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何同学新视频《为了找到专注的秘诀,我们找500人做了个实验…》?你有哪些专注的秘诀?

[图片]
关注者
103
被浏览
206,320

53 个回答

何同学属于是把搞电子的恶心了之后又开始恶心搞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了

他现在开始转型搞的这些东西,怎么说呢,感觉还不如之前的…实验专业性上依旧拉胯,得出的一系列关于专注的结论都是陈词滥调,大费周章,花300*500=十五万给出一堆没什么参考意义的东西。最后所谓的“升华部分”也是拖拖踏踏,戏太多,真的看得我尬得不行,给出的解决方法也是老掉牙(但是针对这个方法,不能否认确实有效,只是和何同学没什么关系)的“从简单的开始”……

总之,何同学在这期视频中熟练地运用了苏秦张仪表演法,把流传的专注方法纵横整合起来做了个科学性看似很高,实则漏洞百出(其实就是很能唬人)的所谓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废话或者是已经人尽皆知,没有产生任何新观点。观感上视频特效剪辑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没什么新意,从很久之前开始就已经审美疲劳(防杠:我不是UP主,不会剪视频不会做特效,他确实会剪会搞特效)。

之前的视频尽管错误不少,但是当个整活的看个乐子还稍微有点看头,现在是单纯抱着“这货现在到底还能搞点什么玩意儿出来”的心态看的视频…

反正他现在钱这么多,还不如转回去做点电子产品的测评,15w够他做很久了

作为一个SelfHelp类书籍的资深爱好者,曾经的重度拖延症患者(现已痊愈),我特意去看了一下这个视频长达10分钟,发现没有啥收获。

基本上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比如番茄工作法,记录分心的念头,视线遮蔽,采用计时器等。

这些都是“术”的层面。

其实,我的这个回答,主要讨论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专注下去,而有些人,即便身处安静的图书馆和自习室,也会很容易分心?

我们的确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屏蔽外部的杂乱信号,比如关闭手机,独处一室等,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部性的干扰源”,但是这不是“无法专注”的全部原因。

外部因素,只能负担小部分的责任,还有大部分的责任,是来源于内心中的“不安定”。

或者说,我们的内心,缺乏“正念”。

正念这个概念,源自佛教,是一种你能够有意识的觉察、关注,但不做评价、判断和分析的心理状态。

如果可以形成正念,那么专注力不足的问题,就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获得解决。


我曾经在下面这个回答中,介绍过一本如何解决“拖延,上瘾性和专注力”等问题的书。

这本书只有英文版,非常小众,但是我认为对我的帮助作用巨大。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有容易分心,专注力低下已经拖延症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的一种天性——追求愉悦值更大的行为。

在追求愉悦的过程中,是永无止境的。当我们处于一个“高愉悦”的活动中,就很难停止这个行动,转而去做一个“低愉悦”甚至“负愉悦”的行动。

比如,打游戏的愉悦值很高,那么让你停止打游戏,去写论文就会显得非常难。

当你轻易的就开始了一个“高愉悦”值的活动后,事实上也就陷入了“高愉悦”的泥潭之中,无法将自己抽离出来。

高愉悦的活动,仿佛处于山脚,拥有更小的重力势能,而负愉悦的活动,仿佛位于山顶,有更大的重力势能。

所以,如果你从高愉悦转向负愉悦,如同要从山脚走到山顶,这是及其困难的,因为违背人性中追求短期愉悦的本能。


事实上,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真正最容易让你专注于某个事情,或者容易开始去做某个事情,其实就是“零愉悦”的心理状态。

这种“零愉悦”状态,和“正念”的状态是接近的。

比如,当你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其实是比较容易去专注的,但是当你已经开始刷上短视频之后,就会觉得“做正事”就会显得很痛苦。


当然,“正念”并不仅仅是“零愉悦”,我也不提倡所有人去做“苦行僧”,视愉悦为洪水猛兽。

养成正念首先要有一个概念:

追求短期高愉悦的行为,只是大脑和基因的需求,不是灵魂的需求。

拥有了这个概念之后,你就会开始“知觉”,能够抽出一个“更高级的自我”,去俯瞰“基因层面的自我”。

人类要受到基因和生物本能的重大影响,但是因为人具有“更高级的自我”,事实上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相当大的程度上,去对抗这种“短期多巴胺的生理需求”


当你在静坐的时候,可以开始留意自己脑中的各种念头,想要刷视频,想要打游戏,想要看美女,想要抽烟,喝酒,这些念头的出现,事实上往往不需要外部的诱发就会自动出现。

这些都是让人无法专注的种种内在原因。

但是,这些念头,都不是灵魂需求,只是基因需求,你的“高级自我”可以用一种“中性”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它们不是什么好东西,也不是什么坏东西,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倾向性,接受这些东西出现在脑中,但是不必“随它们的意”。

你的人生事实上可以由“更高级的自我”去引导,同样,你的每一个日常行为,也可以由这个“更高级的自我”去支配。


肉身的你,和灵性的你,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前者解决短期生存的问题,后者解决长期自我实现的问题。


形成正念是一个比较难的修为过程,你每天能够觉察到“高我”存在的时候,他就会让你产生正念,然你观察到自己的杂念,欲望和其他心灵上的干扰。

“高我”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意识”,大多数人无法让“高我”这种意识长时间存在,可能你在某个时刻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但是更多的时候,你的身体和行动,都被“无意识”所统治

你可以每天固定几个时间段,来召唤自己的这种“高我”意识,让他临在于你的身边,去引发你的正念时刻,去中性的觉察,观察,关注自己的各种“本能无意识”的念头。

你要让“高我”临在于身边的时间逐渐增加,从每天几分钟,到每天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

当你拥有了“高我”的陪伴,他会引导你用正念去观察内心的杂念,你就会意识到这些念头背后行为的无意义感。

打游戏是无意义的,只是让你在一些虚拟的数字和装备中沉迷。

短视频是无意义的,只是在不断刺激你分泌多巴胺,让你不断为APP巨头贡献行为数据。

吃美食也是无意义的,只是在给味蕾某种刺激,来满足脑神经对于这种重复感觉的迷恋。

那么,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那些能够帮助你“实现自我”的长期目标和有计划的行动

这些事情,是你来人世间走一朝的终极目标,你此时此刻的行为,事实上是在让你逐渐变成你想要成为的样子。


意识到“高我”的存在,让他去时刻临在于你的身边,帮助你形成正念,这是一个人可以视浮华为无物,专注于当下的终极方法。


------------------------------------------------------

更新一, @东一 同学在评论区提出“高我”和“专心”无法同时存在,这个怎么办?

其实,如果你已经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了,就不需要让“高我”一直陪着自己了。

“高我”的作用是帮助你“认知”,不是帮助你维持“专注”。

你要通过“高我”认知到:

1,我想要打游戏、刷短视频以及熬夜的念头/行为,是大脑对多巴胺的“嗜性”在产生作用。

2,我想要拖延作业或论文,是对于“作业艰巨性”的夸大评估(实际并不是如此),以及对于“高愉悦值”活动的本能选择。


“认知”可以改变行为模式。

我们很多人会把“知道”和“认知”混为一谈。

其实,“知道”是外部性的,“认知”是内部性的。

“认知”中的“认”可以解释为“认可,认识”,这意味着这个“知识”已经被你内化了。

你“知道”熬夜是糟糕的,但是你并不“认可”熬夜是糟糕的。

因为你从“熬夜”中获得的多巴胺愉悦,大于自己身体在熬夜中受到的“损害”,你的大脑过高地估计了“熬夜的好处”,而对于熬夜对于身体的坏处“缺乏认知”,所以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我特别喜欢一部电影,是黑寡妇斯嘉丽主演的,名叫《超体》(电影英文名叫Lucy)。

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两句台词:

The sole purpose of life has been to pass on what was learned. There is no higher purpose.

生命唯一的目的就是“传递认知”,没有更高的目的了。

Ignorance brings chaos, not knowledge

无知带来混乱,而非知识。


因此,我们召唤“高我”或者“意识”出来,目的就是为了摆脱“无意识”,认识到基因层面的“自然倾向”,

就好像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先是习惯重力,然后是认知重力的存在。

我们可以认识到,重力是可以克服的,人不必永远向下走,我们是可以克服重力向上的,可以飞翔的,而不是永远向下,永远被束缚在地表或者地下。


当你有了足够的“认知”,专注力会慢慢出现,拖延会慢慢消失,你不会再盲目投降于内心的杂念。

几十万年前的人类,如果看到了手机,会认为这是神物,对其顶礼膜拜。

这种行为事实上是“无知”带来的,这些原始人类会过于夸大手机的神奇,却无法意识到,这种东西实际上只是人类做为一个整体,通过长时间学习后,所打造出来的一个科技玩具罢了。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通过自己的高我,认识到“低我”并不是真正的我,这就足够了。

我们也不必像个和尚一样,天天打坐冥想。

我们每时每刻所作的“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一种修炼,都是一种“真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