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卫·林奇导演的电影《我心狂野》?

关注者
1
被浏览
309

2 个回答

解读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电影的过程,就如同在“释梦”。想要破解梦境里的各种符码,不仅要能够男女主人公的喃喃自语,还要懂一点儿电影史的前世今生。比如,表面看起来极为狂野的《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却有着一个生长于《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的内核。

在《绿野仙踪》里,邪恶的西方女巫阻挠着桃乐丝·盖尔的回家之路。而在《我心狂野》里,邪恶的西方女巫的具体化身是女主角罗拉的母亲玛丽埃塔,而玛丽埃塔阻挠的则是罗拉对于爱情的追求。

玛丽埃塔之所以要费尽心机阻挠女儿罗拉与塞勒在一起,表面上的理由是冠冕堂皇地为女儿考虑,但实际上却是因为塞勒已经见证过自己血淋淋的罪恶和风情万种。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玛丽埃塔无法收敛自己的无边无际的欲望,同时又无法理直气壮地去释放这些欲望,于是她只能把欲求不满带来的痛苦指向她眼前的幸福。

在电影文本的语境里,玛丽埃塔与自己的女儿罗拉形成了一种镜像的分形结构。如果说玛丽埃塔是欲求不满,那么罗拉则是彻彻底底通过塞勒得到了灵魂和肉体的满足。

情欲作为《我心狂野》里最重要的视觉符码,其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让影像看起来更为“狂野”,也是希冀观者们可以通过对于这种情欲的“凝望”来进入到对于塞勒和罗拉的灵魂的思考。

每次激情褪去或间歇的时刻,罗拉或者塞勒所讲述的梦魇或者前尘往事,都让前一刻至高的快感显得更如同梦境一样虚无缥缈,也显得更为不易和奢侈。

显然,结合着他们被追踪、被追杀的至暗处境来看,他们不仅是要通过肉体与肉体的撞击寻找到一种快感、实现一种荷尔蒙的勃勃生机,更是要借此来寻找到安全感、寻找到“存在”的感觉与意义。

所以,对于塞勒和罗拉来说,给他们的感情带来最大的危机的角色,反而不是玛丽埃塔,而是鲍比。因为鲍比的出现,使得塞勒和罗拉都背叛了他们曾经对彼此承诺过的誓言。

大卫·林奇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用“狂风暴雨”来表明这场“山盟海誓”的崩塌,而是用沉默——令人难以忍受却又无法怒吼的沉默,来象征着塞勒和罗拉的情感危机。从某种角度来说,对爱人的沉默无疑是背叛的延续与无处安放。

电影的尾声,如同一辆脱轨的列车,驶向了一种混乱状态的狂欢。在这场狂欢里,“故事”自身已然变得无足轻重,角色们在混乱里做出的选择才是这场黑暗童话的落脚点。正如同桃乐丝遇到了善良的北方女巫一样,塞勒也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北方女巫,让已经选择放弃罗拉和自己儿子的塞勒重新回到了罗拉的身边。

塞勒终于对着罗拉唱起了那首老歌,虽然此处也充满着大卫·林奇的另一种黑色幽默,但终究这场黑暗童话以爱情作为最大的神话而完成一场既情感充沛又令人忍俊不禁的收尾。再一次,塞勒与罗拉肉身相撞,他们终于结伴上了天堂。

用最荒诞的语言讲述了一出最纯真的爱情童话,这就是《我心狂野》,这就是大卫·林奇。

张雍

2024年2月6日

大卫林奇最烂的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