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幹出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醫學網

腦幹出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腦幹出血即腦幹部位的腦血管出血,致殘率、致死率高,是神經科的急重症。腦幹出血約佔腦出血的 10%,絕大部分為腦橋出血,偶爾見中腦出血,延髓出血極為罕見。

  • 腦幹出血的典型表現為頭痛、噁心嘔吐,伴言語不清、肢體無力等,嚴重者出現昏迷。
  • 長期高血壓造成的血管慢性損害是最常見的病因。
  • 懷疑腦幹出血者需儘快到急診科就醫,接受頭部 CT 等檢查,並進行嚴格監護和治療。
  • 治療上,除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等一般措施外,還應進行脫水降顱壓、調控血壓治療,必要時行外科手術,以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挽救生命。病情穩定後,可積極進行康復治療。
  • 日常生活中,應嚴格控制血壓、血糖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 預防方面,應控制危險因素,如管理好血壓、血糖、血脂等,避免情緒激動或過於勞累。

共同作者: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神經內科 劉麗娟醫生

出現哪些表現需要及時就診?

腦幹出血病情凶險、死亡率高,出現下列情況時應立刻就診:突發持續性頭痛,伴有意識喪失或噁心嘔吐、言語不清、肢體麻木無力等。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神經外科

如何診斷腦幹出血?

突發急性起病的複視、言語不清、肢體無力等,尤其伴有頭痛、嘔吐、血壓明顯升高、昏迷時,高度提示腦幹出血。

影像學是診斷腦幹出血的主要依據,醫生常用的檢查如下:

  • 頭部 CT:為急診時醫生的首選檢查,一旦發現腦幹部位高密度影,結合腦幹出血的相應表現,即可確診;
  • 頭部磁共振(MRI):急性期血腫,MRI 顯示不如 CT 清楚;當血腫完全形成時,MRI 顯示比 CT 清楚。因此,CT 和 MRI 對腦幹出血的診斷有很強的互補性。
  • 腦血管造影:可顯示腦血管的位置、形態、分佈,有助於明確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腦幹出血的病因。
  • 腦脊液檢查:在沒有條件進行 CT 檢查時,對於病情不太嚴重、無明顯顱內壓升高的患者,醫生會進行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腦出血時,腦脊液壓力常升高,呈均勻血性。
  • 血液化驗:需進行血常規、血糖、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血電解質等檢查,明確全身情況及有無血液相關疾病。

醫生可能會詢問哪些問題?

  • 以往是否有高血壓病?
  • 如有高血壓病,是否曾服用降壓藥物?血壓控制得怎樣?
  • 以往是否服用華法林、阿司匹林等抗栓藥物?
  • 以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 以往是否吸菸、酗酒?

患者和家屬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腦幹出血?
  • 需要接受哪些治療?
  • 死亡風險高嗎?
  • 是否會留有後遺症?
  • 肢體無力等功能如何恢復?
  • 以後的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監測併合理控制血壓;
  • 如需服用抗栓藥,應諮詢醫生,明確方案;
  • 戒菸限酒、控制體重;
  • 定期複查。

腦幹出血應如何治療?

腦幹出血的治療主要包括如下措施:

一般治療

主要是支援治療、生命體徵監護,具體包括:

  • 臥床休息:一般應臥床休息 2~4 周,避免情緒激動、血壓升高。
  • 保持呼吸道通暢:護士會將昏迷患者的頭歪向一側,以便口腔分泌物及嘔吐物流出,並可防止舌根後墜,阻塞呼吸道。護士會隨時吸出患者口腔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必要時,醫生會行氣管切開,輔助機械通氣。
  • 吸氧:醫生常會給有意識障礙及缺氧的患者吸氧,以改善缺氧狀況。
  • 鼻飼:護士常會對昏迷或有吞嚥困難的患者進行鼻飼,以免進食水時發生誤吸。鼻飼方法為,將一根塑料管經鼻插入胃中,用注射器將流質食物直接注入胃內。
  • 對症治療:醫生可能會對過度煩躁不安的患者用鎮靜藥物,對便祕患者用緩瀉劑。
  • 預防感染:護士會通過口腔護理、吸痰等方法來減少呼吸道感染,通過膀胱沖洗來減少導尿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對於昏迷患者,醫生可能會考慮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 嚴密觀察病情:患病期間,護士會監測患者的意識、瞳孔大小、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徵。

降低顱內壓治療

腦幹出血後,血腫會佔據一定的顱內空間,血腫周圍腦組織的水腫也會有一定的佔位效應,導致顱內壓升高。這是腦幹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降低顱內壓治療以靜脈滴注滲透性脫水藥甘露醇為主,一般應用 5~7 天。
  • 還可聯合應用利尿劑呋塞米,以增加療效。
  • 甘油果糖脫水作用溫和,沒有反跳現象,醫生可能會選用。
  • 抬高床頭約 30°,可增加頸靜脈迴流,有利於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血壓調控

急性腦出血患者常伴有明顯的血壓升高,增加致殘、致死風險。適當降低血壓可降低血腫擴大的發生率,也不會增加不良反應。醫生常用靜脈或口服降壓藥控制血壓。

  • 常用的靜脈降壓藥物:尼卡地平、烏拉地爾、硝酸甘油等;
  • 常用的口服降壓藥物:長效鈣通道阻滯劑(如氨氯地平)、血管緊張素 Ⅱ 受體阻滯劑(如氯沙坦)、β1 受體阻滯劑(如美託洛爾)等。

防治併發症

腦幹出血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有肺部感染、應激性潰瘍、中樞性高熱,需要積極防治,改善預後。

  • 加強口腔護理、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酌情應用抗生素等措施,能一定程度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
  • 出血早期應用質子泵抑制劑(一類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奧美拉唑),可一定程度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
  • 如病變累及體溫調節中樞,可能引起 39~40℃ 的高熱,醫生會採用物理降溫予以對症治療。

康復治療

病情穩定儘早開始康復治療,以促進全身功能障礙的恢復,改善生活質量。康復治療包括如下措施:

  • 體位護理:將癱瘓肢體放置在與攣縮傾向相反的功能位置:肩關節屈曲、外展,肘關節伸展,腕關節略背伸,手指伸展或微屈,下肢稍屈膝、屈髖,踝關節置中位。儘可能多取患側臥位,可增加患側感覺輸入,牽拉整個偏癱肢體、減少痙攣。勤翻身,預防壓瘡、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避免肺部感染。
  • 患體按摩:按摩要從肢體的近端到遠端,由輕到重,由淺到深,由慢而快,反覆進行;同時配合湧泉穴、勞宮穴、合谷穴、曲池穴等穴位的按摩,2 次/日,15~30分鐘/次,防止肌肉萎縮。
  • 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被動運動應在肢體按摩後,全關節範圍內活動上下肢各個關節,2 次/日,30分鐘/次。從肢體近端關節到遠端關節,從大關節到小關節,活動幅度由小到全範圍,每個關節活動 3~5 回。當患者生命體徵平穩後及時開展主動運動。
  • 語言康復訓練:對失語、構音障礙及聽覺障礙的患者進行訓練。從發音器官訓練開始到發單音節、單字、單詞,認人、物品名稱,反覆讀、認,鞏固效果。同時利用各種刺激法,強化應答能力,根據失語不同型別及程度給予針對性指導。家屬應耐心協助,不宜過急,對患者的每一個進步都表示肯定。
  • 肢體功能鍛鍊:臥床期間,鼓勵患者做主動活動。站立練習時,最開始可在有依靠的情況下站立,如背靠牆、扶拐等,每次 10~20分鐘,同時指導其進行坐站練習、登臺階練習,以改善下肢肌力。隨著病情改善,可嘗試無依靠站立,逐漸過渡到步行。患側上肢主要做各關節的主動練習,加強掌指關節活動與拇指的對指練習,以促進手功能順利康復。在此過程中,給予詳細指導,及時糾正,達到逐步康復。
  • 生活自理能力訓練:以上肢練習為主。首先學習用手提物、放下,逐步提放較大和較小物件,如皮球、筷子、筆、紙等。練習各種捏握方法,進而學習使用匙、梳、刷子等。在學好抓握的基礎上,練習自己洗臉、刷牙、梳頭、洗澡,開始時可有人協助,特別是洗澡。
  • 心理治療:對心理、精神、情緒和行為有異常的患者,可進行心理調整或治療。
  • 傳統康復療法:傳統中醫針炙、按摩、推拿等療法,有助促進康復。
  • 其他:利用矯形器、假肢及輔助器械等,補償生活能力和感官的缺陷。

腦幹出血的病因有哪些?

腦內的動脈壁薄弱,肌肉和結締組織較少,出現各種血管病變時易破裂出血。

引起腦幹出血的常見原因如下:

  • 最常見的原因為高血壓導致的血管病變。在長期高血壓的作用下,血管壁發生玻璃樣變,導致小動脈硬化,血管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出現微動脈瘤,容易誘發破裂出血。
  • 腦血管畸形是腦幹出血的病因之一,包括海綿狀血管畸形、動靜脈畸形、硬腦膜動靜脈瘻等。腦血管畸形是腦血管先天性、非腫瘤性發育異常,多見於年輕人,發病年齡約為 20~40 歲。
  • 其他相對少見的病因包括:腦動脈夾層、血液系統疾病、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徵、腫瘤、藥物(如可卡因)等。

腦幹出血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 年齡:年齡增大,腦幹出血的發生風險升高;
  • 高血壓:是腦幹出血最常見的危險因素;
  • 酗酒;
  • 服用華法林等抗栓藥物。

腦幹出血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腦幹出血起病急驟,臨床表現因出血量、出血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 腦橋出血主要有如下表現:
    • 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偏癱、四肢癱等;
    • 出血量少時,患者意識清楚;
    • 出血量大(>5ml)時,患者很快出現意識障礙、針尖樣瞳孔、側視麻痺、四肢癱瘓、呼吸障礙、去大腦強直(上肢屈曲內收,腕及手指屈曲,雙下肢伸直,足屈曲)、消化道應激性潰瘍(如胃出血、便血等)、高熱等表現,常在48小時內死亡。
  • 中腦出血主要有如下表現:
    • 輕症患者可突然出現複視、眼瞼下垂、一側或雙側瞳孔擴大、眼球不同軸(雙側眼球不在同一水平線)、共濟失調(即肢體動作不協調)等;
    • 嚴重者可很快出現意識障礙、四肢癱瘓、去大腦強直,迅速死亡。
  • 延髓出血少見,主要表現為:
    • 突然摔倒、意識障礙、血壓下降、呼吸節律不規則、心律失常,繼而死亡。

腦幹出血無特異性預防措施,一般通過控制危險因素的手段,減少出血的發生。

  • 控制血壓、血糖、血脂;
  • 避免情緒激動、勞累。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