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中国武术中的拳法)_百度百科

咏春拳

中国武术中的拳法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咏春拳,源自福建的五枚咏春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33]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咏春拳名满天下。在传播中华武术优秀文化、推动两岸三地特别是闽台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2]
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咏春拳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顺德、禅城、高明、三水五区,现已广泛传播于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新加坡、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 [29]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咏春拳”项目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建传统咏春拳(海峡)文化发展中心获得咏春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1年6月10日,广东省佛山咏春拳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8]
中文名
咏春拳
外文名
Wing Chun
Wing Tsun
别    名
咏春永春拳詠春拳泳春拳
非遗级别
国家级
批准时间
2014年
遗产编号
Ⅵ-77
遗产类别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
申报地区
福建省福州市、广东省佛山市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在叶问之子叶准的一本访谈录中,曾提到1982年他到佛山探访咏春拳大师彭南,彭南自述咏春的祖师是一个叫“摊手五”的湖北人。“摊手五”也曾出现在戏剧家欧阳予倩《试谈粤剧》中。张五京剧修为很高,清雍正年间,他南下佛山,粤剧因此得到发展。他是天地会的人,但他不仅戏剧上很厉害,还是一个武林高手,一只摊手(咏春的基本动作)独步武林,把一身武艺传给红船弟子,所以粤剧的祖师是摊手,咏春拳的祖师也是摊手。 [31]
后来郭沫若在赠给广东粤剧团的《七律》诗中也用了这个典故:“昔有名伶摊手五,佛山镇上立戏班。”咏春拳的传播与反清运动、戏班活动的关系可见一斑。咏春拳的打法是在短线内小范围进行短促突击,符合船上空间狭小、漂移不定的特点。多位传承人不约而同提到咏春拳别名“少爷拳”,这是形容过去的咏春拳往往闭门私授,不设武馆开门传艺。
据目前可考资料,从清末在佛山开医馆药铺的梁赞(1845-1922)开始,咏春拳才有了关于历史传承的明确记载。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意见并不统一。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此拳种得名于南少林五枚师太的徒弟严咏春。在传说中咏春拳的创始人都是女子,动作明显带有女性身体姿态特点。不过,可考的历史文献中似乎并未有过“五枚师太”“严咏春”其人。 [30]

发展传承

播报
编辑
梁赞
黄华宝将咏春拳技传授给戏班好友梁二娣后,梁二娣又将拳技传给鹤山县古劳乡人士梁赞。在黄华宝五十寿辰之际,梁二娣携徒梁赞前往祝寿,梁赞因此结识黄华宝。黄华宝对梁赞赏识之余,更将梁赞作为关门弟子纳于门下。
梁赞(赞先生)自随华宝习咏春以后,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梁赞约于1870~1890年在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然而,梁赞并不公开授徒,始终以行医为业,因店务缠身,他只收了几个关门弟子,未能广授徒众,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能得其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璧外,仅陈华顺一人而已。梁赞六十多岁后,两个儿子梁璧、梁春皆有工作或已经离开佛山,不能接替父亲的生意,唯有将赞生堂转让给他人并改名杏济堂。梁赞退休后返回古劳镇
陈华顺(华公)因找钱事业,常经过赞生堂,由于他知道佛山梁赞的比武事迹,时常从门缝里偷看自学。终于在39岁时追随已经62岁的梁赞学习咏春拳。梁赞去世后,陈华顺(于1901后)于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然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过手之练习,而过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因此陈华顺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人士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故未能广泛流传。陈华顺于1901~1907年间授拳,传人共有16人。而能得陈华顺之技者,有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其子陈汝棉及封门弟子叶问。
陈汝棉8岁时始随父亲陈华顺习咏春拳,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数载勤学苦练,陈汝棉很快便有相当根底。技成后,在佛山西便巷“陈氏宗祠”开设医、武馆授徒兼医治跌打伤科。因拳法出自其父,故求技者众多,除传子陈家新、陈家廉外,咏春名师区康、招就等皆出其门下。1932年后陈汝棉到广西梧州设馆,挂匾日“佛镇陈馆”,后又在贵县广收门徒,其拳法拳技为人称道,时人称“两广陈汝棉”。
咏春三雄
吴仲素因为工作方面需要找换钱币,故与陈华顺成为好友,并经常在经济上资助陈。随后(1901年后)吴父将缸瓦店交付于陈华顺,并将仲素与仲素兄小鲁一同托于陈华顺。为答谢吴父,陈华顺在照料二人的同时将本门功夫悉心尽传,此二人便成为陈华顺两名首弟子,故人称吴仲素为二师兄。此后陈华顺在铺内正式开始授徒。吴仲素经数年苦练,技艺大成,成为陈华顺衣钵真传之人,并代师授拳于小师弟叶问。民国初年,吴仲素在古路头街开设武馆,投其门下多是富家子弟,如合记盲公饼东何兆初,跌打名医李寿彭,“大益”五金店东张升若,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英聚茶楼司库梁福初。当时佛山名重一时的“咏春三雄”阮奇山姚才叶问也常到其武馆受其点拨以及切磋拳技。
阮奇山自小酷爱武术,其父不惜以重金,先后礼聘咏春武术名家郭宝全、冯少青为其兄长阮济云及阮奇山教授拳技。尤以被后人称为“佛山阮老楂”的阮奇山成就为大,他在研习拳术中懂得科学地融会贯通,将咏春门的拳、桩、刀、棍等功技挟于一身,与叶问、姚才被门人誉称为“咏春三雄”。生年仅传技于挚友张保爱徒岑能及记名弟子黄精。
姚才自小好慕武术,拜阮济云门下学咏春拳,经十载苦练武技大成。及后,其师阮济云往安南(越南)传授咏春拳,他赏识姚才是练武的好材料,故领姚到吴仲素武馆深造,其时阮奇山、叶问也常往吴武馆请教,三人常交流切磋,郭宝全曾二度到佛山,姚才除传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满、姚锡、霍超、林瑞波、吴日明等。
叶问与李小龙
叶问幼时天资聪颖,然体弱多病,当年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的弟子陈华顺租用叶问家宗祠设馆授徒,叶问因年幼体弱,便有幸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术。而陈华顺以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故经常亲自教授,而吴仲素则从旁协助,常与叶问过手,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陈华顺中风病逝后,叶问随吴仲素苦练三年,比前更大有进步,时年不过15。翌年,叶问奉其父命来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期间,得同学介绍,认识梁赞先生之子梁璧,并随梁璧修练咏春拳术。1949年,57岁的叶问离开佛山赴香港定居。此后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在港九饭店职工总工会、九龙汝州街、李郑屋村、通菜街等地设馆授徒。叶问在社会上和武术界很有威望,跟其习武者遍及社会各阶层,其中不乏外国留学生。1971年,叶问弟子成立了“咏春体育会”,集教授、研究、交流咏春拳术为一体,并以此为中心,将咏春传播至世界。叶氏门下高徒辈出,特别是凭着非凡的中国功夫扬威世界的李小龙
李小龙幼年因体弱而拜名师叶问习咏春拳术,18岁往美国留学,毕业后在美国西雅图开设“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武术。期间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击精华,创截拳道。1971年返港从事影视业工作,拍摄了多部轰动世界影坛的中国功夫片,其本人被誉为“功夫之王”,他早年所习的佛山咏春拳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 [4]
2017年6月8日,咏春拳福建警察学院传承示范基地揭牌,这标志着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正式进驻福建警察学院。 [5]

拳法内容

播报
编辑
咏春拳的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要求手、腰、马、心、意、劲整体合一。强调以“心”指挥“意”,以意引导手、腰、马运动,从而形成整体合一。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的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黏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为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羊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 [2]
第一、套路
⑴小念头(初级入门套路);
⑵寻桥(中级套路);
⑶标指(高级套路);
黐手图解 [6]
⑷木人桩法(咏春拳最高深套路,共116式)。
第二、黐手
⑴单黐手(手部感觉初级训练);
⑵双黐手(手部感觉高级训练);
A·盘手(体会与练习双手“同步做动作”及锻炼手感);
B·过手(练习将套路中的实战招式通过‘‘黐手’’发挥和运用出来)。
第三、自由搏击
⑴本门拳手对搏:即本门咏春拳手穿戴全套护具进行实战搏击的练习,这种练习要循序渐进,并有裁判进行指导,以免发生损伤事故。
⑵咏春拳手迎战外门拳手搏击法:也就是让咏春拳手以本门技术去对抗其它不同流派的功夫,如泰拳、空手道、跆拳道、散打、柔道(柔术)、拳击等等。
咏春八斩刀
第四、功力训练
⑴沙包训练:磨练拳脚硬度、强化杀伤力及培养距离感。
⑵木人桩:培养实战意识、增强手脚协调攻防能力、最大限度提升技术水平。
⑶墙靶训练:磨练拳头渗透力、增强攻击的连贯与紧密性。
⑷吊腿桩训练:增强腿部力量、强化平衡能力。
⑸藤圈手训练:利用一个的藤圈来训练两手的协调,也就是强调两手“攻防同动”,以及两手攻防动作的紧密性与严密性。
⑹铁臂功训练:如无强劲的臂力根本无法打出足以致命的重拳,也无法形成严密的防守。
六点半棍
⑺内功训练:锻炼内外合一之高度杀伤力和破坏力。
第五、武器训练
⑴八斩刀训练:咏春拳绝密技术,通常只授予高级教练,共8节精练的攻防动作。
⑵六点半棍:主要讲述用棍搏击的7个绝密法门,通常也仅授予本门高级教练 [7]

优势特点

播报
编辑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实战性强的拳术,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咏春拳用“寸劲”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木人桩练习
中线理论的中线是指由人体头顶至尾闾一线,在进攻时,咏春拳要求拳手沿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之间的最短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也很难卸力,而且受力也较重。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小龙常常在一英尺处将对手击倒在地。这种技术与咏春拳的中线理论有关,是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拳理论的一部分。
由于咏春拳的发力基于身体的中心线,这就使得拳手出拳力量直接来源于其身体背部的大肌肉群,这种发力方式与那些力量来源于腰与臂部肌肉的武术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咏春拳斗士出拳时,他的肘部也在寻求自我身体的中心线。当肘部寻找到自己身体的中心线后,身体与手臂在一条直线上的冲拳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朝面追形中的朝面是指与对方面对面。咏春拳法强调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这样可以简化敌人进攻的来向,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同时配合中线理论,可以较易击中目标并使敌人受力较重,并且这样做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咏春拳还有很多功法理论,如不“追手”。“追手”是指离开防守范围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的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的人很容易犯“追手”的错误。咏春拳要求不“冲身”,咏春攻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避免因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的平衡状态。它还要求“守攻同期”,即当消解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此外还有“埋跨”、“收睁”理论,要求出手或防守时一般手跨紧贴着中线平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亦可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跨屈曲是为收跨。这样除了有利于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能使敌方难以取我们的关节,并且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2]

非遗申请

播报
编辑
拳法表演
2009年,福州市申报的福建传统咏春拳成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
2011年,佛山市申报咏春拳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获得成功,于2012年2月由广东省政府正式公布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9]
2014年11月,福州市申报咏春拳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0]
佛山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州咏春拳的申遗成功不会影响佛山咏春拳的申遗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没有排它性,并不是一个地方申报了,其它地方就不能申报,也不代表先申报的地方其历史渊源就更深厚、更正宗 [9]
2021年6月10日,广东省佛山咏春拳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8]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咏春拳项目保护单位福建传统咏春拳(海峡)文化发展中心评估合格。 [27]

衍生作品

播报
编辑

传说

播报
编辑
严咏春影视形象(杨紫琼饰)
传说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传说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传说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2]
传说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传说五: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