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实命自修命”该如何围绕主题写议论文?

关注者
2
被浏览
624

1 个回答

作家梁晓声说:人有三命,那就是天命、实命与自修命。

何为“天命”?应该说,父母给的叫天命。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无法选择出生于怎样的家庭。从呱呱坠地时起,上天就为一个人安排好了父母与家庭,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既然无法选择,无法更改,只有坦然接受了。

那么,什么叫作“实命”呢?生活经历给每个人的就是实命。生活赐予人们的,无论是蜜汁,还是苦酒,只能自己领受,一切都无法逃避,这是每个人必须脚踏实地去经历的。

有人似乎是被上天祝福过,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有人却似乎被上天诅咒过,时时山穷水尽,处处关隘重重。不过,生命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变幻无常。生活会经常开个大玩笑,来个急刹车;车轮会突然偏离轨道,把人带入另一重天地。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按照古代中国的看法,当事人既要懂得“花开花落,日出日落,守得云开见日出”;又要懂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机立断敢为先”。换句话说,命是车,运是路;命如舟,运如水。只有勇敢面对,勤于奋争,才可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应被动接受所谓命运的预先安排了。

《史记·陈涉世家》写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发出的有力质问。两千多年过去了,这种感叹依然激荡着每颗胸怀天下的人心。显然,没有不可改变的东西,只要靠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一定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与现实处境。于是,经常看到许多人在饮尽生活赐予的苦酒,遍尝命运赐予的磨难之后,终于成功“逆袭”,实现了华丽转身,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从“灰姑娘”变作尊贵的王后。毋庸置疑,同命运抗争、与环境过招,最要紧的还是自己,而非传奇故事与坊间童话。

很遗憾,也出现了不少沉溺于物质享乐的人。其实,所谓“温柔富贵乡”,最容易腐蚀人的意志,消磨人的斗志。一旦浸泡久了,终归精神缺钙、一事无成。殊不知,苦难堪称人生的财富,在苦水中摸爬滚打,重新站起来,才能被锻造为实干先锋或铁骨硬汉。

何为“自修命”呢?其实,自修命附带着更深厚的文化气质。生命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每个人的修养,除了来自先天继承与家庭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莫过于个人的修为。

那么,应该如何自修呢?

显然,潜心阅读属于最大的捷径。读几本好书,就是与很多灵魂高尚的人畅谈。一本好书能传授很多优良品质,比如,智慧、坚韧、达观、善良与宽容……在书籍的润泽下,一个人的修养将不断加强,内心世界也会变得柔软慈悲,有同理心。

除了读书,还可以“与善者为伴,与智者同行,与高人为伍”。现代科学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与勤奋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懒惰;与积极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消沉;与善良的人在一起,则不会邪恶;与智者在一起,注定不同凡响;与高人在一起,总会登上另一座思想与实践的高峰。

“修”,是一方面,它面对着更重要的另一个层面。俗话说:“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关键是,挨刀之后的正确选择。有人因一次或多次受伤,就让复仇的火焰烧焦自己,心智偏离了正义与良知的方向,成为比坏人更坏的角色。有人在遭受欺骗伤害之后,积极自我疗愈,让自身变得强大起来,绝不与坏人为伍。难怪《了凡四训》写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养德远祸,好的修为会为自己赢得福报,相反,则只会招来祸患,贻害无穷。

面对挫折与逆境,不同的人,各有内在的修为。“牢骚太盛防断肠”,抱怨是把刀刃向内,带给自己更多的伤害;而豁达淡定,是把刀刃向外,将外界的伤害消弭于无形。同样是面对被贬的厄运,柳宗元愁苦难安,被贬永州后,四处写信给昔日好友,请他们想办法让自己远离这个毒瘴之地。在他笔下,永州秀丽的山水,也呈现一种凄清孤绝之美,他自己的生命,也于46岁黯然落幕。

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放下个人荣辱恩怨,专注于当下,甩开膀子像真正的农夫一样,开荒种地,亲自做美食,安之若素,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最终,他熬过了命运的凄风苦雨,重新拥抱崭新的幸福。

由此看来,命运自有其不可违拗之处,同时,人也有奋斗与自修自悟、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无论遭遇什么,只要精神不委顿下去,始终修炼自己,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开云见日。

来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