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兵團】本地手沖咖啡品牌 市集網店推廣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商業 - D200319

【創業兵團】本地手沖咖啡品牌 市集網店推廣

商業

發布時間: 2020/03/19 12:59

最後更新: 2020/03/19 13:07

分享:

分享:

Miss J Square Coffee創辦人莫家恩(左)及林嘉倫認為,港人講求客戶體驗,只有試過好喝才願意買咖啡,故擺市集是重要的宣傳渠道。(湯炳強攝)

新世代講求生活品味,近年掛耳滴漏咖啡成為新寵。一個IT電腦程式員、一個會計文員,各自學習沖煮咖啡逾10年,因緣際會下在咖啡分享會遇上,兩年前成立咖啡品牌「Miss J Square Coffee」,冀改變咖啡形象,體現慢活的生活態度。

Miss J Square Coffee創辦人林嘉倫笑言,IT行業工作「死板」,賣出一個手機應用程式賺錢後,很少有延續性,遂萌生創業念頭。另一創辦人莫家恩早於2016年辭去會計工作,全職在僱員再培訓局、NGO及私人企業教導咖啡興趣班。

去年開店 冀改咖啡形象

2018年,她們初次於朋友的Pop-up store寄賣自家烘焙咖啡,去年8月再合資10萬元租下實體店,現已收支平衡。莫家恩稱,多年前興起咖啡拉花,但近兩年卻追捧手沖咖啡,眼見消費者要求愈來愈高,喝咖啡亦「升級」走向「分級」的形態。

統計資料庫數據Statista預料,香港咖啡市場於2020年將達17.24億美元(約133億港元),最大的細分市場是即溶咖啡,全球以烘焙咖啡佔最大份額。該企主打烘焙咖啡,全賣阿拉比卡豆(Arabica),雖然價格比常喝的羅布斯塔豆(Robusta)貴,咖啡因含量卻較低。

咖啡豆貨源非常廣,包括來自巴拿馬、埃塞俄比亞、也門、哥斯達黎加等地,而且只採購評分獲80分或以上的高質豆,以沖出精品咖啡。(湯炳強攝)

林嘉倫坦言,初次創業最大困難是不諳品牌推廣,「網上宣傳看似容易、接觸面廣,卻無疑是大海撈針。為對準客戶群,寧願親身去市集擺攤,以及將產品引入咖啡店,讓人直接嘗試咖啡味道,改善消費體驗來吸引購買。」今年1月於D2 Place舉辦的香城年宵新年市集,反應亦相當熱烈,她笑稱:「個人做到虛脫,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不斷炒豆、補貨,原本估計僅售500包咖啡掛耳包,結果賣出逾千包,收入有5位數字。」

現時她們堅持每月參與一次市集,冀增加品牌曝光率,惟市場競爭激烈,爭取回頭客仍相當艱難。除與客戶交流咖啡心得,另一絕招是提供多個選擇。她稱:「一開始賣咖啡掛耳包,是以一盒10包同款口味出售,發現銷情慘淡後,改以100元任選多款味道,生意額隨即上升。」

二人學習咖啡超過10年,不時與同路人分享心得。(湯炳強攝)

品啡講求「香味韻」 多層次變化

品酒、品茗聽得多,喝咖啡是甚麼滋味,很多人卻不清楚。其實咖啡亦有甘酸香醇苦的風味,因應不同產區、烘焙程度、沖泡方式等,產生千百種變化。莫家恩提醒,喝咖啡是一個享受,重視個人口味,需要慢慢品嘗。

她教路,亞洲原生種大多擁有濃郁可可、焦糖風味;非洲種則偏向花香、果香餘韻,「花香重酸度較高、果香重則酸度較低,但無論甚麼咖啡,都不建議加糖及奶,容易蓋過本身味道。」咖啡講究「香、味、韻」,好的咖啡豆通常能呈現多層次味道。

沖泡來自哥斯達黎加、音樂家系列中的莫札特(Mozart)咖啡豆時,能根據不同溫度的變化,分辨出低中高溫味道。剛煮出來時,較重士多啤梨果酸;微冷後含在口中幾秒,玫瑰甜味相當突出;完全冷掉後再次回酸。但若非冷泡咖啡,均應趁熱飲用。(湯炳強攝)

盼租大舖 辦30人工作坊

咖啡風潮蔓延,形象因年輕人的價值觀有所改變。莫家恩表示,香港的咖啡文化始於茶餐廳,之後是連鎖店,「香港人通常將咖啡師與水吧劃上等號,只知咖啡味道游走苦或濃;但在外國,咖啡師早是一個專業。」

林嘉倫補充:「上一代生活忙碌,喜歡即溶咖啡的方便快捷,但千禧一代講究生活質素,開始崇尚慢活主義,對精品咖啡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坊間亦多了推廣渠道,成功掀起咖啡熱,「本地中學提倡生涯規劃教育,會邀請咖啡師教課,改善行業形象。而咖啡市集(Coffee Agenda)等活動,皆有助市民認識咖啡文化。」

最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民減少外出,咖啡生意受壓,迫使她們重視網購平台,又推出免運費優惠,收支拉上補下「打個和」。她們期望未來可租一間更大的店,舉辦容納30人的工作坊,繼續普及精品咖啡。

【創業兵團】80後夫妻檔開創「奈雪の茶」 內地爆紅開逾300間分店

【創業兵團】內地室內設計服務需求增 港企攻戲院業務

記者:姚慧儀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