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_百度百科

阿瑟·米勒

美国剧作家
收藏
0有用+1
0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美国剧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等。
1915年10月17日,米勒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 [1]米勒读书期间开始尝试戏剧创作。1947年,米勒凭《全是我的儿子》一举成名。花六周时间写成的《推销员之死》(1949)得到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三大奖项,为他赢得国际声誉。米勒的重要作品多写于五十年代,如影射美国政治歇斯底里状况的《萨勒姆的女巫》,反映工人生活的《两个星期一的回忆》和写意大利移民的《桥头眺望》。之后他写得很少,但总是适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2005年2月10日凌晨,米勒因心力衰竭去世。阿瑟·米勒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并称为20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 [2]
中文名
阿瑟·米勒
外文名
Arthur Miller
国    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纽约
出生日期
1915年10月17日
逝世日期
2005年2月10日
毕业院校
密歇根大学
职    业
剧作家
主要成就
获得1949年普利策戏剧奖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阿瑟·米勒
1915年,米勒出生在纽约市一位时装商人家庭。米勒是犹太人。 [3-4]他成长的年代正值美国萧条时期,这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交不起学费,米勒中学毕业后便参加了工作。他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5]
1934年,在攒够了大学一年的学费后,他考入密歇根大学,靠奖学金及做《密歇根日报》晚班编辑的工资上完大学。大学期间他写过几个剧本,并两次获戏剧创作奖。 [5]
1941年到1944年,米勒当过卡车司机、侍者和工人,但戏剧创作从未停止过,不过创作的几个剧本都不大成功,后来被他称作“抽屉里的剧本”。他写过两部小说《情况正常》(1944)和《焦点》(1945)。 [5]
1944年,他的剧作《鸿运高照的人》在纽约上演,却并不成功。他决定再写一个剧本,如果仍然不成功就搁笔。1947年,他发表新作《都是我的儿子》取得成功,获纽约戏剧评论家奖。 [5]
阿瑟·米勒
1949年,米勒创作的《推销员之死》取得成功,在纽约连续上演742场,使他得到又一个纽约戏剧评论家奖,还为他争得第一个普利策奖。 [5]
1950年,他改编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得到好评。1953年,他的《炼狱》轰动百老汇,获东尼奖。 [5]
1953年,冷战达到高潮,米勒创作了《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创作这部戏是为了回应麦卡锡参议员对所谓共产党同情者的镇压。
1955年,他发表自传体性质的独幕剧《两个星期一的回忆》,以及反映意大利籍工人在美国不幸遭遇的《桥头眺望》。米勒同好莱坞女演员玛丽莲·梦露有过一段不长的婚姻,并为她创作了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 [5]
1956年,密执安大学授予米勒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表彰它这位老校友的突出成就。1958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金质戏剧奖章。 [6]
阿瑟·米勒
1965年,米勒被选为国际笔会主席。1983年,米勒到中国执导《推销员之死》,由于中国的演出成功,为此他写了一本回忆录《推销员在北京》。同年他获得肯尼迪之心荣誉奖。 [5]
1995年,米勒荣获威廉·英格戏剧节奖,同年美国和英国戏剧界为他八十寿辰举行庆祝活动。1996年,获爱德华·阿尔比新领域戏剧家奖,1999年,百老汇重演《推销员之死》以纪念该剧在纽约上演50周年。 [5]
阿瑟·米勒于2005年2月10日晚间在美国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9岁。 [7]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阿瑟·米勒 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
姓名 / 相关信息
图片
第一任妻子
第一任妻子是阿瑟·米勒的大学同学玛丽,二人不久离婚。
第二任妻子
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
1956年07月01日,阿瑟·米勒与玛丽莲·梦露结婚。但是这婚姻并不理想。最终在5年后以失败告终。
梦露和第三任丈夫 作家阿瑟·米勒
第三任妻子
英格·莫拉斯(摄影师)
1962年,阿瑟·米勒娶了第三任妻子摄影师英格·莫拉斯,同年梦露自杀。
女儿
女儿:丽贝卡·米勒(Rebecca Miller)(导演)
女婿: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 Lewis)(演员)
阿瑟·米勒和第三任妻子英格·莫拉斯有一个女儿,
女儿瑞贝卡·米勒和女婿丹尼尔
儿子
阿瑟·米勒和第三任妻子英格·莫拉斯还生有一个儿子,
不过由于他是先天性痴呆患者,米勒为了自己的名气不受影响,竟对外界刻意隐瞒了40年之久。阿瑟·米勒去世两年后才被美国媒体曝出。
参考资料 [6]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时间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1940年
戏剧《福星高照的人》
1944年
报告文学《情况正常》
1945年
小说《焦点》
1947 年
戏剧《都是我的儿子
All my sons
1949 年
戏剧《推销员之死
Death of a Salesman
1953 年
戏剧《萨勒姆的女巫
The Crucible
1955 年
诗体戏剧《桥头眺望
A View from the Bridge
1961年
诗体戏剧《格格不入》
1964年
戏剧《堕落之后》
1964 年
戏剧《维希事件》
Incident at Vichy
1967年
文集《我不再需要你》
1968 年
戏剧《代价
The Price
1969年
纪实文学《在俄国》(与妻子英格合著)
1977年
纪实文学《在美国》(与妻子英格合著)
1979年
纪实文学《中国奇遇》(与妻子英格合著)
1980 年
戏剧《美国大钟》
The American Clock
1987年
自传体小说《时移世变》
1993年
《最后的杨基人》
1994年
《打破的玻璃》
参考资料 [5]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 阿瑟·米勒
    作品时间2016-07
    《阿瑟·米勒自传》是美国二十世纪戏剧大师阿瑟·米勒(1915-2005)的自传。于2016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作者名称 阿瑟·米勒
    《迷失》一书是美国当代戏剧名作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 作者名称 阿瑟·米勒
    作品时间2020-8-31
    《桥头眺望》是一部由[美] 阿瑟·米勒创作的两幕剧,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 作者名称 阿瑟·米勒
    作品时间2020-8-31
    《萨勒姆的女巫》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四幕剧,1953年首演。《萨勒姆的女巫》是阿瑟·米勒根据1692年在北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发生的一桩诬告株连数百人的“逐巫案”而创作的。在政教合一的严酷统治之下,清教主义在17世纪那个封闭落后的小镇上盛行,他们设置种种清规戒律,严令禁止任何娱乐活动,...
  • 作者名称 阿瑟·米勒
    作品时间2008-8-1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美] 阿瑟·米勒。
  • 存在
    作者名称 阿瑟·米勒
    作品时间2017-11
    《存在》出版于2007年,是阿瑟·米勒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批短篇小说的合集,这六篇小说最初分别刊载于《纽约客》《哈珀斯》《绅士》等刊物。和米勒之前的小说集一样,《存 在》呈现了一组被某些难以言传的因素所改变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青春期的少年,也有已到暮年的老人,令人难以忘怀。同时,本书也展示了一位已...
  • 都是我的儿子
    作者名称 阿瑟·米勒
    作品时间2020-8-31
    ★“只要自私一点,他们今天就都健在了。”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成名作 ★ 1947年托尼奖最佳剧本 ★ 在“美国梦”的破灭中拷问人性 ★ 揭穿宁静生活表象下的平庸之恶 《都是我的儿子》是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的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成名作,1947年于百老汇首演并连演328场,获得托...

创作特点

播报
编辑

作品主题

在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创作中,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的美国文化观念占据着主导地位。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成为阿瑟·米勒社会剧创作的主要关注点。《推销员之死》和《美国时钟》 试图再现的是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对贫困的恐惧;《萨勒姆的女巫》再现的则是对巫术的恐惧等。由此也形成了阿瑟·米勒十分突出的美国本土戏剧的内在精神特征,那就是对自由的不懈的追求精神。 [8]
阿瑟·米勒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作品,对于戏剧的理解鲜明而具有个性,他将普通人推向戏剧的主角,用平凡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情人生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挣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阿瑟·米勒用独到的视角去审视小人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他对“人的生态意识”的理解。
阿瑟·米勒作品中的主角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他们有的是小商人、士兵、农民、女仆、歌星、职员,从社会伦理角度上他们大多是家庭成员、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等。这些人作为社会的底层,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往往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的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危机,最先在家庭中表现出来。往往越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大,所产生的矛盾也最先表现出来。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全是我的儿子》,描写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人,这是一个发战争财的故事,以父子的悲剧来表现小人物对社会的责任感。父亲为了赚钱,将有问题的配件卖给政府,导致21名飞行员丧生,他的小儿子知道事实真相以后,毅然驾机替父赎罪自杀。多年后当儿子的死因大白后,这个曾经贪图钱财的父亲,认识到自己的自私、残忍,他因愧对鲜活的生命而自杀。小人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用战争来发财,这是多么无奈的一种举动,贪婪泯灭了人性。多年后的事实又让他看清了自己的罪孽,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道德审判,是战争时期人价值观混乱的表现。另一部阿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推销员之死》同样是具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小人物命运的故事,美国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获得成功甚至是可以成为富翁,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抓住机会,成为时代的强者。《推销员之死》也同样运用了父子关系来作为人物关系的主线,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子关系也随着破败的社会经济而不堪一击。推销员威利·洛曼年过60岁,他认为通过自己大半生的努力,可以依靠自己的魅力和努力会获得成功。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关爱自己的孩子,忠实于自己的老板,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地兼顾了事业和家庭的男人,就这样一个善良的老人却在残酷的经济危机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儿子对他的爱戴,残忍地被社会和亲人所抛弃。在这样难以接受的打击之中,他没有想到仇恨和报复,而是仍然在为自己的儿子着想,想用自己的死来获得最后一笔保险金留给自己的家人。小人物难以抗拒社会大环境的危机,难以挽回事业和家庭的危机,只有用死来挽回他所期望的一切。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对人性的历练是如此深刻,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导致人死亡的深刻社会背景才是最可怕的。 [9]
但是,米勒认为社会不是唯一的悲剧制造者。他赞赏他笔下的主人公执着地要求一定的“权利”,但也为他们的失败感到惋惜。
首先,米勒认为“极端自负可能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从而产生悲剧性的对抗,因为‘不可改变的社会环境’经常‘压制人类,使他流露出来的爱和创造性误入歧途”。此外,米勒还认为,“极端的自私自利会导致彻底的失败,‘良心’如果不经谦逊的调节和理智的指导,可能退化为野蛮的破坏性官能”。
米勒对于人争取自我尊严是给予肯定并赞扬的,同时他也告诫人们:人应当避免自我毁灭,个人必须明白并适应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而不是过度自负或固执地追求个人主义的野心。人无法改变蛮横无理的社会,那么追求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伦理关系的可行方法,也许只有用现实主义的自知之明去引导、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发挥人的才能。 [10]

艺术特色

阿瑟·米勒的戏剧被称之为社会剧,而且主要以悲剧形态呈现,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被称之为“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社会剧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生哲理,探究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把人的良心、良知、责任感和公正、正直看做是戏剧魅力的主要源泉。
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大多呈现为悲剧的审美形态。尽管他所创作的这种类型的悲剧与现代悲剧意识密切相连,但阿瑟·米勒却一再强调它与古希腊悲剧具有内在一致性,即悲剧精神的具有内在联系。阿瑟·米勒将古典形态的悲剧精神与现代悲剧意识进行了有效的嫁接和融汇,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也是属于当代世界戏剧的独特的悲剧审美形态。
阿瑟·米勒戏剧创作中存在着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外来之间多重的内在矛盾的冲突和融合,有时颇令人费解,但也因此显现出他所创造的社会剧的独特魅力。阿瑟·米勒戏剧的魅力就在于它与古希腊戏剧艺术内在血脉联系中所产生的全新的现代悲剧意识,也在于它既吸收了世界戏剧艺术的精粹,又充分显现了美国本土文化色彩,从而形成了继奥尼尔之后又一座美国本土戏剧的高峰。 [8]
往事重演即将往事以直观的场面呈现于观众面前,类似于电影中的“闪回”技巧。这是米勒戏剧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对表现主义手法的实践。剧中人物常常受现实中某一因素的激发,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此时仿佛时光倒转,人物从现实回到了过去。舞台上开始上演过去的情景,人物完全沉浸在其中。往事重演的第一种情形是,现在与过去交替进行,运用舞台技巧,使现在情景很自然地转入过去,或从过去场景中自然地回到现实,在同一时间,舞台上只呈现现在或过去一种场景。第二种情形则是过去情景与现实情境混杂在一起,同时呈现在舞台上,这可以说是米勒戏剧的创造与革新。往事重演尤其是过去与现实共存共现的艺术手法在米勒的多部戏剧中都有所体现,这一手法对于伦理主题的表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中,某些往事只为剧中某个或某些人物所知,这时往事往往由剧中人物讲述出来,给另外的人物和观众听,也可以在剧中人物的谈话或讨论中被交代出来。有时,往事为剧中人物所共知,引发人物之间的讨论、争论—这便是米勒戏剧中往事戏剧化的重要手法—“讨论问题”和“追溯往事”相结合。
米勒剧中的人物大都因打破伦理禁忌或触犯了伦理准则而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主人公渴望改变现状,但又被现状所困,无法自拔。剧中人物不仅仅认识到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还试图走出伦理困境,解开自身的伦理结。主人公努力对一个个伦理结的打破和消解过程便形成了一条或数条伦理线,伦理线又将伦理结连接起来,形成了米勒戏剧完整的伦理结构。 [10]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人物获奖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1999托尼最佳戏剧重演奖 《推销员之死》获奖
1999托尼终身成就奖获奖
1997第69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激情年代》提名
1997第5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激情年代》提名
1996爱德华·阿尔比新领域戏剧家奖获奖
1995威廉·英格戏剧节奖获奖
1981第33届艾美奖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编剧《集中营血泪》获奖
1949纽约戏剧评论奖 《推销员之死》获奖
1949托尼戏剧音乐奖《推销员之死》获奖
1947纽约剧评奖《全是我的儿子》 获奖
1949普利策戏剧奖 《推销员之死》获奖
参考资料 [9] [11]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米勒一生都在上演跟社会的争论,他的人物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念并把它们跟自己个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他的戏剧里充满了因生活不能满足他们实现个人价值而对生活感到困惑的人。但在他的剧院里,投降是不可能的。”(戏剧评论家比格斯比《阿瑟·米勒及其伙伴们》评) [12]
“阿瑟·米勒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美国戏剧导演罗伯特·福斯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