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_百度百科

鳑鲏

[páng pí]
鲤形目鲤科中的一个属
收藏
0有用+1
0
鳑鲏(学名:Rhodeus)是鲤形目鲤科中的一个属,包含23种小型淡水鱼类。其体长约5~7.5厘米, [4] [14]体重约为40~70克。 [11]鳑鲏体型高而侧扁,头部和尾部均较短,口小,无须。背鳍起点位于体长中部,腹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与背鳍基部中点对应,尾鳍叉形。 [1] [11]
鳑鲏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底层,偏好静水体和水草茂盛的环境。主要栖息在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的底层,喜静水体以及水草茂盛的环境。 [1] [6]繁殖期,雄性鳑鲏体色变得格外艳丽,雌性鳑鲏输卵管伸长。鳑鲏有将卵产入河蚌鳃中的习性,这样可以通过河蚌的保护使幼鱼得以成长,同时河蚌也会将幼体投放到鳑鲏的身上。 [2]
截至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收录12种鳑鲏属鱼类。 [6]例如,老挝鳑鲏(Rhodeus laoensis)于2011年被列为易危(VU)物种, [21]暗色鳑鲏(Rhodeus atremius)于2018年被列为近危(NT)物种。 [17]
中文名
鳑鲏
拉丁学名
Rhodeus [4]
动物界(Animalia) [4]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4]
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4]
鲤形目(Cypriniformes) [4]
鲤科(Cyprinidae) [4]
鳑鲏属Rhodeus [4]
分布区域
欧亚大陆除中亚地区各淡水流域 [1] [6]
命名者及年代
Agassiz, 1835 [1]
栖息环境
淡水湖泊的底部、河流的浅水区域、回水湾、池塘或那些清澈、多石的溪流之中 [1] [6] [11]

动物史学

播报
编辑

进化史

更新世晚期,鳑鲏属鱼类的原始种类从东亚地区经中亚抵达欧洲东部,并在此地生存下来,后逐渐扩展至欧洲其他地区。日本鳑鲏种群的基因类型与中国本土鳑鲏较为相似,很可能源自共同祖先;而中国黑龙江地区的鳑鲏,其基因类型与其他地区的鳑鲏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欧洲鳑鲏与亚洲鳑鲏的基因类型也较为接近。 [12]随着时间推移,鳑鲏的基因数据不断增加,这可能与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密切相关。 [3]

分类史

截至2024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atalogue of Life)已经收录了共计23种鳑鲏属鱼类。 [4]然而,有学者认为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与彩石鳑鲏(Rhodeus lighti)可能是同一物种,即后者可能是前者的同物异名。 [2]下表列出了鳑鲏属的所有物种(部分物种尚未获得确切的中文命名)。 [13]
中文名 [4]
学名 [4]
命名人 [4]
分布范围 [4]
欧洲鳑鲏
Rhodeus amarus
Bloch, 1782
中欧、东欧以及小亚细亚半岛北部等地 [22]
南方鳑鲏
Rhodeus meridionalis
Karaman, 1924
爱琴海沿岸从瓦尔达尔到皮尼奥斯河流域
Rhodeus albomarginatus
Li & Arai, 2014
中国安徽省长江至鄱阳湖
阿穆尔鳑鲏
Rhodeus amurensis
Vronsky, 1967
阿穆尔河和汉卡湖 [19]
Rhodeus atremius
Jordan & Thompson, 1914
日本九州岛
格鲁吉亚鳑鲏
Rhodeus colchicus
Bogutskaya & Komlev, 2001
西外高加索至格鲁吉亚
Rhodeus fangi
Miao, 1934
中国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江河流域 [16]
Rhodeus haradai
Arai, Suzuki & Shen, 1990
中国海南省
老挝鳑鲏
Rhodeus laoensis
Kottelat, Doi & Musikasinthorn, 1998
老挝
Rhodeus ocellatus
Kner, 1866
原产于中国台湾省,现已遍布大部分西太平洋沿岸地区 [18]
越南鳑鲏
Rhodeus rheinardti
Tirant, 1883
越南
Rhodeus sericeus
Pallas, 1776
俄罗斯、蒙古和中国的阿穆尔河流域,从上游到河口 [20]
Rhodeus shitaiensis
Li & Arai, 2011
中国安徽省
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 1868
中国
日本鳑鲏
Rhodeus smithii
Regan, 1908
日本
Rhodeus spinalis
Oshima, 1926
中国海南省和广东、广西省,越南北部
粗纹暗色鳑鲏
Rhodeus suigensis
Mori, 1935
日本和朝鲜
朝鲜鳑鲏
Rhodeus uyekii
Mori, 1935
南朝鲜
彩色鰟鲏
Rhodeus lighti
Wu, 1931
阿穆尔盆地至中国南部
Rhodeus monguonensis
Li, 1989
中国
Rhodeus notatus
Nichols, 1929
中国
Rhodeus pseudosericeus
Arai, Jeon & Ueda, 2001
南朝鲜
Rhodeus sciosemus
Jordan & Thompson, 1914
日本

发现与命名

鳑鲏属由瑞士博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Louis Agassiz)于1835年建立,其模式种采集于欧洲。 [1]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鳑鲏体型修长,体长约5-7.5厘米, [14]体重约40-70克。 [11]鳑鲏体型高而侧扁,体高大于体长的2/5。头部短小,口小,位于前端或略偏下方,无须。下颌略短于上颌,眼位于头部侧上方。侧线不完整,侧线鳞不超过10片,腹部无棱线。背鳍起点位于体长中部,腹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与背鳍基部中点对应。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根鳍条不分枝,鳍条细弱,与各自的第一根分枝鳍条粗细无明显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12根,臀鳍分枝鳍条8-15根。尾柄短,尾柄中线有一条深色纵带,尾鳍叉形。 [1] [8]
鳑鲏咽齿一行,齿侧锯纹或有或无,即使有也仅为浅凹纹。鳃耙6-14个。鳔分为两室,前室比后室短。 [1]
在欧洲,鳑鲏又被称为“苦鱼”,这是因为在清洗鳑鲏的过程中,其胆囊很容易破裂,导致鱼体带有苦味。 [7]
鳑鲏属的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鳑鲏通常生活在淡水湖泊底部、河流浅水区、回水湾、池塘以及清澈多石的溪流中,这些地方水质良好,水生植物丰富。鳑鲏偏好静止或缓流水域,尤其是水草茂盛的环境,这些环境为它们提供了庇护和充足的食物。 [1] [6] [11]
鳑鲏属的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鳑鲏分布广泛,遍及欧亚大陆。在欧洲,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 [14] [26]在中国,从南方的长江、元江、珠江等水系到北方的黄河、额尔齐斯河、图们江、黑龙江等水域均有分布。 [1] [6]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觅食行为

鳑鲏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其主要食物为藻类,尤其是硅藻及其他各类藻类,同时也会摄取一些碎屑。除此之外,它也会少量摄取枝角类和桡足类。此外,鳑鲏也会吃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等。 [11]以欧洲鳑鲏为例,其消化道中主要含有有机碎屑和藻类,因其常在水底附近觅食,腹中也可能发现沙粒。 [23]

活动特点

鳑鲏倾向于集群游动,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具有较强的逃避敌害能力。在仔鱼阶段,它们偏好停留在河岸附近的水草边缘或没有水草的近河岸上层水域。而幼鱼和成鱼则更喜欢在水体的中下层生活。 [2] [11]高体鳑鲏幼鱼具有显著的集群习性。随着群体规模扩大,个体间距缩小,群体凝聚力增强,但群体内部协调性和动作同步性可能有所下降。集群习性有助于提高觅食效率、及时发现捕食者,有利于适应环境压力较大、生境结构复杂的水域环境。 [15]

生长繁殖

播报
编辑

生长特征

鳑鲏属下的动物生活史可分为五个阶段: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及成鱼期。 [11]在幼鱼期,鳑鲏会继续附着在河蚌的鳃瓣间进行发育,直至卵黄被完全吸收、鳔充气、幼鱼可以自由游动和主动觅食时,它们才会离开河蚌独立生活。 [10]例如,高体鳑鲏幼鱼约在135-140日龄时离开贝类独立生活,此时鳞片已完整,雄鱼体色鲜艳,雌鱼长出产卵管。 [28]鱼类和贝类的繁殖期是相吻合的,贝类会将勾介幼虫附着到鳑鲏身上,这些幼虫在鳑鲏的皮肤中完成发育。 [14]通常情况下,鳑鲏发育18个月后,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寿命约为4-5年。 [11]

性成熟

鳑鲏属下的动物1年左右即可达性成熟, [11]一般在4~6月间繁殖。 [14]

求偶

求偶过程中,雄性鳑鲏体色发生显著变化,腹部变为橙色,鳍变为红色,体侧出现绚丽发亮的纵行彩虹带,吻部点缀着珠星。 [2]

交配产卵

雌性鳑鲏发育出一根较长的产卵管,插入贝类的出水孔,在鳃瓣间或外套腔中产卵。雄性鳑鲏负责使产入贝类的卵受精。 [14]雌鱼在选择产卵位置时,会优先考虑贝类的内鳃部位,产卵完成后,其产卵管会逐渐萎缩。 [2] [10]以中华鳑鲏为例,5-6月是其产卵旺季,雌鱼分批产卵,卵呈橘黄色。繁殖期间,雌雄鳑鲏频繁靠近河蚌,并在其出水孔处停留。雄鱼通过颤动各鳍,尤其是尾鳍,引诱雌鱼前来河蚌处产卵。雌鱼在贝类中产卵后,雄鱼会立即上前使卵受精。 [5]欧洲鳑鲏也展现出类似的生殖行为。 [9]

孵化

该属下的卵受精后约30小时即可孵化。 [10]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截至2024年,鳑鲏属下12个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1个种为近危(NT),即暗色鳑鲏;1个种为易危(VU),即老挝鳑鲏;1个种为数据缺乏(DD),即高体鳑鲏;9个种处于无危(LC),分别是欧洲鳑鲏、南方鳑鲏、越南鳑鲏、刺鳍鳑鲏、方式鳑鲏、中华鳑鲏、格鲁吉亚鳑鲏、阿穆尔鳑鲏、黑龙江鳑鲏、高体鳑鲏。 [6]

种群现状

鳑鲏是淡水流域中广泛分布的小型鱼类,数量众多。尽管截至2024年尚未有确切的数量统计,但2017年中国沈阳浑河一地的估计数量已达400余万尾,生物总量约70余吨。 [1] [6] [24]在中国的主要水系,如太湖等地,鳑鲏也是常见的鱼类之一。 [25]

濒危原因

鳑鲏面临着水质恶化、杂草清除以及捕食性鱼类的威胁。 [6]此外,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泥沙淤积,减少了鳑鲏繁殖所需的贝类数量,阻碍了其种群数量的维持和增长。 [21]

保护措施

阿穆尔鳑鲏与黑龙江鳑鲏的栖息范围广泛,涵盖了如俄罗斯赫斯特(Khechtsir)国家自然保护区、伯尔湖及其拉姆萨尔湿地(Ramsar Site of Lake Burr),以及俄罗斯乌迪利(Udyly)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多个重要的保护地。 [19-20]同时,老挝鳑鲏在老挝南通2号(Nam Theun 2)保护区内也有分布,其生存与繁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1]
2021年1月起,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通江湖泊实施全面禁渔,随后正式实施《长江保护法》。这些法律举措为长江流域的鱼类,包括鳑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护,确保其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得以稳定和恢复。 [27]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观赏价值

鳑鲏体型小巧,体色艳丽,尤其在繁殖期,雄鱼色彩更加绚丽夺目,适宜作为观赏鱼饲养。 [2] [11]在20世纪60年代,鳑鲏被引入欧洲,并因其美丽的外观而获得了“中国彩虹”的美称,深受欧洲人民的喜爱。日本天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甚至特地派遣人员前往中国无锡的太湖地区寻找这种鱼,足见其受欢迎程度。作为一种极具市场潜力的观赏鱼,鳑鲏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青睐。 [11]

生态价值

在生态系统中,鳑鲏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控制浮游生物数量,为大型肉食鱼类提供食物,也可用作饲料,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 [24-25]

食用价值

鳑鲏可食用,但食用前需去除内脏,否则口感苦涩。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