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 生活的答案,在王維的詩里找 - 新浪香港

夜讀 | 生活的答案,在王維的詩里找

來源:央視新聞
來源:央視新聞

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劉倩

本文系轉載,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本賬號

很多人好讀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在他的詩里,自然萬象總能顯現出原初的面目,幽靜且空靈玄妙;

很多人也喜歡王維隨緣自適的心境,就像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種答案,深深安慰了奔波紅塵的旅人。

這個週末,我們走進王維筆下的世界,感受他的灑脫和獨樹一幟的才華。

王維

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朝詩人

王維一生最美的詩,大都是寫的輞wǎng川。

輞川位於唐代長安城東南方向五十公里之外。這裏空山行雲,湖上青峰,王維在此給自己修繕了一處住所,起名“輞川別業”。

他喜歡山,也常去山裡討自在。偌大的深山,他不以為寂,反生歡喜。

山中雨過,他說“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山中無雨,他又說“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閑居無事時,他任憑“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等候友人時,他便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

想熱鬧時,又跑到農田旁,看水田上白鷺掠空而飛,聽密林中黃鸝啼鳴,“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如果讀多了王維的詩,會發現他很喜歡用“空”字。除去“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這種表現遙遠之意的,大多數“空”字,都在映射他內心淡淡的禪意。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空山雖不見人,但聽到人語響。“響”,回聲也。在空山中聽見人語的回聲,亦真亦幻。此時,一縷餘暉又射進幽深的密林,照在冷冷的青苔之上,光影的流動把靜美烘托得觸人心目,宛如太古之境。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喜歡營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一樣。我們縱然身不在春山,也能跟著文字感受到山中的空靈與禪趣。桂花花瓣細小,隨風飄落,極難被聽見,但因為心閑,卻能捕捉到這絲微響。月出本無聲,但因山靜,卻能把棲鳥驚到,飛向溪澗啼鳴。

除此之外,王維也曾多次寫過“心”:“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餘”“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終年無客常閉關,終日無心長自閑”……

心的閑適與從容,在他曆經斑駁世事後,被尤為珍視與看重。他反複提到的這顆閑心,不是百無聊賴的寂寞,而是找到了樸素自然的處事智慧,即主動割捨困擾心靈的糾葛,以明澈去體會生命內在的灑脫與詩意。

正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行到水窮之處,不必急於尋覓柳暗花明的下一路,心焦氣躁反而失了方寸。你的心境淡泊超脫,在困境中安然自處,自然能在不斷變化的萬象中看到別樣的生機。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自的難題,而王維的魅力在於,他把這種阻滯活出了詩意,不為那些試圖擾亂心性的事務所苦。化重為輕,既是他的眼界,也是他的心性。

他曾一次次地來到輞川,帶著從塵世里的困惑或憂愁。他也曾一次次離開輞川,帶著從此處汲取的涵養,重新步入人間奔忙。

他的一生,像自己的詩中所言,“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雲卷雲舒,花開花落,無需他人賞評,只求一個自在灑脫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