为校园内的一大景观。
2003年12月3日,闵行区政府将尚义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30]
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尚义桥

知名校友

播报
编辑
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调整后,许杰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程俊英周子美余振李毓珍)、万云骏、史存直、彭鹏、林祥楣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均执教于华东师大。从钱谷融先生引发全国讨论的“文学是人学”命题、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著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研究方法论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等,中文系都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获得了“中国批评家摇篮”的美誉。70年代,华东师大西语系(今外语学院)还有一个雅号叫“大使培训班”,言下之意是出过许多大使,同时,这个系也有意为国家的外交战线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 [110]
2015年圣约翰大学校友在华东师范大学合影

学界

姓名
荣誉\职务
马钦荣
上海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2004-2012)
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1994-2004)
王建磐
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1997-2006),中国首批自主培养的十八位博士之一
上海科技馆馆长
同济大学原校长(1983-1989)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孟宪承
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国家确定的十八位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农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214]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院长
乔登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陈吉余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何鸣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何积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终身教授
麻生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陈国平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111]
袁振国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俞新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台湾研究会会长
美国太平洋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
上海大学首任党委书记(1984-1993)
教育家,曾任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院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长、上海商学院院长等职
时为国内最年轻教授(34岁)
郑伟安
时为国内最年轻博导(35岁),现为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少将,博导,技术三级教授(享受军职待遇)
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现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部副总裁
世界“聪明鼠之父”
密码学家,中国现代密码学的开拓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元化
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
王养冲
历史学家
冯契
哲学家
陈旭麓
历史学家
苏渊雷
文史学家
吕思勉
历史学家,一级教授
郭圣铭
历史学家
薛沛建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党委书记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授,被行内尊称为“人民币汇率之父”
孙笑涛
代数几何学家
蔡金星
数学家
林华新
算子代数学家
倪维明
数学家
谈胜利
代数几何学家
经济学家
郁星星
图论专家
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 [207]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院士、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翻译家 [215]
中国科学院院士、药学家 [216]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219]

政界

姓名
荣誉\职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49]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150]
中纪委原副书记
中国驻美国大使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 [195]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54]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51]
山东省委原副书记 [152]
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153] [194]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 [189-19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 [187-188]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
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193]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副市长
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55]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福建省文联主席 [156]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 [157]
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86]
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
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
江谟辉
国际劳工组织副总干事高级顾问
袁自煌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规建设司副司长
蔡玉贺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
宋永刚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
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182-184]
上海市十三届政协副主席 [185]
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
金建忠
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147]
姚凯
上海市社团管理局副局长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浙江省委会主委 [181]
宁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180]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委讲师团团长,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兼主席
上海市副市长 [169-170]
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委副书记 [171-172] [179] [196]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218]

商界

姓名
荣誉\职务
王佳芬
光明乳业总裁
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部副总裁,1996年到2009年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儿童发育研究所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
荣丰控股董事长
奥盛集团总裁、上海市商会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副会长
分众传媒创始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
沈习武
北京尚洋信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肖松林
美中上海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市侨商会副会长
黄俊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董事长
美的集团总裁
陈琦伟
亚商集团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创业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査建渝
上海华侨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绿地集团董事、执行总裁,绿地金创董事长、总裁,绿地数科董事长 [217]
陈力
华领医药创始人 [221]

其他

姓名
荣誉\职务
2004年男子110米栏雅典奥运会冠军
董卿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
阎华
东方卫视新闻主播
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锵锵三人行》嘉宾主持,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马洪涛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主持人
傅琰东
“中国魔王”傅腾龙之子,傅氏幻术第四代传人,现今国内学历最高的青年魔术师,美国IBM魔术师协会会员,中国魔术师协会理事
秦文君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
何国卿
全美ESL教师大奖的唯一华人获得者
合唱教育家、指挥家
音乐家
作家,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当代女作家
作家(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院长)
赵丽宏
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黄梦乐
作家,前《时代华人》主编,现《御》主编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9]
俄罗工程院外籍院士、 [210]2022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21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终身高级研究员、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12]
华东师范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213]
王为松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222]

所获荣誉

播报
编辑
时间
荣誉
2020年9月17日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篆刻
2021年7月
中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工支部委员会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1年9月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基地(教育)
2021年9月7日
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106] [120] [122] [124] [126]

校园设施

百科校园大使协作认证

(更新于2024.05.29)

宿舍条件

空调
独立卫生间
上床下桌
四人间
洗衣房/洗衣机
热水器
微波炉
住宿费2000元/年

校园环境

离地铁近(3公里内)
3个食堂
清真档口
篮球场
足球场
羽毛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