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詐騙|去年首十月騙案增52% 善用暗網監察工具 減低潛在損失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博客 - D240205

數碼詐騙|去年首十月騙案增52% 善用暗網監察工具 減低潛在損失

博客

發布時間: 2024/02/05 08:00

最後更新: 2024/02/05 12:30

分享:

分享:

消費者若使用先進的暗網監察工具,他們能及早發現潛在的詐騙風險,採取適當措施加以應對。

近年,數碼詐騙和個人資料外洩事件持續威脅香港消費者。不少消費者擔心,一旦個人資料落入不法分子手中,騙徒即可盜用其身份作借貸或其他用途,帶來重大損失。保安局最新數據顯示,自2023年初至十月,香港詐騙案件數量增長驚人,高達33,923宗,較2022年同期大增52.1%[1]。全球資訊公司及香港信貸資料服務機構環聯的調查亦顯示,約四份三香港消費者曾為詐騙目標,當中13%更成為受害人[2]。數碼詐騙的潛在禍害甚深,消費者非但不宜掉以輕心,更應主動管控風險,減輕詐騙可能帶來的損失。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 借不同機會伺機牟利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消費者一不小心便會讓他們有機可乘,透過不同途徑從中取利。例如不法份子可利用外洩或盜取的個人資料,向金融機構申請信貸產品,使消費者白白承擔不屬於自己的債務。消費者往往需要在查閱月結單甚至更後期時,才發現可疑的信貸申請,然後再向監管機構及金融機構查詢,時間上的落差有機會長達數月,加上及後的調查和跟進,對消費者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這種情況在過去數年並不罕見,引起不少消費者對「被借貸」的憂慮。

此外,於暗網(Dark Web,即黑客網絡)轉售竊取的個人資料予其他騙徒並從中牟利,亦是常見的網絡罪行。暗網販賣的個人資料種類繁多,包括身份證號碼、銀行帳戶、信用卡號碼等。外洩這些資料帶來巨大風險,我們可能面臨身份被盗用、財務損失和信用詐騙等問題。面對暗網這類新興犯罪生態,我們需要更強大和全面的反制措施,提前一步在騙徒盜用個人資料作不法用途前先發制人,減低潛在損失。

信貸提示:及時得知可疑信貸申請

因應騙徒的多種犯罪手法,我們的防騙策略亦應更多元化,同時建立多重保障,全面減低網絡罪行所帶來的威脅。消費者現時可以透過環聯的信貸提示(Credit Alert)及信貸監察(Credit Monitoring)服務,在自身信貸報告出現重要變動如設立新信貸帳戶時,立即收到短訊或電郵通知。若發現一些可疑申請,即表示身份有可能已被盜用,應即時通知相關金融機構。若消費者能及早發現可疑狀況,金融機構很大機會能及時阻截不法分子,並豁免受害人承擔相關債務。這可以讓消費者及金融機構減低損失,並堵截騙徒獲利的機會。

暗網監察:時刻守護個人資料

面對暗網的威脅,消費者應加強保護個人資料安全並持續監察數碼足跡,從源頭防止資料外洩。例如使用高強度密碼並定期更換,防止犯罪分子輕易入侵帳戶。為防範網絡釣魚(phishing)郵件,消費者亦要避免點擊來歷不明的陌生超連結,或在不知名渠道提供個人資料。我們亦應定期檢查帳戶活動,及時發現異常行為或未經授權的訪問。

鑒於暗網帶來的風險,我們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來守護個人資料。現時市場上已有監察工具協助追蹤個人資料是否在暗網上出售,其中環聯的暗網監察服務更可提供全天候的環球暗網搜索,追蹤和監察身份證號碼、信用卡號碼和銀行帳戶等在香港廣泛使用的個人資料,並追溯這些數據過往曾否被不法之徒在暗網交易。一旦發現資料外洩,服務更可提供可行的建議和指導,讓消費者及時應對。

建立多重防護保障

當今數碼時代,個人資料安全至關重要。消費者若使用先進的暗網監察工具,他們能及早發現潛在的詐騙風險,採取適當措施加以應對。防止黑客取得個人資料是第一步,及時發現個人資料在暗網的交易則是另一層防護,消費者同時亦應時刻留意個人信貸帳戶,監察任何可疑活動。環聯的調查顯示,87%數碼詐騙受害人曾蒙受金錢損失,當中三份一人的損失超過5萬港元2。現時強大的個人身份防護工具一年大約數百至一千多元,在可能的巨額損失面前不過九牛一毛。香港市民宜善用相關工具,妥善保護個人數碼身份。

[1] 政府新聞網:騙案高企 首十月罪案升逾三成

[2] 環聯香港身份盜用、詐騙及暗網相關調查於2023年8月21日至2023年9月8日期間對925名香港消費者進行線上調查

【關於作者】傅潔德(Irene Foo)為環聯香港個人業務總監,擁有超過20年的行業經驗,對個人信貸管理有獨到見解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傅潔德 環聯香港個人業務總監

欄名 : 信用人格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