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新冠疫苗有效性超90%,特朗普点赞,拜登感谢,欧美股市大涨,疫苗前景如何?能改变欧美疫情现状吗?

美国新冠疫苗迎来重磅消息:美国辉瑞制药和德国BioNTech在美股盘前宣布了其合作新冠疫苗的三期临床实验的首批结果,显示其有效性超过90%。 受这一消…
关注者
4,290
被浏览
5,660,587
最新进展 · 知乎实时:关于新冠肺炎你需要知道的
2020/11/10 16:23:19
安徽阜阳颍上县确诊一例上海关联新冠肺炎病例
2020/11/10 12:21:47
特朗普称发文称股市大涨,疫苗即将上市且报告 90% 有效
2020/11/09 20:48:29
上海新增 1 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安徽阜阳颍上县确诊一例上海关联新冠肺炎病例132 个事件进展
查看全部进展

680 个回答

昨夜,辉瑞新冠疫苗有效率90%刷屏!很多人忽略了3个关键问题

11月9日,辉瑞和BioNTech宣布了一个大消息[1]:

两家联合研发的新冠候选疫苗在III期临床试验中取得重大进展,在第二次注射后7天,疫苗有效率超过90%。

(来源:辉瑞官网)


如果这个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全达标,他们计划在11月的第三周,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

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多人都兴奋了——参加试验的志愿者有43538人,是不是说明这个疫苗比别的厉害多了?

但有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一个细节:“90%有效率”,是根据“94位感染新冠的受试者”的数据判断的,这还只是第1次中期分析的结论。

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这么有限的数据,就能判断疫苗的有效率吗?


想必大家还记得,今年9月,阿斯利康由于一位受试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曾暂停过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回顾戳:突发,阿斯利康叫停新冠疫苗临床试验!专家:暂停不等于失败)。

之后,各界都呼吁公开新冠疫苗试验方案,提高信息透明度——怕就怕病急乱投医,万一哪家的“问题疫苗”不明不白获得了紧急使用许可,后果不堪设想。

没错,辉瑞也在风口浪尖之时,公布了候选疫苗BNT162b2的I/II/III期试验方案[2],你们今天听说的这个III期试验,就是它的一部分。

这项临床试验找的受试者,都是之前从没感染过新冠的健康人,随机双盲分为1:1的两组,分别接种候选新冠疫苗和安慰剂(“双盲”就是,给受试者打疫苗的人和受试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注射的是什么,以免有心理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然后正常生活(会要求注意避孕),定期随访。



检验一个呼吸道病毒疫苗是否有效,不是看多少人打完疫苗没感染,而是看接种候选疫苗的人里,有多少人出现了感染病毒的症状、而且测出了核酸阳性。

所以,这里说的“疫苗有效率”,不是“完全预防感染新冠病毒”,而是“避免成为有症状感染者”(所以不包括“预防无症状感染”)。某些媒体直接说它“阻止了90%的感染”,措辞是不严谨的。

辉瑞这个试验也是一样,看的是受试者接种第2剂疫苗后一定时间内,有多少人出现了至少1种新冠感染症状+鼻拭子核酸阳性。

美国FDA的标准是,新冠疫苗有效率最低要达到50%,才能获得紧急使用许可。(当然,这是及格线,正常情况下疫苗想要上市要求更高。)

辉瑞给自己定的小目标稍微高一些——60%。

60%的有效率是什么概念呢?

假设打完安慰剂的人(也就是没有疫苗保护)一年内的患病率是1.3%,那么打了疫苗的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减少60%的感染,也就是只有0.52%的患病率。


在这个过程中,每当有症状的感染者达到一定数量,研究人员还会做一次中期分析(interim analysis)。

他们本来计划做4次中期分析,后来和FDA讨论后改成了3次。当有症状感染者人数:

● 达到62人时,进行第1次中期分析;

● 达到92人时,进行第2次中期分析;

● 达到120人时,进行第3次中期分析。

为什么感染人数才这么少就要分析一波呢?

其实,这是为了早点判断疫苗的效果,看有没有达到要求。分阶段进行,每一小步都达标了,再判断试验要不要继续下去。

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等他们讨论完后,发现真正收集到的感染人数已经有94例了……于是干脆全部拿来进行第1次中期分析。

那么90%的有效率,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试验计划里有一张表格,假设了每次中期分析的成功和无效标准,对应的疫苗有效率如下:


(来源:辉瑞官网,IA=中期分析;VE=疫苗有效率。括号里的比值就是疫苗组感染者:安慰剂组感染者的人数比值)

比如,原计划第3次中期分析是92人,假设疫苗组25人感染、安慰剂组67人感染(两组人数相同),说明打疫苗降低了(67-25)/67=62.7%的感染数,也就是保护效力为62.7%。

一旦达到了上面表格里有效率的成功点,就计划向FDA提交紧急许可授权;没达到就继续试验;而一旦低于了无效边界,试验就不用继续了。

如果保护效力比这还高,疫苗组感染人数就会比25人更小。

所以,在仅有94人感染的情况下,就判断有效率高达90%,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有理有据算出来的。

既然疫苗效果如此超出预期,在这时申请紧急使用许可,给高危易感人群尽早用上、减少感染,也是合情合理。

不过,临床试验还没结束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我国目前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有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而辉瑞这款是mRNA疫苗,安全性和长期的保护效力究竟如何,还需要继续监测。让我们期待更多消息吧!

最后,给你提炼几个关键要点:

● 辉瑞新冠候选疫苗有效率高达90%,不是最终结论,而是第一次中期分析在受试者中收集到94例感染者得出的结果;

● 这里的有效率不是“完全避免感染新冠病毒”,而是“避免成为有症状感染者”,并不包括“避免成为无症状感染者”。

● 疫苗可能借此申请美国FDA的紧急使用许可,但临床试验还没结束,疫苗的长期安全性和保护效果到底有多久,还需要继续观察。


审稿专家:卢学新 |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免疫学博士

参考文献

[1]pfizer.com/news/press-r

[2]pfe-pfizercom-d8-prod.s3.amazonaws.com

谢邀。

先说说什么mRNA疫苗,mRNA疫苗的优势在哪里:

mRNA(信使RNA)就像一个携带着细胞用来合成不同蛋白质的模板。在人类细胞内,根据DNA内的遗传信息制造蛋白质需要两个主要步骤。首先,在细胞核中,DNA编码的信息转录到mRNA上。mRNA从细胞核移动至细胞质,核糖体将其翻译成蛋白质,从而发挥对细胞和组织的功能。

与传统疫苗直接引入抗原蛋白刺激宿主免疫应答不同,mRNA疫苗引入编码疾病特异性抗原的mRNA,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制产生抗原,从而触发免疫应答。在体内,这些外来抗原的产生为免疫系统识别和记忆这种病毒抗原做好了准备,可以抵御未来由相同抗原引起的病毒感染。

简而言之,相比传统疫苗,mRNA疫苗的优势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 RNA疫苗能够几乎无害地并紧密模拟病毒触发人体对感染的免疫应答并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不同免疫反应——在个体的层面,理论上具备更高的诱导免疫效率;
  • 通过体外转录(IVT),mRNA可以在无细胞环境中大量生成,从而实现快速开发、简化生成流程及更经济地生产mRNA疫苗——在社会的层面,mRNA疫苗更加容易大规模生产和快速分发;

通俗地说就是:

  • 灭活疫苗是把已经失去了活性病毒样本交给免疫系统去学习,以便于免疫系统能够及时识别可能入侵的活病毒;
  • mRNA疫苗则是把病毒的源代码(mRNA)交给了免疫系统,让人体自己生产模拟器(病毒抗原)和训练对病毒的打击(诱导免疫);

后者的诱导免疫效率也就更高,但研发难度也更大。

这个技术路线与我国目前扛大梁的灭活疫苗是不一样的,我国的灭活疫苗技术上相对传统,但优势在于研发速度快,能够快速拿出产品:

至于说欧美疫苗比国产疫苗先进的说法 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同样原理mRNA疫苗,我国也同样是有在开发的。事实上,我国用的是“饱和式研发”,五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并举,其中也包括了mRNA疫苗:

关于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度和产能,现阶段的信息并不少。我国是按照五条技术路线部署疫苗研发的,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和核酸疫苗。按照钟南山院士6月6日直播中的说法,我国目前一共有5类6种疫苗在临床试验中(灭活疫苗有两种)。

不过,截至目前,我国mRNA疫苗的临床试验进度目前还没有详细的披露,

所以,辉瑞疫苗(目前看起来)的成功和拜登的当选,对于眼下的欧美股市乃至欧美社会是双重的强心针;

double shot~~

因为这两件事都意味着希望——欧美的疫情扩散得到阻断、美国这个在某位(前)总统带领下一路狂奔的最大疫情存量+增量聚集地得到控制的希望;

所以短短一个小时里,我们看到的是市场的极度信心:

美国辉瑞制药和德国BioNTech周一美股盘前宣布了其合作新冠疫苗的三期临床实验的首批结果,显示其有效性超过90%。

消息一出,全球股市大涨,美股期货上涨,欧股涨幅继续扩大,意大利富时FMIB指数涨近5%,德国DAX指数涨超5%,法国CAC40指数涨超7%。截至发稿时,辉瑞(NYSE: PFE)涨12%,BioNTech(Nasdaq: BNTX)涨16%。

说回这次辉瑞(和BioNTech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本身——试验名称是BNT162b2,以下简称“辉瑞疫苗”——我认为有几点信息值得我们关注:

  • 目前在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的美国公司中,辉瑞疫苗的被试者是最多的,9月16日就达到招募3万人的目标,其后又将被试者范围扩大到4.4万人;
  • 约42%的全球参与者和30%的美国参与者具有不同种族背景。该临床试验正在继续进行中,预计将在总共164例确诊的新冠病例中进行最终分析,现在披露的是前94位确诊患者的数据——所以目前披露的结果叫做“中期分析”;
  • 这次披露的中期分析是在43000多名接受了两剂疫苗或安慰剂的志愿者中,对头94例确诊的Covid-19病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只有不到10%的感染病例是接种疫苗的被试者。超过90%的病例发生在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中;
  • 辉瑞在测试中每两针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对较短,仅为21天。测试者在接受注射后,观察期为接受注射7天后;
  • 该发现是在第3阶段试验中对新冠疫苗进行首次独立分析的结果,这是商业使用许可之前的最后试验阶段;
  • 后续研究还将评估候选疫苗在先前接触过新冠病毒的人群中提供针对新冠的保护的潜力,以及针对严重新冠并发症的疫苗预防。

总的来说,目前看来,虽然辉瑞的实验数据看起来比较理想,但离真正的所谓“试验成功”还有一段距离,尤其是“90%有效率”的说法也不够严谨、有“标题党”之嫌,但这个粗糙的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FDA的预期:

美国FDA批准新冠疫苗的前置要求是在安慰剂对照试验中至少有50%的有效预防率;

不管如何,欧美国家对这个消息已经渴望太久,过去大半年来,新冠已经毫无疑问的是欧美世界的头号大敌。所以也就不奇怪辉瑞在这个数据披露后立刻向美国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EUA),并表示今年将生产5000万剂这种新的mRNA技术的疫苗,到2021年将再生产13亿剂。

而欧美国家们的态度则更加明确,直接用订单说话:

  • 美国下达1亿剂注射剂的订单,此外还有5亿剂的优先购买权;
  • 英国已经敲定采购3000万剂;
  • 欧盟则在就2亿剂疫苗的采购进行谈判。

不过最让我惊奇的消息在这里:

11月9日讯,受辉瑞疫苗消息利好,AMC院线盘前大涨60%。

看来欧美人民真的在家里快憋坏了,有了疫苗第一件想干的事情是居然是看电影。

参考:

1. pfizer.com/news/press-r

2. cas.org/zh-hans/blog/co

3.amp.theguardian.com/wor

4. nature.com/articles/d41

5.news.bioon.co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