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為了療癒 - 康健出版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

  • 書籍介紹
  • 作者介紹
呼吸,為了療癒
作者 / 楊定一
出版日期 / 2023-04-26
每個不健康的人,幾乎都有呼吸的問題。這本書不是為了探討一般的呼吸而己,而是希望陪你一起採用眼前適合療癒的呼吸。 楊定一從醫學與科學的追求出發,毫無保留分享個人探索呼吸奧秘的旅程,並深入剖析身體和心理療癒的關鍵。 透過最親密的呼吸,我們將生命的能量帶入身心,解開僵化、桎梏與創傷。 我們有機會走出疾病和創傷的影響,落回本來自然而然的放鬆。
會員價 NT$489 NT$620
呼吸,為了療癒
作者 / 楊定一
出版日期 / 2023-04-26
楊定一

全部生命系列作者。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曾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諮詢委員、洛克菲勒大學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主任。

會員價 NT$489 NT$620
改變你呼吸的心肺功能的關鍵:讓橫膈膜成為你的第二個心臟
呼吸胸腔
改變你呼吸的心肺功能的關鍵:讓橫膈膜成為你的第二個心臟
小時候看到印度人示範橫膈膜呼吸的資料,我把雜誌的示範照片連同葡萄牙文說明剪下來。那些說明和圖片,可能到現在都還留著。 我記得很清楚,就在那些資料裡,我讀到一個人的壽命和呼吸次數有關,不光是算心跳次數而已。 很多書都提到,一個人每天呼吸25,000次。但我感覺不是那麼高,如果一般人的平均呼吸速度是1 分鐘16 次,一天24 小時, 也就是1440分鐘,再乘以16,大概是23,000次出頭。倘若一生的呼吸次數是固定的,那麼一個人呼吸快,一天呼吸的次數多,壽命就短。如果慢下來,壽命會長。 呼吸慢下來,一個人也就多半是橫膈膜呼吸,或者也會說是腹式呼吸。 我喜歡踢足球,這是很激烈的運動,也發現厲害的球員有一個特色:他們的肺活量比較大。體能狀況非常好的人,他的心臟跳得慢,呼吸也慢,就像是心臟效率更好,跳動1次可以帶動更多血液,而肺部也有足夠的彈性,呼吸1次可以帶入更多空氣。在休息的時候,你測量他的心跳,可能1分鐘50多次,而一般人大概是70次上下;再去測量他的呼吸,也會發現他呼吸慢而平穩,然而呼吸的潮氣量很大。 「潮氣量」是專家用來衡量肺活量的另一種觀念,也就是隨著一口呼吸,進出肺部的氣體量。你會看到這些人呼吸慢,但是他的氣很順,不會因為體內氣不夠而倉促起來。 一個追蹤美國水牛城居民長達29年的研究,用一個人吸滿氣後1秒內呼出的氣體量代表肺活量,也得到類似的結論:肺活量和呼吸功能的健康程度,最能預測一個人是否長壽。年紀大的人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呼吸功能,死亡率會大為降低。近代追蹤最久的弗雷明漢心臟研究,參與者多達5209位。從這個研究的大量數據,也歸納出類似的結果:肺活量如果偏低,和心血管疾病發作致死有強烈的相關性。 我很早就發現,一個人的運動表現和他的呼吸、心肺功能有直接的關係。說到呼吸和心肺功能,又離不開橫膈膜的呼吸肌肉。 一般人每天呼吸超過2萬次,前面提過大約在23,000次左右,也就是橫膈膜要跟著上上下下移動這麼多次。你大概想不到,橫膈膜上下的運動,本身就在幫助心臟提供血液流動的動力。 讓血液流動,需要提供多大的動力? 蓋統的《醫用生理學》是這麼描述我們身體裡血流速度的:「人體循環系統的血液,在休息狀態下,平均1分鐘可以繞行整個系統一圈;在活動量非常高的時候,1分鐘可能繞行全身6次。」 我在這裡補充一點資訊:為了讓全身充滿血液,要分支出無數的微血管(直徑不到千分之2公分)來遍布體內。微血管,加上大大小小的動脈和靜脈,所有的血管長度合計超過10萬公里,相當於環繞地球2.5圈的長度。 光是靜靜坐著,我們體內的血液1分鐘就穿越了10萬公里的路途,雖然不能和每分鐘1,800萬公里的光速相提並論,但時速600萬公里仍然是極速太空梭也難以追上的速度。 我們一動起來,血液流動速度是遠遠更快。無論靜或動,只要有生命,身體血液循環不會停止,心臟也必須不停地搏動。這對只有拳頭大小的心臟肌肉,是相當大的負荷。 身體的運作是一個整體。除了心跳,我們連呼吸都在提供血流的動力。橫膈膜收縮、將胸腔擴張來進行吸氣的同時,為胸腔造出負壓,讓血液流入心臟;呼氣時,橫膈膜肌肉往上移,將心臟裡的血液擠出來。 有了這些背景資訊,我相信你對於「橫膈膜是第二個心臟」的說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_SHORT_CODE_ID_537_%%
人氣 5056
為了自己的呼吸療癒:將陳舊的創傷釋放出來
呼吸胸腔
為了自己的呼吸療癒:將陳舊的創傷釋放出來
為什麼沒有嬰兒不會哭?甚至他不哭,我們還希望他哭。這樣能讓肺部膨脹起來,發揮呼吸的功能。 新生兒本來透過臍帶和母親連起來,而現在的作法是要盡快剪掉臍帶,讓新生兒和母體各自獨立開來。只是愈來愈多臨床的專家已經體會到,這給小嬰兒啟動肺部呼吸的過渡時間太短、太倉促,迫使剛生出來的小嬰兒要在很短的時間透過哭轉成肺的呼吸,不然沒辦法生存。 從我們第一口呼吸,生命已經是痛苦、是創傷、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這是我們的制約,也限制了我們呼吸的初始狀態。呼吸偏淺、偏短,是身心整體受到限制的結果,而這種運作模式已經落到了我們的潛意識。 我們的呼吸可以在潛意識進行,也可以讓我們在意識得到的層面去操作。它在身體是一種自動功能,我們可以清醒地去影響它,但大多數時候落在潛意識裡運作,而且是用一種受制約和限制的方式來作業,也就是我們體會到的——偏淺、偏短的呼吸。不知不覺,我們連肺部30% 的容量都用不到。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需要用力深呼吸,甚至還做強烈的呼吸。 練習強呼吸,讓全身都清醒 我多年來在許多活動,除了教大家舌抵上顎,還會請在場的朋友打哈欠。先調整神經的狀態、意識的環境,看可不可以把煩惱解開。雖然慢呼吸可以讓人放鬆,但在許多情況來不及。不光來不及放鬆,大多數人也不是想慢就可以慢,甚至慢不下來。 有時候,我還會讓大家先完全用嘴巴吸氣、嘴巴吐氣,再慢慢轉到鼻子吸氣、鼻子吐氣。這主要是為了打破一些眼前的慣性,而且是短時間進行,不需要有太多顧慮。有些人的創傷埋得很深,我也會試著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幫助眼前需要的人把這陳舊的能量大量釋放出來。 從身心整體來說,慢呼吸的角色在下游,是放鬆的果。如果要讓它帶頭放鬆,不是不可以,但作用會比較費力、比較慢。我喜歡從比較上游、從意識著手,所以常常讓大家做 I-Am「 我—在」的呼吸,深吸氣,深吐氣。吸氣時,帶一個念頭「我」。吐氣時,帶一個念頭「在」。 「我—在」I-Am,是《聖經》裡記載,摩西見到主的時候,詢問主的名字,主是這麼回答「I am」、「我在,我就在」,表達「我就是主,主就是我」。我帶大家呼吸時帶著主的身分來進行,也就是從意識的源頭來進行,而不是站在這個身心、意識的下游來做。讓主帶著我們呼吸,將一切交給主。 關於這樣的深呼吸,後面還會多打開一些。 回到打哈欠,尤其是連續打哈欠,可以打斷原本交感神經過度緊繃的作用,也把副交感神經的放鬆作用給喚醒。 接下來,不需要再特別做什麼。光是做舌抵上顎,一個人的呼吸自然變深、變長。肺部有75% 的血液都集中在肺的下方,呼吸變深,也就讓進去的空氣可以進入胸腔下半部,更容易在肺泡微血管進行氣體交換。 一般人平常偏短、偏淺的呼吸,也就是只用了肺部不到30%的胸式呼吸。但透過打哈欠帶來大口的深呼吸,我們已經把短而淺的呼吸做了一個轉變。把無意識的作用切斷,而得到了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有一種深呼吸,是對生命最高的尊敬 這樣把原本的制約打斷,接下來再用I-Am「我—在」的深呼吸,步調會完全不一樣。是呼吸,影響到心跳和代謝。只有呼吸可以影響到全身的系統,而且它可以受到培訓。這時I-Am「我—在」的深呼吸,已經是一種清醒的培訓。 這種方式,和一般的作法又是顛倒的。 一開始,我完全不去調整呼吸,而是先培養心理的環境、意識的環境。一個人放鬆而柔軟, 接下來做 I-Am「我—是」、「我—在」的呼吸,圓滿地吸氣,深長地吐氣。 它是一種歡喜的呼吸,是一種深、滿、圓滿的呼吸。 I-Am「我—是」、「我—在」是對生命最高的頂禮、最高的尊敬,用主、神最高的境界來帶著呼吸。這樣子,為我們自己帶來一個正向的祝福,而對人生、對自己有一種正向的觀感。還沒有做練習,它已經影響到我們對練習、對生命、對一切的看法。 接下來,再做連續的呼吸、循環的呼吸,也就是重生的呼吸。 再一次總結這個過程:在進入重生的呼吸前,有一些類似暖身的步驟。先用打哈欠放鬆身心,接下來用朗誦帶動長的吸氣、長的吐氣,而都是用嘴巴呼吸。然後,再用鼻子呼吸進行鯨豚式呼吸、諧振式呼吸。接下來才進入重生的呼吸,輕鬆地吸氣,爽快地吐氣,讓它達到一個循環,就像馬達會自己帶動自己不斷地運轉。 重生的道理就是這樣子。這個順序非常重要,假如你慢慢熟練,怎麼去變化都離不開這個順序。也就是先從心理、意識的層面著手,然後再進入呼吸的練習,而讓它成為一個自動的、不需要多想就在做的練習。 這就是一種清醒的呼吸、轉變的呼吸,會影響到我們的意識,而為你把唯識和唯物的觀念整合起來。 %%_SHORT_CODE_ID_537_%%
人氣 7885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即使鼻塞,你還是可以用鼻子來呼吸
呼吸胸腔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即使鼻塞,你還是可以用鼻子來呼吸
有些朋友有長年鼻塞的困擾,讀到鼻子呼吸的重要性,心裡可能會過不去,覺得自己錯過了一個健康的關鍵。 對這樣的朋友,我建議過許多種替代性的作法,比如說進行某些呼吸練習時,如果鼻塞,可以透過唇縫、齒縫來呼吸。這樣可以繼續進行,得到一些呼吸練習的好處。有時候,身心的狀況解開了,鼻塞也就好了。 其中一個方法,是我一開始也沒有想到的,也就是用睡眠膠帶,讓自己盡量多一點鼻子呼吸。 好睡貼:睡眠中用鼻子好好呼吸 在寫《好睡》時,我拿膠帶讓身邊的朋友和同事使用。一位同事的女兒有過敏性鼻炎,她發炎的程度已經到了輕輕按壓顴骨和鼻竇都會疼痛的地步。她當然平常都用嘴巴呼吸,而晚上睡覺時嘴巴也是張著的。 這位同事特別叮嚀女兒,無論如何都要嘗試到底。她們告訴我,第 1 個星期根本貼不住。睡前雖然貼了,但早上醒來時,膠帶已經被撕開。有時候還找不到膠帶,後來才發現黏到牆上了。 這完全是正常而且正確的反應。我們的心臟有細胞負責調控心跳,而腦幹則有一個中樞,由幾千個細胞所組成來調控呼吸。這個掌控呼吸的中樞是在 1991 年發現,稱為「前包欽格複合體」(pre-Bötzinger complex)。如果一個人的呼吸量不夠,腦部會送出「多呼吸一點」的信號喚醒身體,讓人在半夢半醒間無意識地把膠帶撕下來,完全不需要擔心睡眠中窒息的風險。 回到她們的經驗,到了第 2 個星期,膠帶可以停留比較久,要睡到更晚一些才會被撕下來。雖然還沒辦法貼著睡一整夜,但臉上原本按壓會痛的地方已經不那麼痛,發炎的情況變得輕微了一些。 到第 3 個星期,有幾個晚上可以貼著睡到早上醒來。孩子也發現,雖然鼻子還是塞的,但是她輕輕細細地用鼻子呼吸,還是可以讓空氣找到一條路進去。到這個時候,她改成鼻子呼吸的時間已經比過去長了很多。鼻子過敏的情況已經明顯好轉,就連黑眼圈都減輕了。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實例,充分說明了愈用鼻子呼吸,也就愈能夠繼續用鼻子呼吸。反過來,如果不讓自己有一點用鼻子呼吸的機會,也就更難改用鼻子呼吸。 再進一步來說,睡前在嘴巴貼上膠帶,延長用鼻子呼吸的時間,除了改善睡眠品質,減少白天的疲勞,還可以讓鼻子發揮過濾的作用,並持續把一氧化氮帶到更深的呼吸道,這本身就有抗病毒和抗菌的作用,而可以預防感冒和各種呼吸道感染。 另一位同事也是同一時期開始用睡眠膠帶,我後來才知道那段時間她正接近更年期的轉變,1 星期至少有3、4 天的睡眠很淺,而夜裡醒來就無法再入睡。那時這種情況已經有半年了。 她使用睡眠膠帶的第1 週也很不適應,夜裡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把膠帶撕了下來。1、2 個星期後好像習慣了,至少早上醒來時,膠帶還在原位。 使用1 星期左右,她發現自己的睡眠好很多,又回到年輕時的狀態,一沾到枕頭就可以睡著。大概1 個多月後,就不再有太早醒來的問題,而早上起床感覺很舒暢。那以後,她沒有中斷過使用睡眠膠帶。 她剛用睡眠膠帶的第1 年,換季時還是有點感覺過敏又來了,但不像往年那麼嚴重鼻塞和頭痛,也不需要吃藥,過幾天自然會好。第2 年後,連換季也不再過敏。再加上這幾年因為COVID-19 疫情都戴口罩,她已經連續幾年沒有感冒。此外,她還體會到口腔不再有異味,腸胃消化也變好。 總體來說,呼吸道、消化道都變得比較健康,睡眠也穩定。去年她被COVID-19 感染,3 天就恢復了,只有輕微的咳嗽症狀。她的先生沒有用睡眠膠帶的習慣,同時受感染,咳得比較嚴重,持續更久,還有明顯的腸胃道症狀。 她自己的體會是,用睡眠膠帶,讓她的呼吸道和腸胃道變得比較健康。面對病毒,不光比較快清除,也沒有後遺症的困擾。 長期來看,睡著了保持鼻子呼吸,可以帶來許多健康的好處。不僅減少普通感冒和呼吸道感染,還因為吸入鼻竇產生的一氧化氮,自然讓氣管和心腦血管放鬆,而降低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_SHORT_CODE_ID_537_%%
人氣 3959
楊定一:每個不健康的人,幾乎都有呼吸的問題,呼吸可以成為一個訓練身心的途徑
呼吸胸腔
楊定一:每個不健康的人,幾乎都有呼吸的問題,呼吸可以成為一個訓練身心的途徑
呼吸的作用,影響心臟的跳動、血管的收縮、血液氣體和廢物的交換,而進一步呼吸帶頭,一次又一次的呼吸決定了肺部殘餘的二氧化碳量,進一步決定氣體交換的效率和體內代謝環境的酸鹼值。和代謝需求不相稱的呼吸習慣,將會引發更多代償來修正。 從我手上的數據看來,26% 的美國成年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台灣的情況好些,但也有 2.6% 的人有一樣的困擾;無論台灣或美國,有一半的人會打呼,1/4 的人是每晚都在打呼;愈來愈多成年人常態性透過嘴巴呼吸,而超過半數的孩子是如此;全球有 3.3% 的人口受氣喘折磨;全世界 30 ∼ 79 歲的年齡層,有 10%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長期處在發炎狀態。 你可能覺得這些狀況還很遙遠,但這裡有一種情況「email 呼吸中止症」,發生率高達 80%,應該和你脫離不了關係。這個新名詞描述的是一般人要專注處理眼前的事,尤其是自己認為緊急而重要的事,例如收發工作上的 email 或訊息,常會不知不覺忘記呼吸。 email 呼吸中止症:比睡眠呼吸中止還嚴重的症狀 這種 email 呼吸中止症的影響,可能比睡眠呼吸中止症還嚴重,但許多人還沒有發現。此外,現代社會步調快、生活緊張,諸如焦慮、憂鬱等心理狀態也非常普遍。在美國,近 1/5 的人有焦慮問題。而整體來看,約有 10% 的人一生可能會遇到至少 1 次憂鬱發作。 美國有 47% 的成年人有高血壓,5% 的成年人有心律不整的情況,11% 的成年人有糖尿病,3 個成年人就有 1 個已經出現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過重)。全美 7.5% 成年人有自體免疫的疾病;60% 有至少一種神經系統的失調,包括中風、偏頭痛、失智、巴金森氏症等;10%的人有慢性腎臟疾病。這麼大的疾病人口數,對個人生活品質和社會醫療資源的分配,都是非常沉重的負擔。 你的種種病狀,都和呼吸脫離不了關係 各式各樣的慢性疾病與併發症,不光是呼吸或疾病本身的問題,更是身體各部位失去協調、諧振或同步(coherence)。幸好,透過呼吸,我們有機會從代謝、心肺功能、免疫和壓力管理的層面,把整體的協調找回來。 一直以來,我不斷強調呼吸的重要性,還有一個關鍵,也就是呼吸既是我們可以透過意志力控制,也可以自動進行,不需要我們隨時去注意它。 呼吸是一種生理的自主反應和非自主反應,它落在兩套神經系統的交會點上。你可以自己控制,也可以讓它自己運行。甚至,透過練習,你有機會讓新的步調在你不注意的時候也可以自己運行。 這就是修正的開始。 之前只要接觸到糖尿病患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壓、腎臟病患者,我會親自教他們將呼吸調整過來,都會有明顯的改善。 呼吸,是唯一一個可以讓我們自己掌控的作用。其他的器官,例如心臟,並不像呼吸可以隨著我們的意思而有快慢深淺的不同。這讓呼吸可以成為一個訓練身心的途徑,是重新啟動身心的一把鑰匙。 %%_SHORT_CODE_ID_537_%%
人氣 7001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買鞋前必看!骨科醫師點名4種鞋最傷膝蓋
買鞋前必看!骨科醫師點名4種鞋最傷膝蓋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