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遗产在福建 | 保生大帝信俗:慈济众生 两岸同崇

文化遗产在福建 | 保生大帝信俗:慈济众生 两岸同崇
2021年08月29日 15:52 新浪网 作者 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

  保生大帝信俗

  保生大帝信俗,发源于厦门青礁慈济宫和漳州白礁慈济宫,是福建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之一。它是海峡两岸同宗、同缘,同信仰的见证。

  文化遗产在福建

  保生大帝信俗,是福建省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神像(陈淑华摄)

  保生大帝,原名吴夲,俗称大道公,吴真人,出生于北宋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今为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祖籍泉州安溪感德石门村。

  吴夲小的时候父母即病逝,因此,他立志学医,誓要帮百姓摆脱病痛,为此曾访求名师,精心钻研医术。

  后来,结庐于白礁村东1公里远的青礁村崎山东鸣岭下龙湫坑畔,凿井取泉,采药炼丹,为民治病。他为人治病,不分贵贱,上至皇亲,下及庶民,按病投药,不受奖赏,不索酬谢。

  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使他闻名遐迩,备受百姓敬仰。

  宋景祐三年的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58岁的吴夲上山采药,不慎坠崖仙逝。为缅怀他的恩德,当地百姓在青礁龙湫坑畔建造龙湫庵,将他奉为神明祭祀。

  南宋绍兴年间,经乡人吏部尚书颜师鲁向朝廷奏请,宋高宗赐建龙湫庙,乾道二年(1160年),宋孝宗赐庙号“慈济”,故改名慈济庙,宋淳祐元年(1241年),奉诏改庙为宫。

  青礁慈济宫

  白礁慈济宫

  由于吴夲神灵显赫,得到历代帝王的褒封,从“公、侯、真人、真君”,直至“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漳州白礁慈济宫工作人员王清发说:

  “慈济庙之所以能升格为慈济宫,与保生大帝医救宋仁宗之母有关。

   为什么皇帝会赐建这个宫庙给他呢?因为,当时他救了宋仁宗母后的命,宋仁宗要留他在宫中享受荣华富贵,他说什么都不需要,金银财宝也不要,说金银财宝是身外之物,当官也不习惯,喜欢云游四海,济世救民。

  宋仁宗听了非常感动,说这精神太可嘉了。后来,皇帝说,不然赐一个宫殿给你。拖到南宋高宗的时候,派大臣来赐宫殿给他。”

  白礁慈济宫工作人员王清发与东南广播公司记者合影

  保生大帝由人衍变为神后,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百姓求医无门之时,总会到慈济宫,以抽签卜卦的方式向保生大帝求取药方,因多有奇效。

  在病家的心中产生心理作用,使保生大帝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愈来愈崇高,渐渐地成了一方的医神和保护神,不仅是求医问药,凡祈福禳灾之事皆求之。保生大帝信俗由此慢慢形成。

  青礁慈济宫理事会成员颜洪寿接受东南广播公司记者采访

  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理事会成员颜洪寿跟我们讲述关于保生大帝的故事。

  保生大帝在行医的过程中, 第一用药草,第二用针灸,第三推拿。

  他在厦漳泉三地到处行医济世,手到病除,所以在厦漳泉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就形成了大家生病的时候,都争先恐后来这边求保生大帝庇佑,求个药签。

  后来,有人说,保生大帝那么厉害,不然我们建房子,娶媳妇啊,叫他选个日子。当时因为文化程度比较低,所以,保生大帝信俗就从这边开始的。

  因为过去各地要来这边朝拜很不方便,比如南靖长泰、永定这一带的,后来,他们就把祖庙的保生大帝的像画下来,雕刻一个神像放在他们的村庄里供奉起来,所以每一年他们要来这边进香。这个就是信俗的初步形成。信俗从那个时候延续到现在。包含蜈蚣阵,还有神明过火等。

  药签

参加保生慈济文化节的蜈蚣阁(陈淑华摄)

  神明过火(陈淑华摄)

  保生大帝影响日益深远,为供奉方便,自宋代以来,福建、广东、台湾等地的保生大帝信众纷纷从慈济宫分炉到其所居住地,建造新的宫庙奉祀。因此,青礁、白礁慈济宫一直被分炉于各地的保生大帝宫庙奉为祖庙。

  据白礁慈济宫工作人员王清发介绍,初步统计,海内外有一千多座供奉保生大帝的宫庙,虽然每个地方的称呼不一样。

  比如说,厦门龙海台湾的一些地方叫大道公,泉州有叫花轿公的,东山诏安也有叫先生公的,叫法不同,但供奉的同为保生大帝。

  每年,各地的保生大帝分灵庙都会纷纷回祖庙进香祭拜,祈求来年一切顺利平安。

  青礁慈济宫理事会成员颜笛接受东南广播公司记者采访

  海沧青礁慈济宫工作人员颜笛说:

  “每年从正月到农历三月十五,进香团特别多,有时候一天来一两万,我们这边最多的一天二十几个进香团来,这个出去那个进来。有的进香就来打卦的,有的是固定的。

  比如说三月初一,三月十五或三月初七初八,每年都同一个日子来。

  他们一年来进一次香,是因为它从这边分灵出去,把神像抬回这边来,等于说回母家来走一下,祈求一点香火回到他们的庙里面,祈求他们村庄来年更加好,一切更加顺利,更加平安,就这个意思。”

  近年来,两岸慈济文化交流往来日益活跃,每年到青礁、白礁慈济祖宫进香的台湾朝圣团都有几十个。

台中元保宫副主委赖信雄(右)带领进香团参与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祭典活动(陶新庆摄)

  台湾保生大帝宫庙送给祖庙的匾额

  台湾保生大帝宫庙送给祖庙的匾额

  除了回祖庙进香,台湾的保生大帝宫庙也纷纷邀请祖庙的保生大帝神像去巡游驻跸。

  比如,2007年、2008年、2010年,海沧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神像先后巡游金门、澎湖、台湾本岛。

  保生大帝金门巡安(海沧青礁慈济宫提供)

  2008年,保生大帝巡游澎湖(海沧青礁慈济宫提供)

  保生大帝澎湖巡安盛况(海沧青礁慈济宫提供)

  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理事会成员颜洪寿告诉我们:

  2007年8月份,金门保生大帝联谊会恳请保生大帝巡游金门几个岛屿,后来通过各方协商,保生大帝第一次出巡金门,那次去了三天。

  后来澎湖也要求我们去,所以,2008年的时候,保生大帝第一次坐飞机,两百多人包一架飞机,到澎湖去。他们还保留这个信俗,我们还没下飞机的时候,他们两台消防车来洗尘,整架飞机都洗完了我们才下来,非常地隆重。当时的澎湖县长王柄权亲自到机场迎接,帮助我们抬神轿。

  2010年,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会长廖武治先生,亲自邀请我们,我们当时去了十二天,二百多人,走了十八个县市,到哪个宫都非常盛情,而且台湾很多人都 跪在路上,我们的神明轿就从他们的头上走过,他们说这样,来年可以得到保生大帝庇佑,能够消灾灭病,从台北走到台南,整个台湾走透透。

  2010年,保生大帝出巡台湾(海沧青礁慈济宫提供)

  保生大帝巡游台湾场景(海沧青礁慈济宫提供)

  在台湾,有近四百座的保生大帝宫庙,信众近500万人,并组成了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影响十分广泛。而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祭拜活动,且很多是延续几百年不变的信俗。

  记者:台湾那边祭拜保生大帝是什么个情况?

  颜笛:台湾的信俗活动比我们多,祭拜比我们隆重,几百年前的他们都有保留下来,我们有的没有。

  比如,他们有过平安桥啦、点灯啦,还有乞龟,有米龟,有水果做的龟,有大的,有小的。

  法事做完后,谁要把龟请回去,要添多少香油给保生大帝,请回去的龟,明年会做个加倍大的来供给保生大帝。

  在台南一带,只要说保生大帝要做什么事情了,大家都踊跃参与

  台南,有座台湾最负盛名的保生大帝庙宇——学甲慈济宫,每年三月十一都要举行隆重的“上白礁”谒祖绕境祭典,此活动持续逾300年,每年都有无数信众汇集这里,遥祭大陆祖庙。

  相传,吴夲于北宋仙逝后,乡人立庙祭祀时,雕刻有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一大帝奉祀于龙海白礁慈济宫,三大帝奉祀于青礁慈济宫,二大帝则随郑成功军队前往台湾。

  农历三月十一,郑成功军队在台南学甲镇头前寮将军溪安全登陆,部分将士在此定居,并建“学甲慈济祖宫”供奉保生大帝神像。

  为了让后世“不忘白礁乡”,学甲慈济祖宫前面还特意地建造了一座白礁亭。这座学甲慈济祖宫便成为后来台湾各地祀奉“保生大帝”庙宇的开基祖庙。

  白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神位供奉传说中的“一大帝”

  王清发介绍说:

  我们这个保生大帝,自古正身也叫一大帝,镇殿的,从来不能出门的,以前传说,坐在顶上,镇邪在底下,如果起身了,社会就不安宁了。

  古时候,他的左边叫二大帝,负责出巡泉州府,右边叫三大帝,负责出巡漳州府。后来两尊都 被请出去没回来。请到哪里去呢?

  二大帝被郑成功请去护航镇浪,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泉州南安石井人,当时要过去台湾海峡,叫过黑水,台湾叫过黑水沟,早期都是坐木船,经不起风浪的,当时,我们闽南有句俗语说:“过黑水沟,拼过去的,到台湾就好了,拼不过去的,就得睡草皮。”郑成功就请这个二大帝护航镇浪,从台南学甲登陆上去,所以,现在的台南学甲慈济宫就是我们这边的二大帝,它跟我们这个祖籍庙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他们在郑成功登陆的那个海堤旁边盖了个白礁亭。为什么要盖白礁亭呢?就是代表回来祭祖的意思。所以它每年一小庆,四年一大庆,要举行上白礁祭祖绕境活动。

  记者:上白礁祭祖绕境活动具体是怎样的?

  王清发:就是阵头很多,很多宫庙都会来凑热闹,要绕境九十六公里,三天两夜到白礁亭,向我们这个祖籍庙遥祭。非常热闹,今年三月份,我带团去参加了。

海内外信众同祭保生大帝(陈淑华摄)

  保生大帝信俗,是海峡两岸同宗、同缘,同信仰的见证,是闽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保生大帝慈济众生的精神,千百年不断传播,以特有的生命力,代代相承,给人们带来和谐、幸福与安康!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福建省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