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哪些冷知识?

春节想做一个系列节目,专门说说与春节相关的冷知识,古今中外不限,要够冷够有趣。另外,能从春节司空见惯的习俗中挖掘不为人知的冷知识更好。请求专业或非专业…
关注者
52
被浏览
29,357

36 个回答

过年的时间总是不确定的农历是阴阳合历而不是纯阴历秦始皇曾把新年改到十月初一春节的叫法则是在民国才出现的……

每到春节总会有很多问题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除了这些直击灵魂的拷问还有件事儿大家是不是也一直很费解——

春节每年都过但为啥具体的过年时间却总是不确定呢


各位客官带好小板凳这次我们就来深扒一下的故事

是咋来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原始人叫老原他生活在蛮荒时代穷得叮当响既没手表又没手机所以没啥时间概念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老原很是中意她便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于是老实人老原打太阳一升起就勇闯天涯四处觅食太阳下山刚好把一天的收获送到小芳家

老原的作息全程参考太阳在天上的位置所以这样一个工作周期简称——

老原辛辛苦苦追了好久终于把小芳追到了手

热恋中的二人玩了把浪漫相约每晚一起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可时间一久他俩发现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

月亮有时候很圆有时候很扁有时候又变弯了

而且月亮的变化很有规律差不多以 30 天为一个周期于是他们就把月亮变化的周期叫作——

经历了几个月的缠绵小芳有了身孕

老原不得不重新振作精神开始到处找吃的可经过一场大雪世界都秃了他啥也找不着了

老原掐指一算恍然大悟原来每过三个月就会换个气候啊

一共四种气候每个循环要花 12 个月于是就把这个循环叫作——

至此年都有了他又总结了三者之间的规律这就形成了——历法


这个由月亮绕地球转 12 个圈圈所组成的年叫月亮年

老原开开心心地把这历法传给了后代希望大家都能收获美丽爱情

眼前的年是什么年

历法在手生活无忧

老原的后代上至结婚下至私奔都被这历法安排得明明白白

可用着用着大家感觉不大对劲——

没错大伙发现几年过后这历法渐渐地和气候对不上了

而且这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其实跟太阳有关


不过当时大家认为太阳是绕地球转的还把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叫作太阳年

那这太阳年到底有多少天呢

此时出现了个高科技——圭表测影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拿个东西杵在地上测量每天它影子长短的变化

人们把这结果和月亮年做了对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哎呀月亮年一下少了十几天

那两三年下来月亮年和太阳年之间不就相差一个月了吗难怪会出现季节错乱

那怎么把这季节的误差给纠正过来呢

1、春节从前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但是被中国人民强烈抵制后以失败告终。



2、“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3、春节有狭义、广义之分。


现今狭义的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即农历正月初一。民间广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4、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


“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


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5、春节可能过两个。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 1645 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 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 6 次,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嗯。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们没缘分碰见了。


碰到这种情况,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不过也有过两次的。



6.大年三十也会在“二十九”。


一个月没有30天,这在农历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现行农历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必须每个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实上,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现,便会发生某个月拥有30天,某个月29天的情况。


如果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农历)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



7、春节每天庆祝内容都不同。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初七为什么要上班?!


8、春节不只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节日也直接搬至阳历。



9、压岁钱其实不是“钱”。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10、“福”字倒贴有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11、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12、正月不理发。


“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但“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啦。

13、拜年抱拳有学问。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