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白話文運動】「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其實⋯⋯台灣的法律不保護「版權」哦!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法律白話文運動】「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其實⋯⋯台灣的法律不保護「版權」哦!
Photo Credit: Unsplash

【法律白話文運動】「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其實⋯⋯台灣的法律不保護「版權」哦!

※原載於【法律白話文】網站

大家是不是常常在買來的書後面看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句話呢?

但你們知道嗎?台灣的法律中並沒有保護版權這種權利喔!

蝦米~怎麼可能?!難道這句話是騙人的嗎?

免緊張~其實這句話中提到的版權指的是「著作權」這種權利,而揪竟著作權又是什麼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著作權其實在過去被稱為版權,因以前不像現在隨便複製貼上上傳下載後美圖秀秀一番就可以盜文,所以「印刷出版」就成為了影響出版者及作者獲利最關鍵的途徑,因此著作權的概念來到我國後,最初便以版權稱之。

這也是為什麼「版權所有」,後面都要接上「翻印必究」啦(難道拿手機拍就可以嗎?當然不行啊!)

在臺灣的法律中,有所謂的出版權(民法第515條第1項)、製版權(著作權法第79條),這些名字聽起來很像版權的權利,其實本身都不是著作權,而是「擁有著作權的人才能進一步享有的權利」,可說是著作權的下游權利。

另外,在著作權法中本身沒有出版權,因為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只有著作權人有「重製」著作的權利,出版當然就屬於重製啦~

首先,為什麼我們會需要著作權這種權利呢?

如果創作者用心創作的東西,卻沒辦法受到保護,被別人輕易地盜用、沒有經過同意直接拿去販賣或是抄襲,那久而久之,自然就沒有人想創作了,反正那麼辛苦創作的成果,還不是會隨隨便便就被他人搶走,就像養肥肥的豬,最後卻被別人宰來吃一樣,藍瘦~香菇~所以法律才要制訂著作權法來保護創作者的心血結晶喔!

那麼有哪些東西是受到著作權保護的呢?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的範圍包含:語文、音樂、戲劇、舞蹈、美術、攝影、圖形、視聽、錄音、建築以及電腦程式,十分廣泛,因此不只書籍,像是雲門舞集的舞蹈、《你的名字》這部電影、普立茲展所展出的照片、《星海爭霸》這個遊戲軟體,甚至是你在美術課畫的圖,只要是創作者用心創作的成果可都在著作權的保護範圍內喔!

受到保護的東西,非著作權人不可以隨意的使用,也就是,買到書不能慶菜影印拿去送給親朋好友、買了好聽的CD不可以拷貝賣給班上同學、老師在同樂會上播放的電影光碟必須是公開播放版本、路邊賣的醜醜盜版卡通圖案衣服你不要買!不然是會犯法的啊~啊餒哩知影某~

那麼這樣的保護有沒有時限呢?當然有啦!著作權的存在時間是著作權人生存的期間以及死後的五十年,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人在三十一歲完成一部著作,而那個人的壽命是七十歲,那麼著作權保護的時間就是從他完成著作開始到他死亡為止,再加上五十年,總共九十年喔!(大家算對了嗎~)

而過了著作權保護時效的作品會如何呢?

這個作品就會成為公共財,讓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這也就是為什麼出版社可以自由出版幾百年前的作品,像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紅樓夢》、《西遊記》等等,而不需要得到作者及作者家屬的同意。

看到這邊,大家有沒有很好奇,著作權這麼棒的權利要怎麼取得呢?

是要向政府登記嗎?還是要像文章開頭所寫的一樣,在作品上標註勒?又或是在世界中心呼喊愛~啊說錯了~是呼喊權利,其實都不用喔,我國對於著作權採的是完成主義,也就是當著作完成時,著作權人就直接取得著作權囉!

下次大家再看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句話的時候,就可以在心底冷哼一聲,然後說:「是著作權啦~哩碼幫幫忙~」囉!

著作權法第5條:
本法所稱著作,例示如下︰
一、語文著作。
二、音樂著作。
三、戲劇、舞蹈著作。
四、美術著作。
五、攝影著作。
六、圖形著作。
七、視聽著作。
八、錄音著作。
九、建築著作。
十、電腦程式著作。
前項各款著作例示內容,由主管機關訂定之。

著作權法第10條:
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但本法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著作權法第30條:
著作財產權,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存續於著作人之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五十年。
著作於著作人死亡後四十年至五十年間首次公開發表者,著作財產權之期間,自公開發表時起存續十年。

不過在香港不要這樣喔,因為在香港仍使用「版權」為正式的法律名詞,例如

香港法例第528章《版權條例》
本條例旨在就版權及有關權利,以及就相關事宜訂定條文。

嗯⋯⋯不管怎樣,著作權是著作完成就取得,有沒有寫這句話⋯⋯好像沒什麼用呢!那我們就下次見啦~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使用別人的作品一定要想到著作權哦:

  1. 律師看法:出版社、作者與著作授權──從《翻譯者》著作權糾紛,我們能學到什麼?
  2. 律師看法:從「無間道CD-PRO2」、「一顆饅頭引發的血案」到谷阿莫
  3. 是侵權,還是合理使用?律師說給你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