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婚俗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塔吉克族婚俗

民族风俗
塔克吉族婚俗,流行于新疆塔吉克族人聚居区的民俗,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塔吉克民族的婚礼当天,新郎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早晨两位新人同乘一骑,新郎在前,新娘在后,返回男家。路上经过谁家门口,女主人就要端一碗酥油拌奶子给新郎喝,并把面粉撒在他身上,表示祝贺,到婆家时,婆婆在门口放上新毛巾,新人双双踩毛巾进门,表示从此以后,俩人将开始新生活。
2008年6月7日,塔吉克族婚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X-100。 [1]
中文名
塔吉克族婚俗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类    别
民俗
申报地区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遗产编号
X-100
保护单位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化馆 [2]
非遗级别
国家级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起源

塔吉克族的婚俗历史悠久,有着和这个民族一样长的历史,婚俗是受到宗教影响最早产生的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婚俗和丧俗除了受宗教影响之外,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山高路险,空气稀薄,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烟稀少,塔吉克族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增强民族凝聚力。塔吉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旧社会,婚姻大都由家长包办。解放后,这种状况已有很大改变,自主婚姻日益普遍。 [3]

发展过程

塔吉克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一样,实行过多种婚姻制度。其最早的一种婚姻形式是男不嫁、女不娶的早期婚姻。近代塔吉克族实行的是男娶女嫁的从夫居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只有少数是一夫多妻。20世纪50年代后,塔吉克族的婚俗发生变化,一夫多妻及缔结婚姻的买卖性质逐渐消除。 [4]

主要活动

播报
编辑
塔吉克族的婚礼是从订婚开始的,经历了提亲、定亲、送彩礼、婚礼等几个阶段。

提亲

塔吉克族的订婚仪式分为提亲和定亲两部分,小伙子不去姑娘家,而由父兄、好友和一个女亲属带着礼物到女家去,所带的礼物中必须有一条四米长的鲜艳漂亮的红头巾,在订婚仪式结束时,盖在姑娘头上,表示姑娘已有配偶。男方请若干男的和一位年长的已婚妇女带着礼物来女方家说亲,男方以提亲的歌曲开始,如:
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我们有个值得欢庆的事情,想和你们联姻。
亲朋好友们来了,不知道你们同意么?
能不能达成共识? [5]

定亲

一般这种提亲的方式要进行三到四次,女方才会委婉地答应这桩亲事。商定成功之后,要给未来的新娘带上戒指和红头巾,定下婚礼的日期。只要定了亲,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成为了一种必然,几乎没有人会退亲。定亲之后男女双方开始做准备,由于聘礼的礼物准备时间较长,一般要在8~10月之后才举行婚礼仪式。 [5]

送彩礼

塔吉克族订婚和结婚都要支付聘礼。以前的婚姻具有很严重的买卖性,男方必须给女方大量的聘礼。现在的婚姻一般是,男方在订婚时一般送女方四块四米的红布,耳坠、戒指、红头巾,羊三到四只,还有馕之类的食物作为彩礼。 [5]

婚礼

婚礼仪式的习俗是塔吉克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塔吉克族的婚礼要举行三天到五天。 [5]

第一天

远近的亲戚朋友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带上礼物到达主人家中进行祝贺,主人要大摆宴席,款待宾客,大家在主人家的院子里又是打鼓唱歌又是跳舞,一直到深夜都在继续。

第二天

第二天为娶亲日,新郎由一位已婚青年和一批未婚青年护驾吹打着乐器,高唱着结婚歌曲,浩浩荡荡地来到女方家。到达女方家之后,年长的宗教人士为一对新人念“尼卡”,诵读经文,忠告双方婚姻的责任和义务,之后为他们祈祷。新人端过一碗盐水分别喝一口,再吃一点肉和馕,象征着从此彼此将生活在一起(塔吉克族认为盐是世界上最洁净的物质,婚礼仪式上有盐和面粉,象征着为新人祈祷纯洁的爱情),又一次开始打鼓唱歌跳舞。如果男方的家比较近,就会在当天做完尼卡之后将新娘带回男方;而在山区,一般都离得比较远,新郎以及同来的亲戚都会在女方家住一晚,第二天凌晨新郎新娘在娘家的哭嫁声中远去。 [5]

第三天

当这对新人到家时,早已等候在家门的婆婆端上两碗放有酥油的牛奶,男方的婚礼仪式开始了,亲朋好友将面粉洒在他们的身上,能歌善舞的人则情不自禁地歌舞起来,参加婚礼的人一直会欢娱到两三点,那时新郎新娘才进洞房。 [5]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

揭去新娘的面纱,开始家庭生活
新娘在婆家要带三天的面纱,进门的第三天,证婚人和一些女性的亲戚带上许多礼物要来到男方家中为新娘开脸,新媳妇要当众和面打馕,证明自己的贤惠,这也就象征着她将在新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塔吉克族新郎新娘在婚后一个月的时间要同吃一碗饭,当地人说这样能够增进感情。 [5]

传承保护

播报
编辑

传承价值

塔吉克族婚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民俗学、美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6]
塔吉克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通过对塔吉克族婚俗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深入了解,对于丰富社会人类学、民俗学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7]

传承状况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原来封闭的塔什库尔干已逐渐开放,外来文化对塔吉克族的原生态文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婚俗上,原来传统骑马迎新娘的风俗已变成汽车迎新娘,同时,在程序上也有简化。全国深入地了解塔克吉族婚俗规则的人已经不多,因此加强当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重要。 [7]

传承人物

塔吉克族婚俗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4-1980
艾克木山·马达力汗
1969.09
塔吉克族
民俗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6]

保护措施

塔什库尔干县委、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以“保护唯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思想,按照成为一个领导机构、建设一个保护中心、开展一次全方位的普查、建立一套名录体系的“四个一”工作思路,成立领导小组,按照“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艺人、不漏线索”的全面要求开展普查工作,同时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宣传力度,深入触摸高原文化脉搏,感知文化底蕴。 [8]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塔吉克族婚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9]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塔吉克族婚俗”项目保护单位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14]

社会影响

播报
编辑
荣誉表彰
2016年7月,《塔吉克族婚俗》(组片四幅)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收藏。 [10-11]
重要展览
2003年10月,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塔吉克族新人展示独具风情的新疆各族婚俗。 [12]
2013年11月,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化艺术展在乌鲁木齐美术馆开幕,展览版块涉及塔吉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图片。 [13]
2013年11月,塔什库尔干县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通过传统技艺现场表演的形式,集中展现了塔吉克族鹰舞、民歌、婚俗、打马球、牦牛叼羊等多个“非遗”项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