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過世,生前見證兩岸關係的四大歷史時刻

  • 鄭仲嵐
  • BBC中文台灣特約記者
前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8日聚餐時意識不清倒

圖像來源,CNA

圖像加註文字,前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10日晚間病逝於台北市內的馬偕醫院

台灣前海基會董事長、經濟學者江丙坤,10日晚間病逝於台灣台北市內的馬偕醫院,享壽85歲。人稱「拼命三郎」的他,驟逝讓兩岸三地的政商界都留下惋惜。

早先在12月8日,江丙坤在台北市內的酒店與友人參加聚餐時,突然間意識不清,隨後被送往鄰近的馬偕醫院急救。但是在到院前,江丙坤已經心跳與呼吸街停止,在裝上俗稱葉克膜的體外膜氧合後,才維持住生命跡象,但在搶救兩天後,依舊因為病情持續惡化,家屬決定拔管。

海基會在晚間發表聲明,現任董事長張小月,對於江丙坤過世深感哀悼,並稱他在兩岸關係中扮演關鍵角色。中國國民黨則在聲明中指出,江丙坤一生為中華民國奉獻付出、勞心勞力,達成非常多福國利民的成就,確實是台灣人民的表率。

江丙坤出生於1932年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中州南投,年輕時曾赴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博士,擅長農業經濟的他,回台灣後從台灣外交部商務專員開始、再來進入經濟部一路做到部長、並擔任過立法院副院長等職。在兩岸三地,江丙坤更在海基會董事長內,做出許多劃時代的行動。

1993台灣經濟舵手

回到1974年,在日本工作的江丙坤奉命到中華民國南非大使館擔任商務專員起,一共在南非待了八年,學到不少商貿經驗,後來他在自傳《拼命三郎》中曾回憶,南非的八年是他最充實的歲月。1982年回到台灣擔任國貿局副局長後,幾乎每兩年就升一次官,並在1989年調任經濟部。

台灣當年正處於從戒嚴走向自由民主的關鍵時期,江丙坤在台灣從威權體制內走出來的關鍵時刻,扮演穩定經濟的舵手之一。進入90年代後,江丙坤在1993年擔任經濟部長,協助台灣的國營事業民營化、民營煉油廠與核電廠投資等,慢慢幫助台灣經濟轉型。

1993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首屆西雅圖APEC亞太經合會上,對於台灣參加APEC,語氣堅定的說:「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中國台北是地區經濟,以』中國台北『參加APEC,中國不會反對。」

江澤民這一番話,讓當時擔任代表團團長的江丙坤,對此在另一場記者會上直言:「台灣與中國大陸,都是在一個中國領土上主張主權的兩個主權國家,我們是以將來『一個中國』為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引發熱議。

隨後1998年與99年,江丙坤再度兩次代表台灣參加APEC峰會,1999年7月時,李登輝講出台灣與中國大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陸方生氣要求撤回。當時已轉任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的江丙坤則回擊:「兩國論只是對現況的陳述,現況不能撤回,談判也不能預設條件,真正的問題是,大陸要承認現況。」

2005兩岸交流先鋒

而就在2005年4月底,時任在野的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前往中國大陸,進行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這場自國共1945年戰後60年來的會晤,受到中方盛大款待,連戰也與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見面,而當時國民黨幕後的推手之一,也正是當年擔任副主席的江丙坤。

江丙坤早先在該年3月底時,就以「緬懷之旅,經貿之旅」之名參訪中國大陸,與當時中國國家主席賈慶林座談,進而促成連戰的訪陸行。

而在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江丙坤更被任命為海基會董事長,並在6月率團前往中國大陸,與國台辦主任陳雲林見面。往後,高達八次的「江陳會」,確立了國共兩黨在兩岸事務上對等開放的基調。

一名不具名的海基會資深官員回憶,江陳前面三次的會見,節奏都很密集,不到一年就完成。因為很多協議本來就是按照所謂2005年「連胡公報」去執行。甚至在國民黨還未在重新執政前,文本內容都已經敲定,因此在江丙坤上任後,就很順勢地按照國民黨的既定政策走。

2008 年11月8日,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台北舉行"江陳會談"。

圖像來源,AFP/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08 年11月8日,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台北舉行"江陳會談"。

2008真正達到三通

而就在2008年12月第二次的江陳會上,兩岸雙方又簽署了新的合作協議,包括空運與海運直航、郵務上合作與共同維護食品安全等。過去兩岸在海空運上各自關閉,需要透過香港當作轉運站的狀況得到紓解,兩岸自此真正三通。

除了通郵、通航外,兩岸間最重要更是在通商部分。雖然早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就有不少台灣商人前往中國發展,但是由於兩岸在稅法上還有財務制度都不相同,出現不少雞同鴨講的情形。擅長農漁業經濟的江丙坤,則在江陳會上,就兩岸漁業、勞務、農產品檢驗等多次進行商議。

該資深官員回憶,進入第四次的江陳會後,兩岸在整體的談判進度上才開始慢慢進入「深水區」,因為這是經濟制度面上的磨合。

就好比租稅來說,許多台商擔心會被中國大陸與台灣政府雙重課稅,或是兩岸在稅務上談判達成後,許多在大陸的台商要補繳稅等。而在這個時候,擅長經濟政策的江丙坤,就在談判桌上提供很多務實意見。

2012兩岸商務橋樑

最讓台灣政商界印象深刻的,則是在2010年,江丙坤代表台灣在重慶與中國大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就後續兩岸的服務貿易、貨物貿易與投資保障等提供架構。2011年在任時,台灣政府也通過讓陸生來台唸書,與開放自由行。

直到2012年,江丙坤才卸任海基會董事長職務。就任4年以來,江丙坤主導兩岸簽署18項協議,同時讓兩岸在協商上更走向制度化。卸任後,江丙坤持續擔任兩岸與日本的經濟交流會「三三會」的理事長,奔波兩岸三地,成為兩岸商務界都敬重的人物。

在兩岸政商界富有人脈的江丙坤,也曾被部分反對派抨擊是「兩岸專屬買辦」。許多台灣企業赴大陸,如果碰到問題,都會求助江丙坤外,更曾有立法委員質疑,江丙坤兒子江俊德在中國大陸開設公司,有許多項目是經過中國大陸特許後經營,江丙坤父子並未做到利益迴避,但都一一被江丙坤嚴詞否認。

兩岸另類破冰?

一直到逝世前,江丙坤依舊在12月初飛往廈門,參加兩岸企業家峰會,腳步沒有停歇。就在傳出昏迷送醫直到逝世後,恐怕仍舊讓很多人難以相信江丙坤離開人間。

加上目前的兩岸局勢詭譎,中國大陸的海協會,是否會在江丙坤過世後派人來台灣吊唁,「另類破冰」成為令人注意的話題。但並不是沒有前例可循,2005年辜振甫過世時,正是民進黨陳水扁執政年代,當時海協會副會長李亞飛,就帶著會長汪道涵的親筆信來台參加追思會。

該資深官員也表示,海基會是江丙坤多年公職生涯的代表處,也是最為掛念之處,甚至現在的大樓,都是江丙坤募款來蓋的。假若真的促成海協會來訪,縱使軀殼已不在,但仍做出最後的兩岸交流貢獻,於公於私,江丙坤的一生對兩岸的貢獻都是很巨大的。

一生從台灣經濟發展的老臣,再到兩岸關係破冰的推手,江丙坤在兩岸交流的歷史上,深深記上一筆。隨著他的突然謝世,這位「拼命三郎」終究要在勞碌奔波下,永遠地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