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們一起瘋的王建民】:建仔成功站上大聯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 MLB - 棒球 |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0/04/01

【那些年 我們一起瘋的王建民】:建仔成功站上大聯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作為一位台灣棒球界的傳奇,王建民的球員生涯自然也是相當精彩,一直以來給人「沉穩」印象的建仔,大學進入北體後成績就突飛猛進,不但成為洋基隊史第一位台灣球員,更在奮鬥了六年之後,睡夢中接到升上大聯盟的通知......

「王建民」這三個字在台灣人心中有著什麼樣的地位,相信大家都很明白,作為一位傳奇的棒球員,他的職業生涯自然也是相當精彩,時至今日,他在大聯盟締造的連兩年19勝成績,仍舊是台灣,甚至是亞洲投手之最。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不是王建民,我們不會對「伸卡球」有如此大的興趣,也不會認識早餐店老闆娘都叫得出來的洋基隊打線,甚至根本不會對於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有這麼多的關心。

 

這都是多虧了那些年,我們一起瘋的王建民。

New York Yankees: Why Chien-Ming Wang Signing Was a Great Move for ...
王建民/圖片來源:bleacher report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學三年級就加入崇學國小少棒隊,展開棒球生涯的王建民,在少棒的孩子們中身材明顯「高人一等」,教練也讓他以投手及一壘手的角色來發展,進入建興國中體育班之後,王建民雖然沒有特別突出的成績,但老師及教練給他的一致評價都是「非常沉穩」。

 

升上高中的他,身高已經飆破190公分,在中華中學青棒隊時,曾入選過亞青賽及世界賽國手名單,但跟同一時期的張誌家、陳志誠,甚至小一屆的曹錦輝、郭泓志相比,無論名氣或是實力都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都知道,真正讓王建民這塊璞玉發光的,正是台北體院的高英傑教練。

 

事實上,王建民進入北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關機,充分休息後逐步調整,在投手出身的高英傑全力輔助下,球速慢慢從140公里上下,進而衝破150公里大關,連投球姿勢及協調性都有很大的改善,直到大一參加「道奇青棒投手訓練營」時,被道奇教練點名有進軍大聯盟的實力,甚至認為他可以獲得至少50萬美元的高額簽約金。

 

信心大幅提升的建仔,就這樣變成了各國球探爭相追逐的對象,先是洛磯隊開價60萬美元,接著水手隊跟進並拉抬到80萬美元,高英傑教練後來也特地幫建仔辦了一場「王建民測試會」,直接讓球探們一次看個夠,然後來一場公平的競爭。

 

在測試會結束後,建仔的身價快速飆漲,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出價的金額早已超過百萬美元,眼看著水手即將以160萬美元得手,這時卻冒出紐約洋基隊開出合計201萬美元的簽約金(包含學費及旅費補助),王建民最終點頭答應,成為洋基隊史第一位台灣球員。

Game Wrapup | New York Yankees
洋基40號

 

以交換生的身分赴美,王建民旅美前期走得並不順利,雖然第一年就在短A先發14場,拿下4勝4敗ERA2.48的不俗成績,卻在隔年春訓時被發現肩膀旋轉肌受傷,進而接受了運動醫學權威Dr.Andrews的肩部關節鏡手術,導致球季提前報銷。

 

2002年季中在短A復出,王建民展現了更加強勢的投球表現,13場先發拿下6勝,防禦率低到只有1.72,不但讓他入選了年底的釜山亞運國手名單,洋基隊更決定讓在他在2003年參與大聯盟春訓,並首度從2A開季。

 

有在關注美國職棒的球迷應該知道,2A算是小聯盟體系中最重要的層級,跟1A相比,投手不只要會投快速球,變化球也必須能引誘打者,而打者則相反過來,除了要能打到速球以外,還要具備更好的選球及揮擊變化球的能力。

 

對於王建民來說,第一年在2A的表現的確受到了一點打擊,整季21場的先發拿下7勝6敗,防禦率是偏高的4.65,但他很快地適應了2A的強度,在隔年季初還曾拿到東部聯盟當週最佳投手的殊榮,並於7/26日升上3A,在那裡遇見了職業生涯的另一個恩師,Neil Allen。

Minnesota Twins hire Neil Allen as pitching coach, source says ...
對於建仔來說相當重要的恩師

 

從前的王建民,是屬於速球派的傳統型投手,最快球速可以飆到155公里還擁有六種球路,但就是沒有一個犀利的武器球,在小聯盟眾多投手之中顯得略為平凡,但在王建民升上3A遇到Neil Allen後,終於學習到了伸卡球的投球技巧,而且一試成主顧,從此變成了自己的招牌球路。

 

2005年,王建民再次獲邀大聯盟春訓,並在那一年熱身賽獲得了教練團的注意,雖然最終仍舊從3A開季,但美國時間4/26日,因為先發投手Jaret Wrigh的受傷,王建民在睡夢中接到洋基球團的通知,正式升上大聯盟。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