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編輯檯好書推薦:《迸裂土地而出的力量:走過二十年,十二個九二一災後堅持至今的故事》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九二一地震帶給台灣難以抹滅的傷痕,經過了二十年,台灣社會從中學到了什麼?地震過後,人們是如何重新找到再站起來的力量?這本書獻給所有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

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灣發生了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造成了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是台灣自二戰之後傷亡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

九二一地震震垮的建築,使許多人記憶中的家再也無法完整;以下內容摘自立法委員蔡培慧,同時也是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的執行秘書,為本書所寫的推薦序〈重建牽起生命連結,本心凝聚社會共好〉,她透過自身經驗,訴說重建家園背後的力量與堅持。(選書編輯:詹益昀)

首圖來源:中央社

文/蔡培慧

九二一大地震,徹底改變了人生的方向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全臺發生芮氏規模七.三的有感地震,造成建物全倒五萬一千七百一十一間,半倒五萬三千七百六十八間。十九年前的這場大地震,造成嚴重傷亡,也改變許多人一生的命運。

在九二一大地震前,我是個必須時常往返工作城市與農鄉之間的人。九二一那一震,我只有一個念頭:「我要回家。」回到南投、回到魚池、回到頭社,我迫切的想知道家鄉是否一切安好?房子是否倒塌?頭社壩是否潰堤?鄉親是否已安全脫困?在返家的路上,心情無比複雜。

記憶中的家,僅能在夢中回憶

九二一的震央在南投集集,造成當地人員傷亡慘重,多數建物也傾毀。災後的七十二小時是搶救的黃金期,每一個投入救災的人員都在跟老天爺比賽。為避免災情持續擴大,國軍進駐重災區域,開始透過機械進行救援工作、清運傾倒的房舍。為了在重災區把握時間救援,即便只是一面牆倒塌,也必須將房舍全數拆除。

經過漫長的駕車與徒步,我總算回到家。映入眼簾的家,門口全是一地殘磚斷瓦,記憶中的老家三合院土牆早因餘震不斷而散落,關於老家的一切,就停留在國軍救災的怪手。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只能將過往與阿公阿嬤生活的點滴與童年記憶深埋心中,生命彷彿缺了一塊,空著,再也無法完整。

堅持不懈的韌性,跨過國界的圍籬、縣市的疆界,凝聚了「本心」

許多人自九二一大地震後,選擇與原本人生規劃相反的路徑走去。他們放下原本的生活,投身於南投,奉獻於農村,搭建起隱形於農村社會中的社會安全網。如空手道教練黃泰吉與廖德蘭,在地震過後,為尋找失聯的學生,從此移居南投十八年,貢獻空手道專業,投身偏鄉學童體育培訓與生活照顧。車行老闆邱慶禧成立工作站,投入地方的實體建設、社區服務、老人送餐與心靈重建。廖振益於災後發起共同開伙,與村民共食,開辦社區學園,成立福利協會,也透過產業推廣增加社區收益,改善生活品質。

紙教堂是一九九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暫時替代原倒塌教堂的聚會所。二〇〇五年阪神地震十周年之際,紙教堂在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的努力下,漂洋過海來到臺灣,落腳埔里,持續給予人們安定的力量。「信任、信心與堅持」書寫了十二個九二一災後堅持至今,強韌不懈的經驗,為這近二十年來持續奮鬥的人留下軌跡。猶如紙教堂的移動,抑或是來自外地但投入南投工作的夥伴,不只是打破國界圍籬,跨越縣市鄉鎮的疆界,更是人與人之間「本心」的凝聚。

為家鄉與農村盡一份心力

那段日子,壓抑難過的情緒,我全心投入救災及復原的工作,也下定決心留在南投,與鄉親生活在一起,一磚一瓦重建農村。一九九九年震災後,我與韋薇修女帶領的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在埔里宏仁國中設立原住民物資站,確保能夠將資源送往道路的每一個端點,協助二〇〇多戶移住、租屋於埔里的原住民短暫安置於宏仁國中,持續推進復原工作。在慈濟與各界善心人士協助下,於同年十二月在埔里建置大愛二村,安頓一〇五個受災戶。而後二〇〇〇年至二〇〇八年,我投入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工作,陪伴受災家庭一步一步重建家園,更看見家鄉族群的多元性,發掘在地特色,促進地方經濟,活化、產業振興。大家現在所熟悉的「愛的書庫」、「居家照護」、「地方產業」及「老人送餐」等服務,都是當時基金會與投入重建的每一個夥伴所種下的種籽,至今仍持續生發、茁壯。

九二一雖然帶給人們難以抹滅的傷痛記憶,但臺灣社會將這份傷痛轉換為社會支持的力量,無論是農村振興,人際關係與資源的流動,都有了不同的啟發與政策。隨著世界的流變,我們也要往前邁進,用遼闊的視野,流轉在人與人間的正面力量,在尋求安身立命的同時,進一步凝聚共好的社會。

推薦閱讀

【報橘推薦好書】韓國瑜「發大財」口號背後,藏著什麼韓粉聽不懂的「獨裁」心機?

【報橘推薦好書】中國從繁榮走向衰敗,是由兩個相異制度的結晶造成

【報橘推薦好書】中國都市傳說真相:「華人與狗禁入」告示牌是假的!只為強化自己的愛國之心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迸裂土地而出的力量:走過二十年,十二個九二一災後堅持至今的故事》,由 蔚藍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