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遠距辦公超不方便?辦公室辦公才像是在浪費健保資源-第1頁 | 大數聚 Big Data Group

被迫遠距辦公超不方便?辦公室辦公才像是在浪費健保資源

原文出自【「遠距辦公」的效率不是來自於方式,而是態度】,經原著周乃宏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編輯選文

編輯選文

近來受疫情日漸升溫,開始有不少企業受到影響,開始採取「遠距辦公」的型態,不過遠距辦公讓許多人開始嫌麻煩,不過遠距辦公的益處其實是相當多的,作者也指出,其實遠距辦公只要應用得當,效率就會像「彎道超車」一樣超越辦公室辦公。


Image Source:Pakutaso

文/周乃宏

因為武漢肺炎的關係,這類的新聞最近出現的蠻多的,像是Automattic員工上千人,股價估計30億,但全公司都是遠距工作,或是唐鳳談「在家工作」的企業微型化模式。許多遠距工作的服務及工具也業績爆棚,股價爆漲。之所以讓我感觸很深的原因,不是因為遠距工作很美好很自由(想像是這樣,但實際上不是),而是因為比起大家在同一個工作空間中工作,隨著網路及手機的普及,遠距工作的效率正在「彎道超車」中。

但隨著這些文章仔細閱讀下來,你會發現遠距工作能帶來的,不是表面那些方便或是效率,更是對「工作態度」及「效率」更深層的定義及要求,才讓越來越多公司開始轉向嘗試遠距工作(當然啦,我也希望我們公司有一天也可以這樣)。所以,我們得先來深究,在辦公室的工作究竟是有什麼問題?

辦公室的工作態度

對知識工作者來說,不管是軟體研發,文案寫作,吸收資料做決策等等,這都需要一段「熱機」的時間,讓自己進入「心流(Mind Flow)」模式,才能開始真正有所產出。而大家擠在同一個辦公空間,說嚴重一點,就是一個事倍功半,效率大打折扣的安排方式。扣掉那些難以控制的環境干擾就不說(同事詢問,電話,小團體討論,環境噪音等)了,抱怨文很多。真正的效率殺手,其實就是辦公室帶來的那些”好處”。

Image Source:Pakutaso

開會

最近讓我很惱火的一件事情,就是那品質極差的開會內容。由於這種事情在網路上也看得蠻多的,因此我自己是特別謹記在心,會要求自己一定要在會前把資料準備好,會中把主軸抓好,會後把記錄做好。所以不是我主持的會議,我沒辦法控制的時候,那種時間的被剝奪感就會很嚴重。即便是剛說的那三個”基本”要求有做好,但開會的品質還有可能因為「時間觀念」及「人員選擇」沒處理好,就會浪費與會人士大把的時間。

有時,會議正要開始了,但某某keyman還沒到,大家就得等他。但這個keyman卻一付大忙人樣,不是在開別的會,就是還在路上,跟別人繼續討論事情,直到delay了幾分鐘後,才繼續拿著手機珊珊來遲。當然,這種人通常也沒辦法把你事先準備好的資料好好看過一輪,所以真的在大家進入狀況前,還要有人跟這位keyman好好”前情提要”一番才行。另一種狀況是會議中有人拋出了一個疑問,大家討論起來,很快的局面就失控了,開始討論一些執行面的細節了,其他不在這個領域的人,進不去討論的內容,沒多久就只能自己把手機拿起來打發時間了。

Image Source:Pakutaso

其實,在會議中把手機拿出來打發時間的理由是很類似的,另一個常見的就是人員選擇問題。明明這個會議要討論的主題,跟我並沒有直接的業務關係,或是〝現在〞沒有關係,為什麼非得現在叫我進來呢?若真的討論的過程有什麼需要咨詢我的部分,大可在會議中 callout 問一下就行了吧?若是期待我在這個會議中全程參與,能夠看出問題,”即時”給予反饋,那就是緣木求魚了。若我在這個會中並沒有明確的角色或關係,我當然會把手機拿出來玩,不是「你」一廂情願覺得應該會有這個效果,就會有這個效果的。

開會的問題列來列去,其實都是指向同一件事:

你自己有沒有”十分”清楚要做什麼?有沒有清楚到能把預定要採用的方案限縮到最少個數,為什麼採用這些方案,它們的優缺點各是什麼,而我們在乎的優先順序又是什麼?

常常許多會議側面看來,不是幾個keyman自己討論討論就能定案的,不然就是把問題想到”十分”清楚的過程,其實就能定案了。很少(我認為是”沒有”)有一個問題,是真的需要那麼多不同領域的人,”同時”要在一個房間裡決策討論的。因為這麼大範圍的問題,若沒有經過適當的分析拆解,大家都有自己專業領域的角度,就這麼直接丟上來討論,肯定是不會有結論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會議會走山,會浪費大家那麼多時間的根本原因

規格調整

在同一個辦公空間時,大家就會便宜行事。什麼開會方式,什麼規格,大家都覺得說一聲就好,不用特別規範什麼,而且面對面或電話溝通,直接又高效。

但越大的軟體開發,越是不能這樣「說一聲就好」,從規格的制定到實作的覆審,都是需要對產出實際負責的。大家都可以理解蓋房子地基要打穩,房子品質才會好,可是面對軟體開發大家卻沒有這種sense。大型的軟體開發基本上和蓋房子的思維深度沒有什麼差別,從資源控管,軟體堆疊,資料流向,介面設計等,無一不是牽涉範圍大,交叉影響多的問題,在確定規格的情況下都需要深思熟慮才能設計得當,要是三不五時討論一下,馬上就對規格修修改改,這對已經在實作的人員來說無疑是一個生產力的挑戰。

在這種”高效”的環境下,我甚至見過不使用版本控管的軟體人員。

這就好像你看到路邊攤的老闆把人家吃完的碗,用衛生紙擦一擦就要給你繼續用的行為是一樣的不可思議。而他的理由也還蠻擲地有聲,無法反駁的:反正這版寫完,規格都有可能再大修,舊的實作也不見得能用,我記得備份就好。

Image Source:Unsplash

在辦公室辦公,真的是太方便了!編導(其實通常是老板)會用手簡單畫一畫他的概念,然後就來找你,說明一下後就叫你開工了;業務部門看不懂一些產品規格,直接一通電話就可以叫你去為他說明一下這規格是什麼用途,不然就是跟你說,他們昨天應酬喝茫的時候,有答應客人要做什麼規格,看我們方不方便支援;生產人員覺得工具不好用,可能也是直接來跟你討論,可否做一些調整,讓他們省一秒是一秒。

行政程序

基本上,除非工作量大到一定程度,不然管理部門的態度就是「我直接來比較快(比較正確/比較安全)」。

小到一盒名片的申請,一個電燈的替換,日常的假單或加班單的填寫,大到一個設備的採購,網路的開通或是授權的許可,若沒有跟錢有關係的,而且是助理一個人跑得完的,這些”雜事”就會落到助理身上。雖說是”雜事”,但不代表重要性都不高,即時性都不急。打電話或Mail通知一下是很簡單,很快很有效率,但要等人去處理到好這一樣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助理的工作不會因為職等較低而比較少,別人要你做的事情你要排執行的先後順序,當然助理也是。你會因為照顧小孩要請假,助理當然可以因為要照顧自己(身體不適或是要出去玩)而請假。

沒有限制,反而是效率及品質的限制

看到了嗎?在辦公室辦公由於溝通成本低廉,就跟在台灣的大家會浪費水,浪費健保資源一樣。在知識工作為主的產業,溝通的本身就會造成成本(剛剛說的「心流」時間),等人去處理那些雜事的時間也是成本(若是那種一定要等助理處理好你才能動的), 溝通廉價造成的不當決策,讓大家回頭去重新設計修改,那更是難以計量的巨大時間成本。現在大多數的人都越來越能理解:

人最貴,時間最貴。但在同一個辦公空間的工作態度,正是把這兩個資源浪費的最嚴重的工作方式。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