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OpenAI於今年3月14日推出GPT-4模型後,聊天機器人、人工智慧再次成為最流行的話題,ChatGPT的活躍用戶在發布後成指數型成長,只花了2個月,活躍用戶就超越1億人;能及時應答、資訊量豐富的生成式AI(如ChatGPT),不僅能寫程式碼,還能完成小說、電影腳本,甚至能協助研究人員撰寫論文。「工作是否會被AI取代?」一時成為各行業關注的議題。

此外,面對人工智能與科技的發展,知名管顧公司麥肯錫也認為,2020~2030年將是保險業重要的智能轉型階段,物聯網與穿戴式裝置的出現,讓保險公司更容易蒐集保戶的生活資訊,進而對商品的創新和定價產生更多可能性。對此,逢甲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陳彥志表示:「科技提供了更多保險公司針對保戶進行風險管理和預防的可能,這將是之後10年蠻重要的一個趨勢。」

 

10年展望:瞭解保險公司在科技發展下可能產生的改變

2019年底,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讓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停頓,也在生活上隔絕了大部分人與人的實體互動,但也因此促使在過去只能在線下發展的活動,努力轉型數位化,陳彥志認為:「疫情短期雖對臺灣保險公司造成衝擊,但長遠看來,數位化和轉型後卻更能和世界接軌。」

在過去,保險公司擔任「3分風險管理、7分損害填補」的角色,為保戶轉嫁風險損失;而未來,物聯網(Iot)和穿戴裝置的出現,促成許多外溢保單的商品創新,使得保險公司具有「5分風險管理、5分預防」的功能。舉例來說,現在已有不少保險公司推出的外溢保單,主打「穿戴裝置,偵測運動量,達標後將會折抵保費」的功能,為保戶帶來運動誘因,減少未來可能發生疾病的機會。

而類似的概念也為「保費計算」帶來更多的場景想像,陳彥志舉例,在國外已經有些產品公司針對「自動駕駛」進行規劃,如果自動駕駛的路線不同,風險會不會也不同?出險機率不同,自然也影響保費的制定。而在臺灣也有不少保險業公司,透過團險的方式拉低變數(降低過大的理賠保額),在公司內部推出達成任務、減免保費的規劃嘗試,試圖找出新的保費計算方式。

此外,科技不僅只影響到商品創新和保費規劃,也促使保險公司蘊生更多核保、理賠方式,例如美國科技公司Tractable AI就透過數百萬張圖像訓練,讓AI可以針對汽車和房屋進行逐像素評估,而保險公司與其合作後,只需要用手機照下遭受破壞的動產、不動產,AI就能計算出保險公司可能支付的保費。

 

保險公司體質再優化,保險功能鍊改變

AI的出現,不僅讓民眾一窺保險在未來運用上更多的可能,落實到保險公司執行面,也為保險功能鍊(定價跟核保→報價、暫保與出單→保單行政→理賠)帶來更高的效益。

在定價與核保上,由於物聯網資料蒐集能力的提升,在未來將有可能開發出「針對個人,而非團體」的保單定價,意味著客戶將有可能獲得更符合自身需求的保單與保費。此外,如同先前提到的「自動駕駛」案例,保險公司透過科技所蒐集到的道路資料、即時天氣資料、政府資訊、太空圖像等資料,都有可能為定價與核保方式帶來革新。

而報價、暫保與出單流程,保險公司則有可能隨著資訊彙聚網站(Aggregators)、線上投保平臺、身分驗證、付款系統的改變,而推出更適合保戶的商品或提供更便利的投保方式。以英國保險經紀公司Bought By Many為例,他們提供網路平臺讓消費者進行產品搜尋和比價,聚合足夠基數的消費者規模後,再以團體保險的方式向保險公司進行協商議價;將商品著重於寵物保險後,也發展出獨特的商業模式。

 

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