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他的「Perfect Blue」: 在《海歸線》的後記,看見今敏的過去以及未來 – 電影神搜

這就是他的「Perfect Blue」: 在《海歸線》的後記,看見今敏的過去以及未來

看完今敏的第一本漫畫創作《海歸線》,覺得最好的段落其實不在漫畫部份,而是「後記」。

日本已逝動畫導演、動畫家、漫畫家今敏的第一本漫畫作品《海歸線》今年已在台出版。

今敏《海歸線》已在台出版。

《海歸線》是今敏在 1990 年的三月到六月,於講談社《YOUNG MAGAZINE》連載了十一話的漫畫作品,而這次由大塊出版的中文版所收錄的後記,則是 1999 年日本美術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時,再讓今敏來回顧九年前血與汗的內容。

1990 年,今敏二十七歲,還在唸武藏野美術大學就擔任大友克洋助手的年輕人,到了九年後,製作完過程充滿波折的《藍色恐懼》,以「動畫導演」在業界活躍後,當時正在製作下一部後來與《神隱少女》並列年度最佳動畫大賞名作的《千年女優》,三十六歲的今敏,回過頭去看九年前的自己,他用了三個字形容自己:

小屁孩。

以《藍色恐懼》《千年女優》等作品驚豔世界,早逝的日本動畫大師今敏。

早逝的日本動畫大師今敏。

 

「漫畫家」今敏的初試啼聲之作 :《海歸線》

今敏自己曾這麼說:

「連載前滿懷信心準備好的三回份積稿在眨眼之隙便煙消雲散,接下來就是在狂風暴雨的暗雲惡浪間翻覆,能做的也就是靠著手上那把名為『年輕』的破槳死命往前划。」

恰巧的是,《海歸線》有一部份的元素以及角色心境,確實如同他自己敘述的──死命往前划。

《海歸線》的敘事沒有今敏後來以各種夢境為核,層層互疊的複雜結構,故事線十分單純:想要離開家鄉的少年,從爺爺那邊繼承了家傳的「海人」信仰──守護聖物「海人之卵」,卻又因父親期待財團的鄉土開發計畫能夠拯救小鎮經濟,迷惘的年輕少年卡在其中在兩邊跌跌撞撞,最終引發了奇異的海洋騷動。但跌跌撞撞的不只是《海歸線》裡的少年,包括今敏本人:

「就在這不知不覺間,連載也結束了……那幾個月就是過得這般波瀾萬丈。遭海嘯襲擊的,或許不是本作中那個虛構的舞台『網手町』,而是作者我自己才對。」

今敏所繪製的《海歸線》漫畫。

初試身手的《海歸線》確實缺點易見,敘事略顯雜亂,意圖塞滿各種議題但又不夠完整,但如同在今敏的最後一部漫畫創作《OPUS》,在故事裡畫漫畫的漫畫家,逐漸分不清自己筆下創作的世界,而連載結束九年後,在《海歸線》單行本寫下後記的今敏,描述著當年的那個小屁孩,竟也像是一種後設,第一本漫畫《海歸線》正好與最後一部漫畫《OPUS》遙遙呼應。

 

這是關於青春與海洋的故事,同時也是今敏的「Perfect Blue」

在後記的今敏,以幽默口吻講述了那段時期的「小屁孩」青澀創作史,說了自己會親自去講談社交稿是因為編輯會請他去「有著高時薪的年輕小姐招待的店」(《海歸線》裡也出現了很多青春喜劇的性笑點)。而當時在週刊上時連載,正好需要整整七天來趕進度:分鏡兩天,草稿三天,完稿兩天,當時的他也沒有餘力請助手協助,抱著「就算是畫出爛作,也要是自己的手畫出來的」這種想法的二十七的歲今敏,沒日沒夜地工作趕稿,在連載之餘唯一的慰藉就只有「就寢前所飲的睡前酒」,以及睜開眼睛總會浮進能逼醒自己腦袋的那句話:

「沒有時間了……。」

大友克洋監督的動畫作品《老人 Z》是今敏首次參與動畫製作的作品,擔任美術設定。

今敏在連載完《海歸線》的隔年開始參與動畫製作,第一次接觸動畫製作是在大友克洋的《老人 Z》擔任美術設定。

於是,在三月到六月連載期間,春天的氣息、五月的微風、初夏的陽光,都與悶在房間瘋狂創作《海歸線》的今敏無緣了──甚至在漫畫連載結束,今敏因 A 型肝炎而第一次住院。這樣讓人看了不忍的創作過程,不禁聯想是不是就是如此拼命的創作,才讓十一年後的四十六歲今敏,因病撒手人寰。

今敏的第一部動畫長片創作《藍色恐懼》:

但我們也很清楚,今敏在這「沒有時間了……」的創作過程中,創作出無數佳作,若是沒有這樣逼自己的苦痛經歷,今敏是否就無法讓這些好作品問世了呢?這個問題我們也無從提問,也已經無人可問了,而我們在這今敏逝世十週年,從他的紙本漫畫創作解讀著他的心思:《海歸線》是關於青春與海洋的故事,同時也是今敏的「Perfect Blue」。

他不再是小屁孩了,他永遠是提著槳死命往前划,帶著我們划在夢境的海洋上的掌舵人,他讓我們領悟到它的美。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