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宴饮图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夫妇宴饮图

东汉时期创作的壁画
《夫妇宴饮图》是东汉佚名创作的壁画,原图位于洛阳市西工区,摹本现收藏于河南洛阳博物馆。
画面中对饮的墓主夫妇看起来比较年轻、男子头戴黑冠,身着红袍,衣领、袖口以黑色相配,他左手持耳杯,右手抬起置于胸前,身向右转,注视女子,好似在说着劝酒的话语。女子眉目清秀,肤质白皙,樱口朱唇,发髻高束。身着白领红花长袍,她表现得有些拘谨,似乎含羞带怯,不好意思正视男子,却又悄悄偷觑对方。两人对坐在榻上,榻前面置一盘,盘中有五个耳杯,圆盘两侧又放两个耳杯,榻后有一屏风,屏风后一侍女正向里面小心地张望,想关注又不敢多看的样子,画面右侧也画一侍女,正从盛酒器添酒到盘中的耳杯里。 [1]该图章法铺张宏大,手法细腻写实,色彩也不像以前的多用原色而多用中间色调,笔线流畅,人物形象丰满传神。
中文名
夫妇宴饮图
创作年代
东汉
画作类型
壁画
规    格
纵183厘米,横300厘米(摹本)
现收藏地
洛阳市西工区(原图)、河南洛阳博物馆(摹本)

画作内容

播报
编辑
壁画最上方为朱红横栏,栏下悬挂连弧状朱色帷幕。帷幕下横列一带屏大床,夫妇两人端坐其上。男主人居右而坐,面朝左,头戴黑冠,着宽袖红袍,领、袖口饰黑边,内穿白单衣。左手端一盘,盘内有一耳杯,右手曲于胸前。
女主人坐于男主人左侧,面部朝向右前方,高髻,裹一双色抹额,发髻上插一步摇。身穿白地红点长袍,双手拱于胸前。女主人身后屏风上端露出一侍女头像,梳高髻,红色领口,目视前方,颇具戏剧性。床前放置一栅足几,几面中央饰黑色方块,左右两侧方块中为云纹图案。中间放一朱色圆盘,盘上有5个黑色小耳杯,其左右分别置圆盒、耳杯各一件。
墓主夫妇前方不远处,迎面站立一个侍女,梳高髻,著白袍,腰系素带,下穿素色裤子、黑鞋。侍女面前有一个三足圆形承旋,其上放一件三足笛形尊。侍女身体略微前倾,左手端一卷云纹圆盘,盘中有耳杯。右手持一长柄勺,自尊中酌酒,笛形尊中盛的应是冷的醒酒。 [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标榜“事死如事生”,东汉王符《潜夫论·浮奢篇》曾经提出“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批评。于是建造高大深邃的墓室,施之绚丽斑斓的壁画。 [3]在东汉墓壁画中,墓主夫妇对饮是比较常见的题材,《夫妇宴饮图》就表现了这个题材。 [1]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主题
作者在处理画面时,注意到内心精神状态的细腻刻画,突破了常规对坐呆板的格式,而赋以劝酒这一情节,显得传神而富生活气息,令人感到这不是在阴冷墓室里的夫妇像,而是一幅带有主题性的人物画创作,表现了作者的创造性才华。 [3]
线条
该画所用线条,都是“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般的“高古游丝描”,加上丰富而浓重的色彩,是“工笔重彩”的手法。只是所画盛酒侍女,全身比例,头显得小了一些。 [1]
色彩
《夫妇宴饮图》在色彩使用上,一改从前多用原色的做派,多采用中间色调,施以浓重光鲜的颜色,是“工笔重彩”的手法、描绘人物时用柔和细腻之线勾画,给人宁静、节奏缓慢之感。 [1]

研究价值

播报
编辑
《夫妇宴饮图》绘画技法高超,说明中国绘画发展到东汉晚期,已达相当高度的水平。 [3]同时,《夫妇宴饮图》作为一幅表现家庭生活的图画,也为后人提供了汉代饮酒的生动资料。 [4]

历史传承

播报
编辑
1981年,在洛阳市西工区塘沽路与玻璃厂路交叉路口西侧,洛阳玻璃厂兴建家属楼时发现两座东汉晚期壁画墓,西距汉河南县城遗址约1.5公里。其中,一座墓破坏严重,壁画已全部损坏,另一座墓残存部分壁画,《夫妇宴饮图》是其中之一,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并对壁画做了临摹。《夫妇宴饮图》摹本现藏于河南洛阳博物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