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80後港人長大的ETV 「細菌大王」之父紙黏土搓出經典霍亂菌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商業 - D180726

陪伴80後港人長大的ETV 「細菌大王」之父紙黏土搓出經典霍亂菌

商業

發布時間: 2018/07/26 13:12

最後更新: 2018/08/01 16:01

分享:

分享:

「細菌大王」是無數8、90後的集體回憶,創作他們的黃玉成坦言從未想過「細菌大王」會成為經典。

教育電視(ETV)動畫「細菌大王」陪伴無數8、90後成長,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黑死病魔王、結核菌、霍亂菌等等,每隻細菌都「身懷絕技」、「害人不淺」,但偏偏他們的造型色彩繽紛、可愛入屋,不但讓人討厭不來,更擁有一大班粉絲。「細菌大王」之父黃玉成,眼見自己的作品成為集體回憶,既開心又驚訝,坦言從未想過「細菌大王」會成為經典。

「細菌大王」是1993年播出的小三常識科教育電視節目,共有兩集,分別是《擊退病魔》和《病魔的毒計》,以1秒12格Stop Motion(定格動畫)方式拍攝而成,製作過程共花9個月。節目以細菌們想辦法害人的故事,教導小朋友注意衞生。二十多年後,教育電視於2016年推出新一輯「細菌大王」,同樣由成哥負責動畫設計。

「細菌大王」成為了集體回憶,成哥固然感到開心,但同時也有壓力,擔心能否繼續保持水準。他說:

當時的心態只是盡量做好每一份工作,沒期望過「細菌大王」會獲得怎樣的迴響。一開始只打算拍攝完後把公仔們當成擺設,所以尺寸都設計得很小。後來無意中發現片段被上載至網上,才知道原來自己的作品有如此多人留意。

成哥笑言,最初兒子也不知道自己就是創造一班「細菌」的人,在學校看完「細菌大王」,回家還對他說節目很得意、有趣。

採訪當日,成哥更問身為90後的記者,到底為甚麼細菌大王會受歡迎?是因為角色多、還是顏色鮮艷?記者憶起小時候上常識課時的畫面,一眾同學看到細菌出場都十分興奮,指著細菌有講有笑,或許是細菌們可以打破課堂上的沉悶吧!

由畫分鏡到製作拍攝用的公仔都由成哥一手包辦。(程志遠攝)

初試定格動畫NG不斷

Stop Motion動畫要逐格拍攝,加上一出錯就要重頭開始,所以1日只能拍到十多秒。成哥以往從未接觸過Stop Motion動畫,笑言拍攝頭3日自己經常NG:

因為自己把公仔們放得太近,想改變一個公仔的動作時,很容易和其他公仔碰撞。慢慢才領略到技巧,掌握空間感,在每個泥膠公仔之間預留一定位置。

另外,每次改變動作,成哥都要做筆記記低次序,如果一不小心發生「意外」,就要馬上執生,「郁左就由他繼續」。他又透露,拍攝細菌們走動的畫面,並非逐一將它們移動,而是拉公仔們腳下的底紙,把它們移動到指定位置。

角色的動作設計相當考功夫。(程志遠攝)

靈感源於身邊事物 麻毒菌向高達致敬

成哥憶述創作經過,當時有導演問他有沒有興趣拍Stop Motion(定格動畫),從未接觸過Stop Motion的成哥當然十分雀躍。從導演手上接過劇本,成哥決定用紙黏土製作角色,他說當時可以選擇的材料不多,相較於泥膠,選擇了比較不黏手、不易留下指紋,又可以保存較久的紙黏土,同時亦方便修改動作。

傷寒菌(左);麻毒菌(右)。(程志遠攝)

當年泥膠動畫《超級無敵掌門狗》(Wallace and Gromit)也還未播放,成哥的創作靈感都是來自生活中的大小事。成哥指,當時導演以及教育署都沒有為角色定型,因此他可以隨意發揮,每個角色都有獨一無二的造型。由於當時資料不多,所以經常要留意身邊特別的事物去取得靈感。

成哥說最快做好的是霍亂菌,當時流行「串燒三兄弟」,於是以一串魚蛋作為造型,又怕他們會太單調,故以家庭為藍本。年紀最大的為一串三粒;較年輕的就只有兩粒,年紀最小的就只有一粒,相當有心思。

而身為動畫迷的成哥,在創作的過程當中亦都有向經典動畫-高達致敬。因為麻毒菌趣緻的外型,其實是參考高達的角色「魔蟹」。成哥表示也遇過創作樽頸位,例如是傷寒菌的造型,他苦惱多時,最後逛街市經過生果攤擋,便靈機一觸,把它造成啤梨形狀,而啤梨的果椗則成為傷寒菌的小辮子。

黑死病是一眾細菌之中的大王。(程志遠攝)

最有趣是黑死病魔王。原來黑死病之所以成為細菌之中的大王,是由於當時有鼠疫,導致很多人喪命,因此他就是眾細菌的大王。而魔王頭上的皇冠原來是由膠樽蓋製成,不過成哥當初因用錯物料至皇冠太重,因此要在黑死病魔王頭上加上別釘頂住以牢固。而黑死病魔王因為年紀較大、細菌資歷較深,所以成哥特意為它加上鬍子,增加威嚴。

成哥一直把細菌公仔好好收藏,一談起這些公仔,他的臉上自然流露出燦爛的笑容。(程志遠攝)

差點重頭拍攝 數碼技術助改錯

憶述拍攝過程,成哥就指那九個月是工作生涯入面的一點辛酸,因為逐格移動細菌的手腳、更換眼神、嘴型都十分考功力。到拍攝的末段、將製成品呈交到教育署審核之時,官員才指出片段裡的「周年大會」應該是「週年大會」。成哥差點要重頭拍攝,幸好科技的發達助他解窘,當時港台進入數碼時代,後期製作部利用CG技術把「周」修正為「週」,「細菌大王」才順利面世,成為80後、90後的集體回憶。

更多細菌大王報道:

ETV細菌大王30個角色誕生過程大公開 麻毒菌靈感來自高達魔蟹

【更多動畫師故事】

宮崎駿再復出料2019完成新動畫:寧願在工作中死去

奧斯卡動畫師的奮鬥史:愈早嘗試失敗愈好

熨斗煎腸仔 動畫師許家俊千方百計尋夢【有片】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沈佩珊、呂珈誼 TOPick記者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