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龍的傳人 發揚舞火龍文化大坑情 - 時事 - 時事速報 東周網【東周刊官方網站】
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時事速報 2019 年 09 月 03 日

兩代龍的傳人 發揚舞火龍文化大坑情

七十三歲的大坑舞火龍總指揮輝哥(左),每年都統籌舞火龍盛事,在大坑長大的阿鈺(右)亦每年參與舞火龍,兩代人一起傳承這項文化傳統。

 

輝哥(白衫者)自十五歲起開始參與舞火龍,廿六歲更當上總指揮至今,當中經歷不少變遷,如現今已沒有燒炮仗的習俗。

 

每年中秋,港島大坑都會舞火龍,數百名大坑居民自端午節後開始籌備,男女老幼出錢出力為這件傳統盛事張羅打點。如今這習俗已有近一百四十年歷史,對老一輩來說,這盛事既要年年辦得盛大,也要代代傳承下去。

在大坑土生土長的陳德輝,人稱輝哥,五代都是大坑人,每年六、七月他便開始忙着籌備中秋前後共三日的舞火龍大盛事,「由採購開始,買紮作火龍用嘅藤、珍珠草同竹,只係一晚用嘅香枝,已經要二萬四千枝,之後居民分工,有啲幫手紮龍,有啲準備隊衫,有啲負責洗樓募捐……」輝哥滔滔不絕地說。

妨眾共樂參展

說起輝哥跟舞火龍的淵源,他笑指自己跟大部分大坑居民一樣,六、七歲便開始參與,「男仔就舞排燈同雲燈,女仔就玩蓮花燈,到十五、六歲就報名舞火龍,一開始學舞龍身,我哋叫龍心,由三十一支竹樁柱組成,三晚要一百二十幾人輪流舞。」
輝哥屈指一算,全長二百二十英呎的火龍,同一時間要由三十五名壯男舞動,才能做出打龍餅、左右翻騰、纏雙柱等隊形動作,並由二百一十九人輪流替更,「龍頭最重,要好大力先舞得郁,基本上舞兩個舖位就要換人。」輝哥口中的動作,以至紮作火龍的手藝,百多年來只靠居民代代身教口傳,而他更在廿六歲時便擔任舞火龍的總指揮至今,「龍珠、龍頭、龍心、龍尾、打鼓,咩崗位我都做過晒。」他笑着續說。
在輝哥眼中,大坑舞火龍之所以如此盛大,背後源於一班居民的團結精神,「大坑每有紅、白事,總係家家戶戶都出力,出碗筷枱櫈,拉電線拖燈泡就喺街邊一齊圍埋食飯。一到中秋,婦女會自發上山摘珍珠草,搬咗出村嘅都會回來幫手,如果你唔參與,居民仲會睇你唔起添。」在大坑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小伙子蔡泓鈺(阿鈺)聽他說着,一邊連連點頭。
廿三歲的阿鈺跟輝哥一樣,十五歲便加入龍心組參加舞火龍,輝哥口中的大坑情,他亦身同感受,「以前嘅大坑同今日比,同仲有份人情味喺度,落街會有街坊同你打招呼。」而對他來說,大坑這小社區的鄰里之情,既在一年一度的舞火龍活動中體現,這活動本身亦是居民之間互相認識,維繫關係的重要活動。「每年幫手舞龍嘅都係差唔多同一班人,大家就係會自動自覺報名,當你舞到攰時大叫一聲龍心位要人,就會有好幾個人衝上嚟幫你手。今時今日,呢份情誼好難得。」阿鈺續說。
輝哥身為這件盛事的總指揮,如今已是區內家傳戶曉的「村長級」人物,「基本上個個居民輝哥都叫得出名。」二○一○年,大坑舞火龍獲選為國家級文化遺產,輝哥亦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個習俗的唯一官方認可傳承人,責任重大。「舞火龍要全村人參與先搞得成,要傳承落去,每一代都要有人牽頭積極參與,眾志成城嘅風氣一無咗,呢個習俗就會失傳。」輝哥說。

火龍同一時間需由三十五名男士舞動,三日巡遊儀式過後,火龍會被捧到銅鑼灣避風塘進行歸天儀式。

 

今年用的火龍正在紮作中,輝哥指由採購、紮作到舞動火龍,歷年皆由一班大坑坊眾義務包辦。

 

全民齊傳承

舞火龍既要人力,更要財力,每年如此大龍鳳,經費要好幾十萬元,「壓力都大,以往試過經濟唔好,籌到嘅錢自然少,結果要焗住搞細規模啲。」然而,這項文化習俗自一零年起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每年撥款給大坑坊眾福利會,作為舞火龍節慶的經費,其後更於一二年開始納入為「賽馬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教育計劃」的保育項目。「壓力自此細好多,淨係紮龍用嘅藤今時今日都好難買,相當花腦筋。」輝哥笑說。
除了出錢資助,計劃還夥拍長春社,邀請輝哥這位傳承人合辦火龍紮作工作坊及講座,讓中學生了解這項文化習俗,親身感受當中的樂趣之餘,亦分擔傳承的責任。「一堂三、四間學校參加,一年搞兩次,我都嫌少得滯,應該要搞多幾堂。」他說。
香港賽馬會慈善項目高級經理葉巧兒表示,希望有關活動可讓年輕人及廣大市民認識大坑舞火龍的獨有傳統,承傳香港的珍貴歷史文化。
作為這件盛事的大推手,輝哥可謂不遺餘力,不說不知原來他已達七十三歲之齡,「始終有一日要交棒,以後都係要靠班年輕人。」眼見年年報名參加舞火龍的街坊多達百幾二百人,當中更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中秋夜火龍的火花與香火,誓必能繼續代代留存下去。

除了統籌舞火龍盛事,輝哥(圖中)還會主持火龍紮作班,讓一班中學生了解這門紮作工藝。

 

火龍最後往哪兒?

大坑火龍每年都由紮作師傅跟一班街坊,花個多月合力製作,不過每年巡遊過後,究竟火龍會如何處理?
輝哥指,背後關乎連串的習俗儀式,「火龍會喺農曆八月十四到大坑蓮花宮開光,進行簪花掛紅的儀式,之後由壯男將龍身插滿點着了的香枝,捧出浣紗街參與主禮開幕式,打個龍餅之後順時針巡遊大坑每條大街小巷,全程兩個幾鐘,最後到蓮花宮前參拜再換香,演出其他舞龍動作娛賓。」
如是者直至農曆八月十六晚上十時多,火龍會逆時針巡遊大坑一周,寓意行大運,再舉行「送龍歸天」儀式。「頭牌同火龍會送到銅鑼灣避風塘參拜,之後再送入海,以前啲漁民會搶住撈番起佢,攞個意頭。」輝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