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今年公布的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排行,在連續 4 年穩居季軍後,高雄市長陳菊今年退守到第九名,和我們根深柢固的「南霸天」印象好像有些出入。這樣的情況從今年前瞻計畫開始、高雄被柯文哲點名負債累累之後,只要談到高雄,網路上的風向幾乎是罵聲一遍

雖然《BuzzOrange》今年七月出了一篇文章討論高雄一些施政問題,以及為什麼身為高雄人,我們有家歸不得、非得出外打拼工作,但陳菊自 2006 年就任高雄市長至今,很難想像如果一個市長真的只為高雄帶來負面影響,何來十年任期?

高雄最大的包袱:80 年來的「工業重鎮」的頭銜

高雄低薪、產業難轉型、商業如死水⋯是,這些都是事實,但全台灣在比較陳菊跟其他縣市首長之前忘記一件事:陳菊上任的十年前,高雄是重工業、高汙染城市,也被認為是文化沙漠之都。

高雄成為工業城市的歷史要追溯到日治時期,被日本政府規劃成台灣工業重鎮,高雄先由漁港轉成貿易港口,成為當時水泥及糖的輸出中心;1950 年代闢建的加工出口區、跟著蔣經國十大建設成立的中鋼等,和身為政治中心的台北相比,高雄一直跟著當年最流行的重工業走,這些確實讓高雄早期的經濟快速發展,但長期後天失調之下,讓高雄的天空蒙上重工業的灰霾,放眼望去,整座城市都是冰冷的工業大樓。

陳菊蓋這些設施的意義是什麼?幹嘛不趕快解決低薪?

高雄要還這筆重工業債,不能只靠謝長廷整治愛河,陳菊當市長的這段期間內,許多建設幾乎都是為了要鏟掉這樣的形象。

憑著世貿中心、搶救國土流失的旗津海岸線保護工程、莫拉克風災重建區的得樂日嘎橋、保存文化資產的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高雄成為 2013 年「國際宜居城市獎」的最大贏家,能在這項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公園協會聯合主辦的競賽活動榮獲佳績,確實令許多高雄人與有榮焉。

但從這點我們可以延伸另一個問題:高雄幹嘛不把錢拿去改善就業環境,要蓋這麼多有的沒的硬體?我們先來看這些設施的背後意義:

一、駁二藝術特區、大東藝術中心等,引進藝術與觀光

花媽不是笨蛋,我們老百姓都知道高雄故鄉的低薪、產業結構單一迫使年輕人外流,她怎麼可能沒發覺。駁二藝術特區當時成立的目的之一,除了帶來觀光外,也期待能使文創人才回流。如日本小樽只是北海道札幌的小城市,卻成功將荒廢的倉庫再造成為繁榮之地。

根據統計資訊網的報表,駁二遊客人數單月約有 46 萬人次,一個月產值 200 萬元,成為高雄觀光收入大宗。至於會不會有預期的駁二軟體園區?那也要看政府招商能力了。

二、亞洲新灣區力拼產業轉型

身為離鄉背井打拼的高雄人,偶爾回家鄉不難發現高雄又有新蓋好的建設,但也就成為同學聚餐時不經意的對話:

「欸好像又在蓋什麼耶!」
「但那啥啊?」
「不知道,完工再說」

陳菊起碼一年會蓋一建新的硬體設施,高雄人對以下應該不陌生:2013 年完工的高雄展覽館、2015 年開始成為高雄家庭週末聖地的總圖、同年試營運的環狀輕軌、快完工將成為展演中心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預計 2019 年啟用將成為遊輪停泊及休閒的港埠旅運中心,這五項建設是陳菊的「亞洲新灣區」,是以「港市合一」為目標的產業轉型計畫。

「亞洲新灣區」讓人發現高雄、台北市民對市長的要求截然不同,後者多半是民意導向,前者多半是市政府埋頭耕耘。打個比方,假設台北市民想吃肉,台北市長得千方百計端出煎、炒、燉、煮、炸、烤等不同料理取悅市民,而且通常會被嫌棄;但高雄人對政治人物多半是較親切的,就算今天你一個人想吃牛肉,高雄市長端出烤豬肉或許還是會吃得不亦樂乎。

這讓非高雄市民認為「高雄市民智力測驗沒通過」、「幸福港都任由市長花錢做沒用的建設」、「就業環境沒改善這些有屁用?」但說到底,還是陳菊以前的高雄建設太少、太單一,現在她蓋了這麼多設施,不能怪見慣重工業都市景觀的高雄人覺得「市長有在做事」,而且這其實也是用「高雄流」的方式進行產業轉型。

但高雄人愛花媽還有另一個大原因:

與市民站在同一陣線,霸氣、親和力都是一百分

先講霸氣,這張照片充分說明陳菊在台灣政壇的地位。

2015 年一月,六都新科市長首度列席行政院院會,高雄市長陳菊帶頭向中央要錢、要資源後,率領賴清德、林佳龍、鄭文燦等民進黨市長走出行政院,很霸氣很「大姊頭」。

如果只有霸氣,高雄人或許還不會這麼愛她,另個原因在她「和市民站在同一陣線」的形象——以 2014 年氣爆為例,這場災難不但沒有影響到該年年底選舉,甚至讓她以 99 萬高票大贏楊秋興,憑什麼?

除了陳菊在得知氣爆的當下速速以 25 分鐘趕到指揮中心,連日賑災、向罹難者家屬發放慰問金、多次表達歉意。讓高雄鄉親融化的兩點,其一是陳菊親自向家屬說「對不起,我們做得不夠」,網友大讚「我沒看過郝龍斌、馬英九說對不起,但憑她敢於向民眾道歉,無限期支持花媽!」

其二,在高雄氣爆的紛亂中,當陳菊北上和當時的行政院長江宜樺會面討論石化業的後續發展時,陳菊的親弟弟也在這時傳出病危,等會面結束陳菊趕往宜蘭,弟弟陳武雄已撒手人寰。

或許陳菊有沒做好的、沒做足的、做太慢的,但對重情重義的高雄人來說,陳菊努力做市民都「看得見」的建設、讓高雄擺脫十年前只有工業毫無休閒觀光人文的陰霾、出事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和市民站在同一陣線、為市政勞心勞力,光是這點就足以讓他和國民黨的政客區別開來,從眾多市長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當政治人物的正面評價多過於負面評價時,我們該好好監督,不該造神;但當政治人物身上貼了太多標籤,我們也不妨思考這些標籤從何而來,他能對得起選他的選民嗎?

至少對市民的熱情相挺,陳菊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戰戰兢兢地回應:

「人民選擇信任妳、支持妳,人生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更讓人感動的?我打拚、做好是應該的,我也會盡最大可能做得更好。」

而她的做事風格也始終如一,就和她當年因美麗島事件入獄寫給台灣人民的遺書裡所提及的一樣:

聖經上記載保羅在獄中致書提摩太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幸的道,我已經守住了。」人子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也沒有為自己辯解,雖然我受盡了悔辱、欺凌,但我心無恨亦無所懼,我深信一切的是非、功過、歷史自有公正的論斷。

為民主,該打的仗她無役不與;為市政,她在能力範圍能用盡氣力,這位昔日在政大圖書館打工而沉溺在「禁書」的革命少女、某些黨外大老眼中的「小妹」、當年幫陳水扁造勢晚會炒熱氣氛的最強主持人,這十年來以她具親和力的外型、威武的氣場、有溫度的政治語言以及有容乃大的領導風格經營高雄,奠定台灣政壇「南霸天」的地位,也走進港都市民心裡。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陳菊(花媽)市長臉書。)

你可能也想看其他縣市長的政績

【縣市長政績檢查 4】鄉民:中離市長朱立倫最大政績就是「沒有政績」
【縣市長政績檢查 3】靠觀光讓人民賺了 280 億,他是民調曾擠下賴神的台東縣長:黃健庭
【縣市長政績檢查 2】劉邦友朱立倫都不敢動!鄭文燦僅 2 年鏟掉超舊的桃園客運和火車站
【縣市長政績檢查】傅崑萁說自己幫花蓮還了 13 億,但你知道他為此賤賣多少土地嗎?

也可能想看不同面貌的花媽

【戴季全評論】高雄欠一屁股債不是花媽的錯!沒錢建設想翻身,誰當頭都只能舉債拚經濟
打破「全台負債最高」的臭名:花媽開源節流,讓高雄總資產為負債的「五倍」!
還在愛花媽?陳菊每年舉債 132 億只贏郝龍斌,每位高雄市民平均負債近 10 萬
【動腦專欄】陳菊臉書 5 大方式用社群做危機溝通
全台首座輕軌在高雄!花了 165 億、出軌又沒電,你敢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