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推拿 能紓緩關節疼痛 - 明醫網

針灸 推拿 能紓緩關節疼痛

[2015-07-21]

舉步維艱,常用來比喻環境困厄,難以前進。巧合的是,這個比喻似乎也是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每日的生活寫照。由於病情嚴重者每行一步,膝部都會傳來劇痛,所以他們大多選擇足不出戶。基於置換關節手術未必適合體弱、年老等患者,故其只能每日以止痛藥控制病情。其實,手術之外,中醫的針灸推拿方式,或可為患者改善疼痛,為他們提供另一條治療出路。

關節勞損影響生活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痛苦不足為外人道之,單是赤腳走在鵝卵石上,已叫不少患者大叫疼痛。試想一下,如果步行時,每分每刻膝部都要承受各種椎心蝕骨的刺痛和酸軟,不但對患者的身體,對其心理亦同樣是沉重的折磨。患者因長期承受體重負荷,再加上日積月累的活動勞損,原本用以保護膝關節的關節液難以即時補充,導致關節軟骨直接互相磨蝕,引起疼痛。

嚴重的患者關節會發炎和嚴重變形,同時增加出現骨刺甚至鈣化的情況,導致患者走路、負重和站立時,膝部均會有明顯疼痛,嚴重者更會因行動不便而喪失自理和工作能力。治療這種病症,現時西醫多數藉助手術用人工關節置換受損部位。但如果患者年齡較大,未必可承受手術麻醉的風險。對此,中醫則選擇以針灸方式進行治理,初步效果亦很理想。

針灸有明顯幫助
早前,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嘗試以針灸推拿方式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臨床研究發現最終有逾八成患者經過治療後,膝部疼痛有明顯的緩和。負責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舒旭表示,整個研究為期約一年半,研究對象選自中醫學院轄下三間中醫藥門診的求診患者,在得到他們同意下,進行觀察治療。受測者共有九十二人,年齡介乎廿一至八十四歲,涉及的關節多達139個。

在臨床觀察期間,中醫師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先了解每一位患者的個人體質和病情,在相應的關鍵穴位,進行針灸和推拿治療。經過二至八次的治療後,將近三成有問題的關節疼痛完全消失,甚至能夠正常活動;另外亦有三成人的關節問題減輕近半,活動有明顯改善;其餘三成患者只有輕微的減痛,活動能力未見改善。綜合研究數字表明,針灸推拿對大約六成患者可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舒旭認為,對於那些不適合或不願意以手術或止痛藥來減輕疼痛的患者,他們可考慮以針灸推拿緩和膝關節痛症。

打通氣血改善痹證
對於膝骨性關節炎,在中醫而言,屬於「痹證」的範疇,一般可根據症狀分為「膝痹」、「痛痹」、「骨痹」和「筋痹」等。中醫認為,一般人隨着年紀漸長,體內的臟腑氣血就會日漸虛弱,因而令抵抗能力減弱。如果長時間氣血經脈不通,或不幸感染到風寒濕邪,即會令病發機會大大增加,因此患者多屬老弱人士。舒旭指出,針灸推拿正正是可以透過針刺和人手,刺激適當的穴位,而令身體的臟腑氣血恢復順暢平衡,改善「不通則痛」的情況,及調節局部的循環與代謝和降低骨內壓力,以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和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是次研究結果更顯示,治療次數愈多效果愈佳,故建議患者需有恆心接受治理,以免半途而廢,令療效大打折扣。

物理治療已廣泛使用
正由於針灸治療對關節問題有明顯的效果,所以除中醫外,現時大部分的物理治療師均有利用針灸替患者紓緩關節疼痛和進行復康治療。註冊物理治療師陳嘉渝表示,現時針灸治療已在國際物理治療界別中廣泛使用,由於不少臨床研究均指,如能在傳統的物理治療上,配合針灸治療作輔助,能夠有效減少患處關節發炎和疼痛,同時加快復原。「雖然針灸不能改變關節的結構,但卻可以刺激身體的自我修復功能,減少患處的疼痛炎症。」

此外,針灸緩和關節疼痛亦有起效快的優點,如病情並非十分嚴重,只需針灸一至兩次,即可令疼痛關節有明顯的紓緩。但傳統的物理治療如電療、超聲波療法等,即需要進行多幾次的治療方可起效。再者,針灸一般只需用到輕巧的工具,對比大型的物理治療器具,可更靈活幫助病人,例如方便上門替行動不便的人士進行治療。因此在關節問題的復康治療上,已愈來愈多物理治療師應用針灸作輔助。

中西針灸術有別
針灸,顧名思義是利用針去進行的治療。但即使用具一樣,不同的斷症概念、施術手法,也令中西方對針灸術的對症應用出現不同的取向。陳嘉渝指出,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針灸術已傳遍西方,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至今西方已發展出一套與中醫有明顯差別的針灸術。他解釋,由於西醫理論講求規範化,能夠以簡單易學的方式進行斷症和治療。因此相對傳統中醫講求先診斷病人的體質,才設計出適合患者的「個人化」治療,西方發展相對較有系統。

西方針灸術,尤其是美國的治療師,經過量化的科學研究,製成一系列的治療標準,例如腰骨痛可刺A穴位,腳痛於B穴位下針等,甚至已不用傳統穴位名稱,而是用圖片座標等方式作出指示。其好處是容易量化,醫護人員可短時間內學會,不足處是未必能如中式針灸術般,切合病人的個別需要,導致治療效果或有所扣減。相比美國,澳洲的針灸術雖同樣注重量化,卻保留了中醫的一些下針技術,如刺針法、納針法和捻針等,以對應不同的病狀。

專業人士施針
對於針灸如何改善關節疼痛,骨科專科醫生龍衍輝認為,雖然對相關的研究和其運作機理認知不多,但在臨床經驗上,的確有不少病人,尤其是進行手術後一段時間,關節腫脹仍難以消除,在經過針灸治療後,關節腫脹確有明顯改善。但他提醒病人如選擇以針灸方式進行復康輔助治療,應由註冊中醫或物理治療師等合資格的醫護人員進行,方可對患者更有保障。

換關節需考慮年齡
針灸雖有助緩和發炎關節的疼痛,然而,要徹底治理退化性關節炎,以手術置換人工關節可說是主流趨勢。雖然有外國研究指,三十年前接受手術的人士,有近六成的人工關節現時仍可使用,但人工關節始終並非永久性,加上接受手術後,患者更需盡量避免蹲坐、跪下等動作,因這些動作會令人工關節受力,增加關節移位的風險。因此,雖然手術可令患者免除關節疼痛,恢復日常行走的活動能力,但到底是否適合接受手術,病人必須作出仔細的權衡。一般而言,如年近七十歲且關節退化較嚴重、已明顯影響日常活動能力者,應及早接受手術,以免拖延數年後,身體機能轉差,屆時即使想做手術也限於身體狀況而難以成事。

注射補充劑抗磨蝕
龍衍輝稱,近年醫學界處理退化性關節炎有愈來愈多的治療選擇,除傳統的手術和物理治療外,如病人生活已受病情影響,但又未嚴重至需要施手術,或者本身難以承受手術風險,則可選擇注射關節液補充劑進行治療。關節液補充劑的主要成分為透明質酸,具有三種主要功能,包括明顯的潤滑功效,注射入關節後可減少關節磨蝕,緩和疼痛;其次為修補功效,它可刺激關節內的軟骨生長,修補受損的軟骨組織。最後,補充劑亦有輕微的消炎和止痛效果,但需較長時間方可生效。

現時醫學用的關節液補充劑具有不同的分子結構,所需注射次數亦有差別。如分子結構較長者,具有較佳的彈性,有助潤滑關節,但相對較難被吸收,故修補軟骨的功能較弱;至於分子結構較短的雖易於吸收,修補功能佳,但潤滑功效則相對較差,關節疼痛厲害者未必可起即時紓緩效果。故此病人選擇時,可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亦要因應自身關節狀況和生活需要作出選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