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一切如常 | ELLE HK
明天一切如常

明天一切如常明天一切如常

Text TOMMY WAN
READ MORE

明天一切如常

歷時三年的疫情,無數人的生活因此停擺,隨着各國的防疫政策逐漸放寬,我們恍如經歷了 一場噩夢,終於能醒來迎接屬於我們的美好將來。2022 年已經接近尾聲,何不藉此機會送 舊迎新,按下播放鍵讓暫停的派對音樂重新響起,一起說聲:「The show must go on.」今期《 ELLE 》從旅遊、飲食、虛擬藝術及室內擺設等不同角度出發,與你發掘疫後生活的可能性, 在 2023 年回歸多姿多采的常態。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重返征途

重返征途

沉寂幾年的機場大樓內,終於再次重現人來人往的光景,大家都迫不及待搶購機票到日本、韓國等地旅遊,要把累積幾年的壓力一次過釋放。世界旅遊觀光委員會( WTTC )報告指出,經歷疫情後「 戶外與大自然旅遊 」以及「紓壓放鬆健康旅行」將會成為大趨勢。過往每次旅行都習慣把行程排得密密麻麻,要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到訪最多的景點,品嘗到最多的地道美食,才能值回票價。但如今的疫後旅遊更着重於「幸福感」,目的地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藉着旅遊的機會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才是旅遊的意義。

旅遊節目主持袁學謙( Benedict )以及室內設計師兼專欄作家陳丞軒( Keith ), 早在「0+3」正式宣布前已經率先踏上澳洲和日本的土地上,因為工作關係,旅遊一直與他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這次就讓他們以不一樣的旅行體驗,分享疫情後期在外國的所見所聞,帶我們重拾旅遊的感動。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袁學謙 Benedict Yuen - 旅遊節目主持

如果有觀看旅遊節目的習慣,相信也不會對節目主持 Benedict 感到陌生,以往一年內的旅遊次數幾乎接近40次,被困在香港良久的他今年也接連到訪了澳洲、新加坡以及泰國等地。「旅遊原本是輕而易舉的事,以前 1 點鐘想飛,5 點鐘已經可以上機,現在卻變成很奢侈的事。我在 4月的時候出發,基本上只有在機場、公共交通工具和醫院需要佩戴口罩,不禁讓我感受到原來以前的生活才是正常的,可以到處食雪糕也是一件很自由的事。」

袁學謙 Benedict Yuen - 旅遊節目主持

其實疫情後的旅遊,並不是要追求甚麼新景點或是多麼刻骨銘心的體驗,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生活重回正軌。「在疫情之後旅遊可以重新帶給人們一個願景,怎樣才算是『正常』的生活。我期望在2023年大家可以隨時想飛就飛,機票價格回落,也不用再戴口罩。」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袁學謙 Benedict Yuen - 旅遊節目主持

在這次的澳洲之旅當中,Benedict 最推薦位於澳洲悉尼的 Wildlife Retreat at Taronga:「度假村仿照非洲的環境設計,旁邊就是悉尼的動物園,在房間能輕易觀賞到不同的動物,還擺放了非洲的營火,非常有氣氛。晚上還能同時觀賞到悉尼的城市夜景,城市與原野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陳丞軒 Keith Chan - 室內設計師兼專欄作家

作為室內設計師以及位於西營盤的選物店 HINT. 的店主,Keith 一直與日本的設計公司和廠商保持合作,期間計劃因為疫情而暫停,在正式開關前透過工作簽證提早到日本,與位於金澤擁有超過 400 年歷史的鑄 銅廠合作,其間最大的得着就是明白面對面的重要性。「人與人之間關係很講求信任,需要長時間建立,雖然現在有視像會議等的技術,但直接到日本觀看實物,和老闆見面才能更快解決問題,因為日本人做生意要見面才會信任對方。」

陳丞軒 Keith Chan - 室內設計師兼專欄作家

這次的日本之行 Keith 到訪了多個城市,包括長野的白馬市、飛驒的高山市、關西的大阪及京都等等,放假之餘也為了推廣香港設計出一分力,讓疫情後的交流能變得更順利。

陳丞軒 Keith Chan - 室內設計師兼專欄作家

「我們將會與日本有一連串的合作,希望做出『Made in Japan, Design in Hong Kong』的傢俬。香港設計師很強,但製造則比較弱, 與日本相輔相成就能使香港設計更上一層樓。」談到疫情後的旅遊能如何幫助香港人走出負面情緒,Keith 分享道:「一直去旅行,人才有進步的心。見識香港做不到的事,你總會找到事情去借鏡。去旅行保持好奇心,才能將新事物帶回香港。而旅遊令人開心,負面情緒也能得到釋放,重新找回希望。」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健康是一種習慣

健康是一種習慣

要觀察一個時代的變化,從飲食習慣亦能看出一二,疫情時代的來臨令不少人轉向在家煮食或是選擇叫外賣, 口味和價錢也不再是決定的最大因素,如何吃得健康才是最多人關注的問題。生酮飲食、素食、168 間歇式斷食 法等等的飲食方法逐漸得到大眾的認可,加上疫情使人日常的運動量下降,在維持健康飲食之餘滿足口腹之慾便 是疫情後人們面對的最大挑戰。全球市場研究公司 Innova Market Insights 就整合出了四大未來飲食趨勢,分別是 Plant-Forward —— 尋找植物類的替代品,Tailored to Fit —— 選擇最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食物,New Omnichannel Eating —— 更多購買食物以及用餐方式的選擇、In Tune With Immune —— 進食增強免疫力的食物。

在香港也有不少人一直致力推廣健康飲食,養生平台 CheckCheckCin 創辦人梁尹倩(Cinci)以及健康資訊平 台 Heal The Life 創辦人陳沛筠(Katy)就是當中的代表。香港人生活忙碌,她們就分別以中醫以及營養師角度,提 供簡單方便的飲食建議,讓香港人即使在疫情後的時代依然把守好健康的防線。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梁尹倩 Cinci Leung - 註冊中醫及養生平台 CheckCheckCin 創辦人

「一直有這麼一個想法:希望大眾能從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調理個人身體,不要等到身體負荷不了,生病時才看醫生。」Cinci 希望透過簡化基本的中醫藥概念,善用「不時不食」 以及「醫食同源」的理念,因應節氣變化選擇相對應的適合食物,令更多香港人了解到養生不一定沉悶,因而創立養生平台 CheckCheckCin,分享對食材屬性的認識。

梁尹倩 Cinci Leung - 註冊中醫及養生平台 CheckCheckCin 創辦人

「例如現在正值冬季,可以適量飲用炒米水,健脾胃之餘也可以暖胃驅寒。」

梁尹倩 Cinci Leung - 註冊中醫及養生平台 CheckCheckCin 創辦人

疫情後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就是長期壓抑的情緒,而中醫理論認為肝主情志,任何不良情緒都會傷肝。Cinci 就建議適量進食行氣食物,如白蘿蔔、陳皮、五指毛桃、金桔等,或 者飲用花茶,例如玫瑰花、茉莉花、洋甘菊等,都有助氣血運行,改善肝鬱氣滯的情況。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陳沛筠Katy Chan - 健康資訊平台 Heal The Life 創辦人

撇開 Heal The Life 創辦人身份,Katy 也是一位全職學生,進修食物及營養學。 她以往在美國讀書時一直也有關注當地的健康平台,但發現資訊都很難應用在香港 人身上,因此開設 Heal The Life 以生活化及貼地的方式,讓大家用電話的同時能輕易接收簡單的實用資訊。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陳沛筠Katy Chan - 健康資訊平台 Heal The Life 創辦人

「 疫情後香港人對飲食的要求明顯高了,出現了自家製的風氣,並且會在家煮食和上網找食譜,過程當中知道用到甚麼調味料,對吃下肚的食 物也會多了認識。」

陳沛筠Katy Chan - 健康資訊平台 Heal The Life 創辦人

要吃得健康其實不用實行全面戒口, Katy 認為最重要是份量安排:「出外用膳沒有必要限制自己哪些食物不能吃,只要多吃健康食物,或是控制自己一星期不要吃 多過兩到三次肥膩的食物,攝取不多於消耗,就不會有太大影響。」

虛幻未來

虛幻未來

新科技與數碼媒體創作在疫情期間興起, 先有元宇宙後有「非同質化代幣」NFT,不管是哪個界別也會受到影響。藝術行業同樣也不例外,藝術家近年也趨向把作品放到虛擬世界, 的確可以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讓觀眾更容易沉浸在音樂以及影像當中。在電影、遊戲或是廣告裡,3D 藝術就是最常見的種類之一,以電腦創作出交錯於虛實之間的影像,或是仿似真人的虛擬偶像等,都令人嘆為觀止。儘管技術可能還未足夠成熟,但無可否認在疫情後的時代,世界的運作模式都在一點一點地被網絡以及虛擬世界所改變。

隨着虛擬世界的發展,不少人在生活上也會開始接觸 3D 藝術,可能只是一個小念頭也成為了入行的契機。彭均肇(Eric)與壞貝蒂(Badbetty)均是香港本地3D藝術家,在沒有限制的虛擬世界之中創作出超越想像的作品,以 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為我們探索未來 3D 行業在香港的可能性。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彭均肇 Eric Pang - 3D 藝術家

Eric 開始創作 3D 藝術的原因,其實只是想在大學的畢業作品中展示沒有同學能做到的風格:「疫情前我的作品都比較色彩豐富和有玩味性質,現在的作品則喜歡使用特定的綠色光影,想要表達出一種被困以及憤世嫉俗的孤獨感。」雖然身為3D藝術家,但 Eric 認為虛擬藝術的熱潮正在散去:「就像 Meta 在 Metaverse 上浪費的金錢,以及令虛擬藝術爆紅的NFT,其實都處於接近崩盤的狀態。」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彭均肇 Eric Pang - 3D 藝術家

話雖如此,Eric 也不否定 3D 藝術在商業創作行業的地位:「越來越多品牌喜歡在廣告中使用 3D 的元素,我自己也接洽了幾個相關的項目。只是需要更多時間去發展,讓社會大眾慢慢地接納 3D 藝術成為一種受欣賞的藝術表達方式,不過我也很好奇這件事會如何做到。」

壞貝蒂 Badbetty - 3D 藝術家

從 Badbetty 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少女漫畫獨有的美學,把小時候看到的少女漫畫情懷化作 3D 虛擬人物是她的風格。

壞貝蒂 Badbetty - 3D 藝術家

「過往3D藝術家的發展方向比較着重於工作性質,例如建築、電影、遊戲製作, 但普及程度不高。不過隨着疫情的限制,3D 行業的需求和發展更貼近人在生活層面上的滿足,例如虛擬音樂會、時裝 showroom、線上藝術展等,變相令 3D 藝術家成為了銜接虛擬和現實的一個重要角 色。」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壞貝蒂 Badbetty - 3D 藝術家

Badbetty 認為在不用出門也能完成大部分日常生活事務的疫後時代,虛擬藝術或許會發展成為一門新的基本技能:「即使變得普及,創作者還是要 透過不斷創作、實驗去發掘屬於自己的價值,再應用 3D 技能在作品上建立自己的風格,而虛擬藝術整體在未來的發展,可能更傾向於着重滿足人的社交互動和心靈需求。」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療癒空間

療癒空間

要改善生活並不一定要在生活模式中作出重大的改變,可以從小細節入手慢慢令生活環境變得更美好。疫情期間 WFH 或是隔離都令香港人留在家中的時間變多,家居變成集工作、休息和娛樂於一身的空間,因此很多人都會選擇趁這個機會對家居進行改造。要知道空間對我們的心理行為具有重大的影響力,環境心理學或空間心理學中都說明顏色、照明、配置、比例等與我們的行為和感覺相互影響。而去除不必要的物件、添置符合個人喜好的藝術品、創作具個人特色的飾品或是學習收納技巧,都會是疫情後逐漸盛行的家居風格趨勢。

假若厭倦了市場上一式一樣的室內擺設,香港也有不少自製飾品的獨立品牌,Salty Cloud 創辦 人 Anderson Tsui 與 Studio Seep 創辦人 Tingfung 都是業界的年輕新勢力,本着藝術家獨立創新的個性,以樹脂手工藝和彩繪玻璃工藝,為疫情後壓抑的大環境找回充滿格調的生活樂趣。

Anderson Tsui - 樹脂飾物家品工作坊 Salty Cloud 創辦人

近年流行斜槓族 Slasher,在時裝造型師與創意行業領域的路上偶爾接觸到樹脂手工藝,促使 Anderson 將歷年來消化的審美與時裝及生活融合,成立了 Salty Cloud。「工作室入面林林總總的擺設大部分為舊物回收加以改造,東拼西湊將個人風格零碎地拼湊起來。久而久之我將混搭家居風格顏色應用到樹脂配色上,再拼湊每一個不同主題角落,到訪過工作室的客人都會以現場氛圍去決定選色,加以創作。藝術工作者最大成就莫過於透過作品感染他人。」

Anderson Tsui - 樹脂飾物家品工作坊 Salty Cloud 創辦人

對於疫情後的生活環境,Anderson 認為衞生意識提高會令人把斷捨離所騰出的空間填滿防疫消耗品,未消毒的首飾或是五光十色的口罩都會有各自的位置,而顏色配襯的追求亦會改變:「疫情前生活多姿多采,會以百搭中型顏色為主。疫情後則拒絕妥協沉悶,你會於 Salty Cloud 工作 室中發現,明明萬能的大地色最受歡迎,但偏偏陳列品卻充斥各種綠拼紫及克萊因藍。」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Tingfung - 手工玻璃家具飾品工作坊 Studio Seep 創辦人

「本來已經對室內設計與家居擺設很有興趣,機緣巧合下認識到關於彩繪玻璃的工藝進而開始鑽研,我認為把擁有長遠歷史的工藝與現代元素結合,製作各式各樣的家居飾品非常有趣。」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Tingfung - 手工玻璃家具飾品工作坊 Studio Seep 創辦人

要提升家居氛圍感,Tingfung 就建議添置玻璃燈:「玻璃最特別的地方是每一塊的顏色和紋理都不同,當陽光照射到玻璃的時候會折射彩光,看到後也會令心情變好。」

Tingfung - 手工玻璃家具飾品工作坊 Studio Seep 創辦人

「疫情令大家留在家中的時間變多,自然更在意身邊的環境,會更願意花時間去打扮家居。」不過 Tingfung 卻說,這也不代表疫情過後家居飾品就會自然而然地流行起來:「香港很多人不理解手作背後的價值,會覺得價錢昂貴。但因為每一件作品都是全人手製作,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步驟。要改變香港人對手工藝品的心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立即登記接收
image with no details
ELLE MAGAZINE
全城最精采訂閱優惠
立即訂閱
image with no details
專享
COSMART 最新優惠
成為免費會員
立即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