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成年仍同住 父母就該做後盾?5招斬斷「臍帶」 劃分財務界限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個人增值 - D240308

子女成年仍同住 父母就該做後盾?5招斬斷「臍帶」 劃分財務界限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4/03/08 07:55

最後更新: 2024/03/08 07:55

分享:

分享:

子女成年仍同住 父母就該做後盾?半數父母撐「啃老」蒙損 專家5招劃分財務界限

父母是你最堅實的後盾——但當子女「啃老」,無限索取時,這句話還有道理嗎?經濟蕭條、失業潮流,美國大批年輕人開始與父母同住,以此節省開銷,於此同時,近半數父母表示自己因支持子女「啃老」,導致個人財務受損。

也許,是時候該斬斷「經濟臍帶」了。專家給出了5個劃分父母與子女財務界限的方法——這也許會帶來陣痛,但放手是讓子女獨立行走的第一步。

三分之一年輕人與父母同住 絕大多數自覺滿意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的報告顯示,18~34歲的年輕人中,大約三分之一依然與父母同住,「大多數(64%)的年輕人表示,這種生活方式改善了他們的個人財務狀況。」

步入成年,本應該是子女陸續獨立的時候,但這些年輕人似乎對與父母同住的「啃老」生活非常滿意——「其中絕大多數(69%)的年輕人認為,父母對其日常生活的參與程度符合他們的希望,而22%認為不夠,只有9%認為父母過度幹涉自己的生活。」

相關文章:研究:25至34歲仍住舊居者 10年後難以置業自立

持證金融治療師Traci S. Williams向華盛頓郵報表示:「在與子女劃分經濟界限時,父母總是會經歷一場心理鬥爭。」她表示,子女成年後父母的財務支持,常常是由於父母難以拒絕給自己心愛的子女錢——即便他們有能力養活自己。但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絕對是需要權衡利弊的。

點擊圖片放大

父母如何判斷是否財務溺愛?

作為父母,可能會問:「怎樣才算溺愛?」

Williams表示,當你看不到子女的財務增長時,就是溺愛。假設你的成年子女一直出外揮霍,還計劃長假期去旅行,但他們甚至沒有錢支付自己的汽車保險——毫無疑問,你已經對他們保護過度了。

想想你的兒子,他與父母同住,或依然問你要生活費,聲稱這是為了能快點還清學生貸款,但當你檢查賬單時,卻沒有看到任何進展,顯然他在娛樂和外出就餐上超支了。

皮尤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年給子女經濟援助的低收入父母中,近半數(49%)表示自己的財務狀況有所受損。

如果幫助子女意味著犧牲自己,那不是好事。也許孩子正因財務狀況苦苦掙扎,但以犧牲財務安全為代價來溺愛他們太久,最終也只會傷害他們。

也許是時候該斬斷「經濟臍帶」了。Williams給出了一些與子女劃分經濟界限的建議——這對父母來説也許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但這是所有子女成長的必經之路。

點擊圖片放大

5條建議 斬斷「經濟臍帶」

  • 建議1:制定家規 明確財務責任

有規矩,是進行一切改變的基礎。Williams建議以家庭談話的方式制定家規,明確各個成員的財務責任。這是一個家庭,而非子女的酒店,如果財務上子女無法出力,那麼就要用家務來彌補。

  • 建議2:協助子女制定財務規劃 

歡迎子女向你諮詢財務規劃,你可以協助他們設置財務目標︰這個目標一定要具體且實際。例如他們是因為背上學生貸款只能與家人同住,那麼這個財務規劃就圍繞著還清貸款展開,逐步幫助他們實現獨立。

  • 建議3 : 設置財務援助期限

有了財務規劃後,要設立一個明確的完成日期。例如我們現在可以支持子女3個月的開銷,條件是3個月後子女的財務計劃必須要完成到何種程度。

  • 建議4:暫時承擔部分費用 但子女應節省開支

父母可以在這段時間暫時提供財務支持,但子女必須節省開支。例如我們不向子女收取房租,條件是他們的大部分工資需要拿來儲蓄或退休投資。只要子女按照承諾節省金錢,這個契約就有效,但如果子女開始揮霍積蓄,那麼就向他們收取房租。

  • 建議5:定期督促子女

最後就是一定要定期檢查子女的財務計劃執行狀況,保證他們一直走在正軌。

撰文︰涂宇佳

相關文章:

「朋友人工高過我...」 收入差距大 談錢傷友情?5項建議調整心態

1500萬想提早退休?太天真!專家點出3大盲點:別毀了你的人生

做微軟CEO兒子 每周只有10美元零用錢 「撻朵」追女仔無人信 「父親很煩,但錢不煩」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學堂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