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世陵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西凉世陵

十六国时期西凉太祖李暠陵寝
西凉世陵为西凉太祖李暠陵寝,义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武昭王,庙号太祖,葬于建世陵。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并派官员在酒泉建世陵并大兴土木,修墓筑祠,御书“兴圣黄帝祠”匾额,高悬于祠堂门楣,颇为壮观。但到了晚唐时已经变成“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旁”的荒凉景象,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中文名
西凉王李暠
所属年代
魏晋时期
出土地点
甘肃酒泉

发现过程

播报
编辑
西凉世陵
据酒泉市肃州区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2000年,文物部门在肃州丁家闸发掘清理了一座魏晋时期的墓葬,距丁家闸五号壁画墓仅800米。
被当地村民俗称的小土山,实则为一高大土堆。其西南两面为砾石滩,东北两面为新垦耕地。由于常遭农田灌溉渗水的浸泡,2001年4月,小土山东北角发生意外塌陷,酒泉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确认系一座古墓葬,随后进行了抢险性的清理挖掘工作。

墓葬规模

播报
编辑
西凉世陵
这是一座深20米、墓室面积90平方米、墓道长71米的巨大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6米,南北宽12.27米,均用青灰色条形砖构筑,分为车马室、贮藏室、甬洞、照墙、石门、通道、前室、耳室、过道、后室等10部分。照墙上的壁画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白鹿等,以黑、黄、绿为主要色彩。石门右侧方形砖上的壁画内容为 站立的三位侍臣,身体侧向墓门,其中两臣头戴官帽,身着朝服,手持笏板,恭敬等候,似进宫朝拜之意。车马室内遗有一副人体头骨,北耳室内遗有一副无头的人体骨骼。前、后室均为青砖叠砌的覆斗顶,所铺地砖遭早年盗墓者严重毁坏,室内遗有大量草木灰和木炭屑,后室棺床被严重扰乱,南壁有两处盗洞。随葬品所剩无几,只出土了少量的陶豆、陶钵、银簪、银扣饰、鎏金的铜泡钉、铜饰件、铜钉、铁棺钉等器物。
这处魏晋墓葬距地表20米深,有前后两个墓室,还有一个较大的侧室和3个耳室。墓室纵长22米,墓室总面积95平方米。墓室外的墓门用10厘米厚的花岗岩打制而成,高1.7米,宽1.4米。最为罕见的是,这处墓葬墓道长近70米,墓道上口宽约8米,底宽4.6米,墓道两壁呈3层台阶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下部两层台阶上,两侧各有5个小龛。像这样排列在墓道两侧的小龛,在魏晋墓中还是第一次被发现。

墓主

播报
编辑
西凉世陵
在河西发现魏晋时期如此大的墓葬,至少是“王”一级的墓。从墓门壁画砖上所绘内容来看,反映的也是“王”与“臣”的地位等级关系。而在酒泉的历史时空中,称“王”的只有西凉王李暠。李暠是汉代前将李广的第16代世孙,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王朝在修撰史书时,追谥他为“兴圣皇帝”。公元400年,李暠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公元405年,李暠自敦煌迁都酒泉,他发展军屯、提倡民垦、励精图治,把酒泉变成了河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据史书记载,公元417年2月,李暠病死“王葬建世陵,于酒泉西15里”。小土山墓葬所处位置与史书记载相吻合。专家们通过对墓葬特征、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等考察论证后认为,小土山墓葬就是西凉国王李暠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