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國健署統計,今年 7 月熱傷害急診 774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 1.8 倍。專家提醒,「氣候變遷下的熱是持續性的」,不能因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而掉以輕心。因此,中研院、國健署與氣象局合作開發「樂活氣象 App」,讓民眾方便查詢每日熱指數及熱傷害預警分級,降低熱傷害風險。

文 /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劉庭莉

高達 77% 熱傷害送急診,每八人就有六名男性

根據國健署統計,今年 6 月因熱傷害就診共 278 人次,7 月大增至 774 人次,遠超越去年同期的 423 人次。此外,今年 1~7 月因熱傷害送急診的男性占比高達 77%,為女性 3.3 倍。近五年因熱傷害送急診的性別比例,男性為女性的 2.7 到 3.7 倍不等

「氣候變遷下的熱是持續性的,跟以前不同。」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龍世俊表示,氣候變遷導致夏季溫度節節高升,持續時間也加長,直接影響民眾健康;然而台灣位於亞熱帶,民眾的生活經驗認為夏季高溫已是常態,不少人誤以為自己已經適應高溫型態,對防熱、防曬的不在意,反而疏於預防,進而造成熱傷害

龍世俊分析 2000~2017 年健保資料庫發現,過去 18 年全台熱傷害送急診的案例中,每八人中就有六位是男性;在最高溫達 33.5ºC 時,女性的健康風險將增加 1.95 倍,高於男性的 1.59 倍。因女性熱傷害案例不如男性高,相對更需注意健康風險。

熱傷害也有性別差異嗎?龍世俊說,確實有這樣的情形,但以熱傷害送急診男性多於女性,同時每八位就有六位是介於 15-64 歲之間來看,戶外工作者多以男性為主,即使做好預防措施,工作性質本身仍導致長時間的曝曬。例如,農夫採收農作常有時間壓力,就算有防曬,還是會發生中暑。龍世俊也表示,目前尚沒有詳細的熱傷害職業分類與性別分析,僅能「推測」戶外工作是男性熱傷害比例較高的原因

戶外工作者的工作性質導致長時間的曝曬,即使做好預防措施,仍易造成熱傷害。圖片來源:吳宜靜提供

10~14 時最須注意,「熱指數」最高值與溫度不同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指出,過去研究顯示,天氣炎熱時女性使用帽子與陽傘的機率為男性的 4.5 倍,撐傘確實能降低人體溫度與排汗率,從而減少中暑及熱傷害的風險,但社會文化常將「使用陽傘」與「美白」劃上等號,造成男性以「不怕黑」為由不撐傘或不防曬,在現今高溫頻率增高的趨勢下,這種思維也需要轉變。

除了最高溫,「熱指數」也可以參考。熱指數是與人體健康效應直接相關的熱壓力指標,考量溫度、相對濕度、太陽輻射及風速的綜合指數。龍世俊指出,熱指數超過 32.5 以上,女性健康風險便會加倍,男性則是增加 1.75 倍健康風險。

龍世俊建議,一般民眾盡量避免 10~14 時待在戶外,他指出,溫度通常是下午 12~14 時較高,但台灣中午過後會有雲能擋住太陽輻射,所以熱指數最高值常發生在上午 10~12 時間,不只皮膚曬傷,人體吸收大量輻射熱會增加熱壓力,造成如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

「樂活氣象 App」結合氣象與健康資訊,熱指數報你知

中研院跟氣象局、國健署合作推廣「樂活氣象APP」,結合氣象及健康資訊,建立健康氣象預警平台,民眾可以查詢每日各時段、每週熱傷害預警燈號及相對應的注意事項,還可以一覽全台各縣市的熱傷害預警地圖。

除了每日熱傷害預報,還有定位和即時查詢功能,查看所在地的熱傷害指數,也能隨時得知當日各時間點的熱傷害風險,藉此避開風險最高的時段出門,或多補充水分提早因應。而「角色設定及切換」功能,則可以同時關注自己及親友所在地的熱傷害風險,即時轉傳分享,互相提醒預防熱傷害。

樂活氣象 APP 有熱指數日報及週報,並根據不同使用者提供不同的預警建議。圖片來源:擷取自樂活氣象 APP

樂活氣象 App 將熱傷害預警分為四級,分別是「注意」(黃色)、「警戒」(橘色)、「危險」(紅色)及「高危險」(紫色),同時考量到一般民眾與戶外工作者、慢性病者、運動員等六大易感族群的不同需求,依不同熱傷害預警燈號,分別提供預防注意事項,也透過淺顯易懂的圖文,提供「預防熱傷害小常識」,增加民眾對熱傷害的了解。

因熱傷害屬於急性疾病,樂活氣象 App 還具備 GPS 定位功能,如需緊急醫療,可立即搜尋「鄰近急救責任醫院」,直接撥打專線,降低熱傷害死亡風險。

由國民健康署、中央氣象局、中央研究院共同合作產出的「樂活氣象APP-健康氣象服務」,是全國首創健康氣象預警平台。圖片來源: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表示,希望民眾避免非必要外出、補充水分、做好防護等事項預防熱傷害。除了夏天有熱傷害預警,冬天也有冷傷害預警,讓民眾關注天氣的同時,也能隨時掌握健康。

推薦閱讀

熱浪、野火,也讓空氣品質告急!人類可能一天接觸高溫與空污兩種極端天氣,怎麼辦?

極端高溫成常態,全球都市出奇招!雅典修復引水道、東京建風軌、邁阿密還有高溫長

海平面上升後,人類要住哪?荷蘭鹿特丹環保「漂浮紙板屋」可能是未來的新住宅型態

(本文經合作夥伴 環境資訊中心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7月熱傷害急診增1.8倍 專家提醒注意「氣候變遷持續性的熱」〉。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