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员费上万!做书人会讲故事,“白菜”也能卖出“海鲜”价?_文库_梁文道_读者
评论

年会员费上万!做书人会讲故事,“白菜”也能卖出“海鲜”价?

一个顶级出版平台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由万千粉丝拥戴的文化偶像牵头,明星翻译家坐镇辅助内容生产,最懂公司运作的财经作家做参谋,最好的印刷企业提供设计并把控质量,头部传媒公司营销与包装,优质稳定的出版社做合作伙伴——开局即王炸,“建本文库”就是这样一个出版平台。

早在今年二月初,翻译家李继宏就在豆瓣平台透露与媒体人梁文道、财经作家吴晓波、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雅昌文化集团创始人万捷等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由梁文道做主理人,将从事一种全新的出版业务。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出版界翘首以盼,期待着这几位在过去数十年引领出版传媒潮流的读书人如何再将出版这一老行当玩出新花样。

在4·23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建本文库”发布会如约举办。创始人分别身处北京雅昌艺术中心、美国波士顿瓦尔登湖畔以及铅活字印刷术发源地德国汉诺威三处出版文化地标,共同连线谈论“建本文库”的创立初衷——“纸本末年,素简做书”。当录播视频画面显现,创始人之一李继宏站在梭罗搭建的小木屋边,向读者描述瓦尔登湖水底清晰可见的沙砾,此时被梭罗比喻为“铁马”的火车驶过,发出轰鸣之声,这场为第一本建本版《瓦尔登湖》举办的新书发布充满了理想化的浪漫意味。

01

是“暴利敛财”,还是“做书人的理想”?

“纸书很快就要迎来它的末日了。”梁文道对纸质书的未来充满了忧心。这一论调虽是老生常谈,但在世界读书日这天再拿出来郑重讨论,显然更具话题性。当天出炉的202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以手机和Pad为载体的数字化阅读比例较上一年有所增长,越来越多成年国民喜欢听书和视频讲书。数字化的“快餐”阅读越来越大行其道,纸书末日似乎成为一个预言。

梁文道向读者表示“建本文库”将会不计成本,从版本选择、编辑校对、排版设计到印刷,每一方面都做到最好,把书做成“一本书该有的样子”。他希望读者把这套建本文库看成是人生中重要的投资,意识到买书这件事不是吃个快餐那么“简单”,去爱惜做得好的纸书的样子,为此感觉“值得”。

“不过这种好带来的结果就是它不会很便宜,甚至可以说挺昂贵。”这位主理人以此直面当下“白菜书价”和超低折扣的书业顽疾。同时他又强调,“但我们的纸书不是华丽的,应该是素朴优雅的;纸张应该很好,但不会夸夸其谈地在你面前炫耀;装帧应该坚实、稳固,却又有一定的柔软身段;封面设计应该足够朴素,但又能让你慢慢感受到它的精致……

“建本文库”的第一本书《瓦尔登湖》就是一个范本。梁文道对建本会首席设计师陆智昌说:“我对成本不做限制。”最后书封选用一种原产于意大利的可印刷布料,价格十分昂贵。“虽然有平替,但就是能看出差别,所以最后放弃了平替。”梁文道说。关于如何让书能够丝滑地从函套取出,但又不至于太丝滑,书一碰就掉下来,雅昌做了不少研究,因此这本书的成本已经高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然而,抵抗纸质书的消亡、图书不应低价贱卖、把握书籍形式与内容的平衡,与这些理想主义的做书行为相比,发布会直播间的读者更关心的是“建本文库”的书到底卖多少钱,自己到底买不买得起。当有读者在评论区披露“建本文库”10000元/年的高价会员制时,质疑的声音扑面而来:“我想过会比较贵,但这个价格有点……”“怎么把白菜卖成海鲜价,还会讲故事。”“什么时候纸质书也要有金钱门槛了?有几个学生入得起会员?这是推广纸质书,还是推广努力赚钱才配读纸质书?”“看书是多么随意的事,为什么要拉高阶级,拉开门槛?”

02

每本书年目标码洋不到200万,读者仍然很难买账

直到发布会即将结束,建本会才向读者正式介绍“建本文库”的会员机制:仅限2000个名额,10000元/年起的会员价格,包含“建本文库”图书10种,“专家导读”音频、视频,围绕纸质书展开的文学沙龙、讲座、参观、游学等线下活动的优先报名权,以及艺术家定制藏书票。

“算下来一本书年码洋不到200万。”有读者算了一下账,发现平摊到每位创始人身上的码洋目标其实也没多少,赚回来的钱有一个底线在,倒也算不上“暴利”。不过高门槛的会员价格还是令直播间大多数读者望而却步。数据显示,“建本文库”发布会直播由三个视频号同步推出,其中“建本文库”视频号直播观看人数高达6490人次,然而截至目前2000个会员名额尚未售罄。“有没有想过或许受众就不是我们这群会看直播的穷光蛋”,有读者如是评论。

事实上建本会的五位创始人对“建本文库”成为一个受大众欢迎的出版项目一开始就没有预期,几位创始人并不介意结果如何,于是坚持着要做这场“出版实验”。

多年以前,梁文道和李继宏成为英国一家老牌读书俱乐部会员,读书俱乐部所做的书被公认为是最权威、最精良的版本,只有会员才能得到赠书。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这样的读书俱乐部?带着这样的疑问,建本会的创办理念初具雏形——这是一个基于对纸质书的热爱与交流发起的读书会,为大家提供的核心服务是书。

最初听到建本会的项目计划,雅昌文化集团创始人万捷十分兴奋,从事印刷工作40年,把中国的印刷企业推向世界顶尖,他对纸质书抱有近乎纯粹的信仰,“造纸术、印刷术都是中国人发明的,将中国的古老技术运用在做书这件事上,呈现世界文明,对于参与到这项向纸质书致敬的项目,我感到十分光荣。”同时他认为读书会组织大家了解书、讨论书,最后将读书会活动以新媒介向大众传播,并不是一件只为少数人服务的事情。

吴晓波坦言自己是被梁文道和李继宏的“不谈生意,只谈情怀”打动的。他认为建本会所做的事情是在建构一套话语系统。远在德国,他向读者介绍:500多年前,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从此知识以极低的成本进入到每一个欧洲家庭。而建本会所做的事情就是让读者重新构建对纸质书价值的认知。

“建本文库”合作伙伴,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市场上低品质的图书泛滥,恶性竞争层出不穷,图书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我想知识的价值,不应该只用价格来衡量。”

03

小众高端定位,图书要走向精英化?

无论是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还是企鹅兰登的平装书革命,每一次出版生产革命带来的都是阅读的普及与知识的平民化。这不禁令人心中产生担忧,“建本文库”小众高端定位的出版模式,是否会导致知识走向精英化?

“建本文库”创始人提到,有一些朋友去逛书店,首先用手机拍下书封,回家后在各大电商平台比价,买下最便宜的那本,或者干脆去读免费的电子书。这种行为虽然让真正的读书人、书店人和出版人深恶痛绝,但不可否认的是,决定读者读不读的还是图书价格。通过一个出版项目试图扭转公众对纸本书价值的认知,这或许仍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如果一个出版平台的终极目标是扭转公众对纸本书价值的认知,进而真正热爱阅读,那么它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在图书生产端,雅昌已经做到了让“世界出版人不是因为便宜而来中国做书,而是因为雅昌做得最好才来中国做书”。通过与技术结合,致力于艺术书生产,雅昌自2003年,共计142种图书荣膺“最美的书”称号,成为国内印制“最美的书”最多的企业,在书籍形式方面已然做到极致,让读者认识到了纸本书最好的样子。

然而纸本书一旦进入商业领域由图书公司运作,就必须掌握成本与工艺、市场与品质的平衡,书让读者买到才有可能读到,书被阅读才有可能改变人的观念,而书籍被购买倚赖的是出版平台的定价策略、营销策略、渠道策略,以及稳定的资源供给。以“建本文库”目前的资源配置,出版应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现代人常常将建本书(又称麻沙本)视为最好的古书,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建本书在当时其实是被大家瞧不起的“畅销书”。“建本文库”创始人谈品牌名称由来,表明想做的是努力将纸本书做到看起来“最好”,即使知道像建本书一样,“建本文库”与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纸本书还有很大的差距。

不过建本会可能忘了,“最好”的纸本书,应该是被读者真正拿到手里被阅读的那一本。

END

-出版人杂志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出版人讲堂」店铺,订阅2024《出版人》杂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