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需要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人性需要

经济术语
人性需要主要是指那些符合人性、有利于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和巩固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的需要”。
中文名
人性需要
类    型
经济术语

内涵的演化

播报
编辑
人类对需要问题认识范畴的不断突破,经历了由浅到深、由抽象到具体的演化过程。具体地说,经历了从抽象学科的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演化到具体学科的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这一逻辑演绎过程。最早研究需要问题的是心理学和哲学,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它的研究最为深人。由于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对“需要”的解释较为抽象,随着学科细分和对“需要”认识的层次性内涵的不断突破,消费者行为学对“需要”内涵的认识突破了原来的抽象含义,对人性需要内涵的描述也越来越具体。
1.心理学视角。心理学对人性需要内涵的研究多是从人性需要心理开始的,心理学研究人性需要心理的优点在于它倾向于人性本能的研究,因而具有普适性和必然性。凡心理学揭示出来的人性需要的内容,在任何国家、民族的每一个人身上都适用。因而,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依据。心理学对需要的解释很多并且使用非常活跃,儿乎每一门分支都有自己关于需要的定义。如普通心理学定义‘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心理学定义‘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西方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对需要问题作过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需要,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烤国内学者谭俊杰(1998)从心理学概括需要的含义“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一种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总之,心理学对需要内涵的描述过于抽象,而且基本是指很长时间的状态,而在实际生活中,心理学对人性需要内涵的研究结论亦不能快速转化为消费市场的经济应用。
2.哲学视角。19世纪初,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需要下定义:“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需要在哲学范畴的研究开始形成。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哲学界掀起一股研究需要内涵的热潮,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二是需要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三是需要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探索找到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一需要,从而建立起新的逻辑和构筑起新的体系。唯物史观并不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开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其来自历史主体上的内在根据;离开需要,就无法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何以形成。所以,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根本性范畴,它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袁贵仁(1988)从哲学概括需要的含义‘需要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具有的一种特质,这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王伟光(1999)从历史观的角度来审视需要的内涵,他认为从历史观角度来看,人的需要实质上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并且认为需要是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3.社会学视角。马克思指出:“我们的需要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是以社会的尺度去衡量的。这说明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在社会中产生、发展和实现的,因此,社会学不能忽视需要的研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需要下的定义是:“需要是人生存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依赖关系。”1972年美国社会学家埃文(Ewen)在其著作《意识的首领》中自问自答: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谁是意识的首领了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没有第二个意识形态,只有一个意识形态,就是消费需要。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在解释消费的时候,有很多问题待解决,比如人性需要、政府行为等,从人性需要研究消费问题是社会的进步,而现实中有很多人们不需要的东西被塞进了生活,很多需要的东西却无人供应、逐渐消失,乃至人们放弃或遗忘了最初的欲望和需要。郑也夫针对当前社会温饱基本解决这一现状,提出了人的三种需要:舒适、牛逼、刺激。舒适是排除了生理上的痛苦;牛逼即是炫耀与崇拜;刺激寓于生存当中,当温饱解决后,生存中的刺激少了,刺激的需要就提升了。
4.经济学视角。从经济学角度讲,需要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如果离开人们的需要,就会变成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总是和需要相联系的,都受需要的制约和支配。因此,经济学对需要内涵的研究,是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肯定地提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研究欲望及其满足,就是需要与消费的研究。”马歇尔从经济学概括需要的含义“需要是人与生俱来、通过活动不断产生,以矛盾状态表现出来并以交换关系为满足方式的人的生存状态。”马歇尔只是在经济学范畴内提出了需要的满足,并没有深人研究下去。国内消费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尹世杰,1993年发表的《消费需要论》主张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以人为中心,并且将消费需要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范畴,把消费需要及其满足程度不断提高作为整个消费经济学体系的主线和消费领域的主要规律。李炳炎1990年发表的著作《需要价值理论一富国裕民论》以需要一般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范畴。他认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皆因需要而产生,劳动是满足需要和实现利益的手段,消费是需要的实现。所以,这就从根本上抛弃了传统经济学以物为中心、以物奴役人、人服从于物的出发点,代之而起的是以人为中心、物服从于人的需要。
5.消费者行为学视角。消费者行为学认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人的需要对于消费而言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为人的需要会产生某种动机,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美国营销大师迈克尔·R·所罗门从消费者行为学概括需要的含义‘分析消费者的各种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现象,即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而这种动机由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营销因素而激发。”正是由于行为学从个体需要不同得出人类行为变化的结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关于人类行为不变的假设前提。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消费是收人和意愿(需要)两者的函数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关于“消费是收人的函数”这一局限性。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除收人因素外,还取决于商品是否符合人性需要。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人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决定消费和储蓄上有了更多的自由。但同时,在人们的消费结构中,精神商品和心理商品支出的比重也显著增加,如某些体验服务、捐款等。在这种情况下,消费支出就不仅仅取决于收人水平或购买力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消费者的意愿(需要)。
6.一个综观视角。前文不厌其烦地列举不同学科的著名学者对需要内涵的揭示和概括,其目的就是探讨人们对这一概念内涵的揭示是否存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进一步揭示这一概念的本质。从以上研究表明,不论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还是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人们对需要内涵的揭示概括起来主要有:本性说、状态说、欲望说、动力说等,它们分别只是部分地揭示了需要的某种属性,但又都没有揭示出需要的全部内涵。人们目前对人性需要的理解之所以未能揭示出需要的内涵,是因为都是从某个角度观察的结果,不是全方位观察和考察得出的结论,因而只能是对需要的一种外在性的描述而已。综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视角,人性需要内涵的揭示应具体化和微观化,在市场经济体系里人性需要的内涵包括需要的质和量。需要的质是指“需要什么”,以人的感官和感觉需要的满足为理论起点;需要的量是指“需要多少”,以潜在需要转化为现实需求即突破需求的范围为理论起点。

本质

播报
编辑
一般说来,人性需要不能靠从自然界取得现成物品来满足,而是要通过劳动去创造出物品来满足。物质生产不仅决定需要的内容和满足需要的方式,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因此,人性需要本质上是社会性质的需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法律因素、道德因素、资源因素等。
“需要什么”绝不是每个人心里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随心所欲的妄想。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需要被满足的范围和程度在不断扩大,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需要什么”的范围受到社会道德因素约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约束、受到社会法律因素约束等一系列非经济制度的约束“需要多少”也绝不是每个人的欲望都可以无限满足,从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和资源的稀缺性以及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布来看,人的需要不可能无限满足,受到资源稀缺的约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